研究大宇宙與小原子的「先生」們

2021-01-09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核工業 ,作者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雜誌和《中國核工業報》公眾號。提供核工業新聞信息、觀點、經驗等。

1993年,杜祥琬(左一)與朱光亞(左三)等在羅布泊試驗場

有一次杜祥琬參加中央電視臺的節目,裡面的小朋友天真地問:

「杜爺爺,我們將來長大了是不是把氫彈做得威力更大?」

杜祥琬回答:「現在的氫彈已經是幾百萬噸了,你們將來不需要把它做得更大,你們及與你們同齡的全世界各國一起成長起來的這代人,如果有共同的目標,就一起努力禁止、銷毀核武器,實現真正的世界和平。」

接受採訪時,杜祥琬語重心長地說:「現在的青年朋友要理解,當年的『鄧稼先』們搞核彈是被迫的,是當時國際局勢需要他們去做。他們都是很有理想的科學家,在他們的心目中,掌握核武器技術,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和平。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發表國家公報時就明確說『中國主張全面禁止、徹底銷毀核武器』,在那之前,國際上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說過。歐巴馬因為提出『無核武世界』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其實這個理念中國1964年就提出來了。」

「60歲的人是可以從頭開始的」

「我快60歲的時候,90歲的王淦昌告訴我:『60歲的人是可以從頭開始的!』當時我只當是他對我的一句平常的鼓勵。後來我才意識到,王老本人從60歲到90歲,30年裡,他的確從頭開始又幹了6件大事,而且都是國家級的大事。1969年負責我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的測試時,他62歲。」

今年6月,8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工業功勳人物杜祥琬老先生在他的辦公室裡接受筆者採訪時說。

20多年來,在王淦昌老先生那句話的「點化」下,杜祥琬仿佛真的進入了第二個青壯之年。

1997年,60歲的他當選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2001年,任863計劃先進防禦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2002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負責主持院士隊伍建設、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諮詢研究等工作。2006當選俄聯邦工程院外籍院士。晚年的杜祥琬繼續為國家「核」與「光」貢獻餘熱,承擔了數個學術兼職,至今仍在做能源領域的戰略研究。

「大大的宇宙沒學成,學了小小的原子核」

杜祥琬高中時喜歡去閱覽室看一本名為《知識就是力量》的雜誌,裡面有很多天體、天文學的故事,非常吸引人,他從中感受到宇宙的魅力無窮,立志要學天文學,高考填報志願也是南京大學的天文學系。結果卻被國家選入留蘇預備生,因為當中有兩年暫時還不能去蘇聯,就讓他們先選讀國內的大學和專業,他選了北京大學的數學力學系。他解釋說:

「我覺得那是離天文學最近的學科。」

國家選拔出來30個年輕人去了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為蘇聯搞核武器培養人才的地方),其中就有杜祥琬,他們的專業也是國家定好的——理論核物理。

1960年2月,在莫斯科郊外冬令營

「後來小朋友們聽我的故事時感嘆說『大大的宇宙沒學成,學了小小的原子核』。我說你們看看,原子的結構,是裡面一個核、外面圍繞著一些電子,是不是跟太陽系很像?原子核很小,太陽系很大,但物理學很多地方都是相關聯的,進入了原子核的領域後,我覺得也很有趣味,人呢,幹事情一定要感興趣才能做好!」

在蘇聯學習的時候,杜祥琬並不知道國家要他幹什麼。畢業前夕,他跟一個蘇聯同學在餐廳邊吃邊聊。

「杜,你在這兒學核物理,回去有啥事可幹呢?」

這位同學的口氣裡,透露出他心目中的中國還停留在男人留辮子女人裹小腳的沒落清朝。

剛好當天晚上,莫斯科廣播電臺播了一條一句話的消息:「今天下午,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第二天上午杜祥琬去答辯畢業論文,在走廊又碰到那位同學,他熱情地跟杜祥琬打招呼:

「杜,祝賀你!」

回憶那一幕,杜祥琬仍激動不已,國家的強大帶來個人的尊嚴。學成回國的杜祥琬,使命感油然而生。

「童頑」鄧稼先

談到老領導鄧稼先,杜祥琬提到了一句詩「有的人死了,可他還活著」!

「酷愛生活似童頑,浩瀚胸懷比草原。」

平常也愛寫點小詩的杜祥琬在一首名為《悼老鄧》的詩裡寫到。

「真正的核工業功勳人物,鄧稼先是當之無愧的。」杜祥琬鄭重地說。

1993年,杜祥琬在核試驗場

當年,在位於梓潼縣長卿山下的九院老院部(現在的兩彈城),杜祥琬和鄧稼先也算是北京「老鄉」。只要禮拜天有點空,杜祥琬就會去看鄧稼先,鄧稼先總是邊打開自己的櫃門邊問:

「巧克力?」

「有時,老鄧會帶我一塊翻過長卿山去梓潼縣城逛逛,路過潼江的漫水橋時,他總要拉我到橋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咱倆吃魚』。在北京,我們經常晚上去國防科工委匯報工作,匯報完已經半夜了,大家肚子都餓了,就會說:『老鄧請客』。」

杜祥琬又講到了鄧稼先的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為了弄清楚帶電粒子在介質裡面傳播的能量衰減的公式,去借閱了一本《物理評論》雜誌,發現有人在相關內容旁邊寫了字,我一下就認出那是老鄧的筆跡。那些論文往往說不難導出如下公式,但卻不明確推導出。鄧稼先在研究思考的時候忍不住把推導公式寫在旁邊。我能想像,他當時鑽研問題時那種忘我投入的狀態。」

老於給老鄧打電話:我們抓到牛鼻子了!

從莫斯科畢業回國後,杜祥琬進了當時的核物理研究院理論部,部主任就是鄧稼先。

「當時,理論部有一個很好的傳統,相互之間不稱頭銜,只以老小相稱。我覺得這不僅是個稱呼上的問題,它是一種溫度、一種氛圍!顯示了這個單位人和人之間和諧、平等的關係,是很有意義的一種團隊建設形式。」杜祥琬說,「我第一次與鄧稼先的近距離接觸就是氫彈原理試驗。」

氫彈的物理反應有幾個階段,比原子彈更複雜。我們小組的任務是核試驗診斷理論計算,就是通過核試驗的測量數據,判斷裡面發生的是不是氫彈爆炸。這就涉及一系列物理量的測試項目。

全當量氫彈爆炸威力大,需要高空爆炸,為了保險起見,理論部決定先做一次低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為爆炸試驗人員提供可參考的測量與判斷依據——什麼量程範圍算成功。

突破氫彈原理時,整個理論部的人,沒有誰具體知道氫彈的結構和原理,以鄧稼先等為代表的當時的領導就採取學術民主的方式。年齡大的四五十歲,年輕的二十來歲,大家坐一屋子,不論年齡、職務、資歷,誰有什麼想法就直接上臺說,因而當時叫「鳴放會」,允許大鳴大放。這樣一來,大家積極性都很高,你來我往,幾十種想法就出來了。大家提出的想法經過分析,最後歸納了四個有可能成功的方案,由于敏帶領一些人去計算。

杜祥琬與于敏(左)

「我們常看到于敏一副眉頭緊鎖的樣子,是因為他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問題,為此還睡不著覺,要靠吃安眠藥,有時要吃兩片。

老於和老鄧一邊研究思考,一邊寫成講義給大家講課。經過計算,最後判斷其中一種可行,老於就給老鄧打電話『我們抓到牛鼻子了!』當時大家的壓力都很大,老鄧一聽就意會了、高興了,氫彈的研究就是這麼來的。」

當晚老鄧開心地喝醉了酒,他長期承受著巨大壓力

1966年12月,杜祥琬等三人按照鄧稼先的安排從上海去新疆交數據。當時,從上海到新疆沒有客機可坐,需要坐綠皮火車。正值文革時期,火車走到宿遷時被強行停下來耽擱了兩天,他們再坐火車去都來不及了。碰巧,當時的副院長朱光亞要坐專機到試驗基地去,就讓他們搭乘自己的專機,他們才及時趕去了基地。

在基地,他們住和工作都在一個帳篷裡,裡面是鋪著木板、上面放上帆布的大通鋪,晚上他們在大通鋪上睡覺,白天就在上面工作,利用實驗前的時間再一次復算理論計算的結果。

沒有計算機,他們只能用計算尺、手搖機,一秒鐘大概算幾次。

臨近試驗的最後幾天,他們搬進試驗場附近由解放軍搭建的帳篷,一個帳篷三個上下鋪,住六個人,夜裡很冷,需要生起一個小煤爐子。

「在那裡,不管領導還是我們計算數據的,大家一心一意就是想讓試驗成功。」杜祥琬說。

氫彈爆炸僅憑外觀無法判斷是否成功。憑靠氫彈爆炸涉及的兩個速報項目的測量數據,試驗一結束,他們就確切得出了成功的結論。氫彈原理試驗成功,意味著半年後全當量的氫彈爆炸試驗就很有把握了,于敏馬上向上級做了匯報,說那就是氫彈爆炸。

杜祥琬與朱光亞(左)

「中國掌握氫彈技術的實際開端應該是1966年12月28號——氫彈原理試驗成功的時間,但這又不能公開說,朱光亞琢磨了半天,在報告裡寫了一句話『中國進行了一次新的核試驗』,周總理同意了。」杜祥琬說,「當晚老鄧開心地喝醉了酒,他長期承受著巨大壓力。」

第二天開了簡單的慶功會之後,他們就在現場開始討論下一步的全當量核試驗應該怎麼做。回到北京後,整個理論部的人都跑到食堂會議室去開會,大家都希望趕在法國人前面做成氫彈試驗。

貼到院門口地上的號外

核武器的中國道路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用時最短,一個是花錢最少。但關於研製費用,許多老百姓也有誤解。

「有一次,我去一個賓館參加核數據大會,吃飯的時候,旁邊一位參加其他會議的女士一聽我們是跟核有關的,立即抱怨說

『都是你們搞核試驗,把國家的錢都花了。』

得知對方是上海人之後,我告訴她:

你知不知道寶鋼花了多少錢?我們研製核武器花的錢還沒有寶鋼多,只用了美國2%的研製費用。」

「氫彈全當量試驗我們沒有在現場,有的老百姓不知道怎麼私下得知了我們這個院子就是幹這個工作的,氫彈爆炸當天,有人把人民日報套紅的號外貼到我們院門口的地上。」談起這個發生在幾十年前的情景,杜祥琬依然興奮地笑出了聲。為了符合保密要求,兩彈功臣們致力奉獻,平常什麼也不能說,但感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功臣們的內心也是欣慰的。

一生做一件事,像挖井一樣

杜祥琬一生的研究涉及天文、數學、核物理、雷射、能源研究等多個領域。被問及感受時,他說:「如果一個人的一生就做一件事,他就會像挖井一樣,可以做得更深一點。我每次並不想轉領域,但國家需要的事,我覺得有意義,就去做了。我所參與的863計劃看似離開了核去搞雷射,實際上仍然沒有離開核的背景,或者某種程度上還是為了核。」

「有很多的院士是在國外進修學習過的,國外給他們很好的工作條件,但他們堅持要回國。

美國人曾開玩笑說我們都有一個『M』,他們愛的是 MONEY(錢),但我們愛的是 MOTHER(母親)和MOTHERLAND(祖國)。

其實我們也不是不懂得錢的重要,我們的國家也要富裕起來,這正需要我們去為祖國而努力。」

1959年,在莫斯科留學時的動手訓練課程:電焊

作為一名科技領域的老前輩,杜祥琬院士在採訪的最後寄語青年人:要樹立崇高的理想來引導自己的一生,理想可以出動力、出精神、出素質,使你的胸懷寬闊,開創美好的未來。

(崔磊磊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餘詩君

原標題:《研究大宇宙與小原子的「先生」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
    對物質能量信息的開發運用已經到了原子核能、光量子能及信息化時代。正當人類為科學飛速發展的偉大成果深感自豪的時候,2003年世界科學十大發現中的第一大發現卻讓深感自豪的科學家們有迎面潑來一盆冷水之感,頓覺透心冰涼和震驚。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 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
    對物質能量信息的開發運用已經到了原子核能、光量子能及信息化時代。正當人類為科學飛速發展的偉大成果深感自豪的時候,2003年世界科學十大發現中的第一大發現卻讓深感自豪的科學家們有迎面潑來一盆冷水之感,頓覺透心冰涼和震驚。太令人不可思議了!科學發展至今,科學界所發現的物質能量僅佔宇宙物質能量的4%,就是說,還有96%的物質能量以隱性狀態存在而至今未被科學發現,暫被科學家命名為宇宙暗物質暗能量。
  • 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歡迎來到「小粒子 大宇宙」系列課程。這裡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我是高傑。今天我們講的這一堂課,題目是《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大家知道宇宙的構成有三大部分,它是由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其中物質大約佔百分之五,暗物質佔百分之二十幾,還有接近百分之七十是暗能量。
  • 程心在小宇宙中留下的五公斤生態球,真的會讓大宇宙走向死寂嗎?
    人類世界因此立法,禁止研究光速飛船。小宇宙與大宇宙不在一個時空內。但建造小宇宙的物質是來自於大宇宙的。被宇宙中各個不負責任的文明(例如胡亂使用二向箔)折騰慘的大宇宙面臨的兩個選擇。選擇一是回歸到奇點,大爆炸重生;選擇二是無限的膨脹下去,徹底歸為死寂。由超高級文明組成的「宇宙回歸組織」號召所有小宇宙向大宇宙歸還物質。因為大宇宙的總質量已經減少至臨界值以下,這樣宇宙將從封閉轉變為開放,走向死寂。
  • 空間扭曲的幻象,大宇宙中的「小宇宙」
    爆發吧,小宇宙!行星狀星雲阿貝爾33(圖文無關)。
  • 大宇宙中國長沙中心「暑期60天特訓營」,助你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在艱苦的環境下,大宇宙中國長沙中心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新項目啟動,也有老項目擴大。隨著業務的發展,長沙中心開放了很多管理崗位,每一個項目對於具備專業知識的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長沙中心作為一個年輕的中心,熱情、充滿活力且積極向上。在我們日新月異的發展中,管理人員的儲備與技能成長尤為重要。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歡迎來到「小粒子大宇宙」系列課程。這裡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我是邢志忠。這次科學公開課,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和探討一種神秘的基本粒子,它們的名字叫做中微子。顧名思義,中微子就是電中性的微小粒子。很多同學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中微子,但是我相信,很多同學應該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其實中微子和薛丁格的貓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都和量子力學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 雄軍永昌 「大宇宙」賦能新未來
    筆者:我們知道,設計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對於大連大宇宙而言,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秘訣」?而您又是在怎樣的機緣下來到大連大宇宙工作至今的?李永軍:能夠來到大連大宇宙也是比較有緣分,我大學時期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中共黨員,大學畢業以後我在國企工作,因為有一個和日本合資的項目,所以在日本工作了7年,回國之後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新的規劃,正值大連大宇宙有人才招募的計劃,於是我來到大連大宇宙面試。
  • 「小身體,大宇宙」六年級項目活動《英語篇》
    六年級項目學習 《小身體,大宇宙》 英語篇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healthy and brave your spirit will be.
  • 一芥子即一世界,科學家認為原子放大無數倍,會發現另一個宇宙
    生活在2300年前的古代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自然界的所有東西是由一個個原子組成的,原子不能消失,原子也不能憑空出現」。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子論。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因為對光譜、電子和放射性現象的研究,相繼發現了質子中子。那時,科學家發現即使是微小的原子也不是物質的最小單位。
  • 大宇宙中國長沙中心「暑期60天特訓營」順利結營
    2020年8月1日,大宇宙中國長沙中心「暑期60天特訓營」乘夏開營。9月25日,「特訓營」進入尾聲。培訓現場 在9月25日的結營儀式上,長沙中心對本次「特訓營」的開展情況作了總結分享,現場還舉辦了「謝師·禮」活動。
  • 呼叫中心及BPO外包商--特思爾大宇宙
    大宇宙集團的優勢  1.實力雄厚大宇宙集團transcosmos Group創始於1966年,擁有超過48年的呼叫中心及BPO外包運營經驗,全球第四大BPO外包服務商,亞洲的韓國、日本市場排名第一的外包商;集團年收入約17億美金,具備優良資本結構和雄厚的資金實力。
  • 緬懷閔乃本先生
    當亞洲第一臺商品化AFM抵達香港中文大學後,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這臺先進表面表徵儀器的作用成為電子工程系教授們關心的問題。許中奇博士自然想到了原子臺階。經過幾輪的外延生長參數優化,AFM的成像似乎顯示出砷化鎵外延生長薄膜的臺階生長模式。但由於表面氧化物的存在,以及缺乏第三方獨立驗證,得到的較為模糊的單原子臺階圖像,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 「小粒子 大宇宙」系列課程
    歡迎來到「小粒子 大宇宙」系列課程。這裡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我是帥磊。 我今天課程的題目叫「『核』你在一起」。首先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是核。 提到核,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作為一個合格的「吃貨」,可能你首先會想到核桃或者是蘋果核之類的。
  • [趣味化學]揭開原子內幕的盧瑟福
    1898年到加拿大任馬克歧爾大學物理學教授,達9年之久,這期間他在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貢獻極多。1907年,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1908年因對放射化學的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19年任劍橋大學教授,並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931年英王授予他勳爵的桂冠。1937年10月19日逝世。
  • 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橫截面積僅一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更快、更小、更智能、更節能的晶片,應用於從消費電子到類腦計算機等多個領域。
  • 大宇宙(transcosmos)位居中國「BPO TOP20」第3位
    「BPO TOP20」是天津Devott(※)的研究機構,是一家外包方面專業的國際諮詢公司,共同舉辦提供在業界最有影響力的調查的Devott服務外包調查中心(service outsourcing research center),和中國為數不多的面向全世界的外包行業入口的「China Sourcing」,是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在這前後,考古學家向達等人也來到敦煌,對石窟進行研究,對敦煌周邊的文化遺蹟進行考古調查。敦煌藝術的精深宏富,終究會吸引一批竟畢生之力,只為保護和研究它的知己們。1943年春,常書鴻先生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敦煌。他放棄的,是法國巴黎優渥的生活和揚名國際畫壇的機會。在他的組織下,敦煌首個專門性研究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於次年設立。
  • 科學家在新型巨原子裡再塞進了170個小原子
    儘管原子已經很小,但其內部仍有一定的空間。 不過現在,奧地利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其中塞入了更多的東西,創建了一種塞滿了其它原子、被叫做「巨型原子」的新物質狀態。 通常情況下,原子核與環繞它的電子間有少量的空隙。根據原子種類的不同,其軌道約有幾百納米寬。
  •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是機長廣播
    某旅客爆料說有次乘坐某航班回北京,在延誤兩個小時後聽到機長廣播:女士們,先生們,這裡是機長廣播,我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我們的排隊數從第 41 架變為第 25 架,壞消息是我們還需要等待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