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則情感微博,讓小e一度懷疑現在是不是2021年。
女性的價值,就只剩下「XXX的妻子」和「XXX的母親」嗎?
01
博主分享了讀書時班花的故事,據她表述,班花「人美身材好」,當別的女孩土不拉幾的時候,她就在研究護膚髮型穿搭。從外在來看,稱得上「7分女」。
但班花也有bug,如今30歲+的她在大城市工作,沒有房產,沒有存款,月月花光。
沒存款但有理想,班花這兩年還打算出國深造。
沒想到,卻被博主形容為:「那更是錯上加錯,整一個模糊混沌的狀態。」
介紹完這些情況,博主高屋建瓴總結道:「這樣的30+女性,是非常危險的。從合作角度出發,她從硬體和軟體上來看,都是不是一個優質的合作對象。」
博主還進一步提出行動指南:「這樣的女的,你是男的,你看到就跑,除非你太缺。」
如果選擇了她們會怎樣?
「但凡有點選擇能力的男性,選擇這類人都是開啟自我毀滅之路。」
啊這,現在真的2021年了?
02
這位情感博主眼中的完美人生,是什麼打開方式呢?
如果班花重回21歲,「她憑藉自己出眾的外貌,找個身高180、年入20萬、年長3-5歲的男生太容易了,還大概率可以找到條件更好的30歲+成熟穩重有能力的男性。」
說到底,還是以男性為本位來衡量女性價值。
小e有點費解,一個長得漂亮、生活精緻、有能力養活自己、熱愛生活有理想的人,怎麼就變成婚戀市場的危險品了?
在所謂的情感博主看來,「女性從18歲開始,就開啟人生婚配生育的計劃了。」
她還提出了女性每個階段的任務,小e總結一下:
18-22歲單身女:
向上擇偶,早婚早育多生,30歲前3個孩子,想做事業就做,不想繼續生。
23-26歲單身女:
向上擇偶,儘快婚配多生育,30歲儘量生滿3個再忙事業。
27-32歲單身女:
無法向上擇偶,儘量平嫁,儘快婚配多生育,35歲生完2個孩子,可以考慮忙事業,基本沒有家庭主婦的可能。
33-40歲單身女:
無法向上擇偶,爭取平嫁,大概率是下嫁,儘快婚配多生育。45歲前生下2個健康孩子,勢必要承擔家庭經濟負擔。
41歲以後單身女:
拼命工作掙錢,可認養親戚孩子,讓其給自己送終。
看完全篇,小e腦子裡只剩下「生孩子」3個字。
咋地,18歲開始籌劃婚育還沒完,40歲沒孩子就要考慮誰來養老送終了?
03
難道女性的前40年光陰,主線就是「結婚」和「生孩子」?實在有點荒謬。
小e承認每種生活方式正確性。
你認為結婚生子是必要的,那就在合適時間,找個合適的人,開始新進程;
你認為這些得看緣分和時機,那就做好自己的事,慢慢等待;
你認為不結婚啥事沒有,那就自在地享受單身。
這些思想是並存的、平等的,而不該被排出名次,仿佛結婚生子才是圓滿,不婚不育就是晚景悽涼。說到底,一張紅本、一個人類幼崽,到底是什麼光輝價值呢?
而把年齡對標女性價值,再提出「向上擇偶」「平嫁」「下嫁」等思路,更是赤裸裸的女性對自身的傾軋。
昨天看到一位hr吐槽,93年姑娘面試時,打聽前面幾個應聘的要麼有孩子要麼有男友,於是對hr說:「我不生小孩,不休產假,會給單位創造更多價值,不會浪費小半年產假時間。」
很可怕的是,明明性別相同,她們對在職場因為生育屬性受歧視、在婚戀市場因為年齡受歧視的女性們,卻毫無共情心。
漠不關心也罷,但承認這是女性的「先天不足」,實在難堪。
當女性頂著罵名和歧視時,她們以附和來換取認同和獲得價值,卻把同類踩在了腳下。
女性的價值,不該僅限於廚房,也不是為一個小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