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0日舉辦的2019石化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孫偉善發布了2019年度重點化工產品產能預警報告。
他指出,未來幾年,隨著沿海大型石化基地快速崛起,現代煤化工項目升級示範加快推進,一大批大型煉化一體化、現代煤化工項目投產運營,成品油、烯烴、芳烴、乙二醇、聚碳酸酯等國內產能大幅增加,國內石化產業和市場供需格局將發生顯著變化。
2018年,我國石油產量、天然氣產量、原油加工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七、第七和第二位,無機原料、乙烯、甲醇、化肥、農藥、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產量穩居世界前列。
石化聯合會重點監測的30種主要石化產品平均產能利用率為76.4%,較上年提升近3個百分點。除聚碳酸酯、己內醯胺、PX、PTA等產品產能利用率波動幅度略大外,其他基礎化工產品產能利用率基本保持穩定,烯烴、PX、聚乙烯、聚丙烯等繼續保持高負荷運行,國內供應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2019年隨部分產品產能增速加快,產能利用率變化幅度會較大,其中應重點關注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對二甲苯、環氧丙烷、丙烯腈、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已內醯胺、PTA、TDI等產品,預計除煤化工外的25個品種平均產能利用率為72.5%,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
關鍵詞:石化/產能/預警/報告
NO.1--2018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情況
2018年世界經濟延續緩慢復甦態勢,經濟增增速和增長預期保持在合理區間,但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有所增加,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地緣政治風險進一步上升,石油和化工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加劇。
我國石油和化工全行業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深刻領會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新特點與新變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持續推進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兩大戰略,持續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持續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領域與視野,行業運行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一是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石化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資產、利潤總額、進出口額分別達到12.4萬億元、12.81萬億元、8393.8億元、7543.4億美元,分別較2017年增長13.6%、5.3、32.1%和29.3%。石油產量、天然氣產量原油加工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七、第七和第二位,無機原料、乙烯、甲醇、化肥、農藥、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產量穩居世界前列。
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
2018年是行業開展「石化行業結構調整」的第三個年頭,全行業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驅動,著力去產能、降消耗、減排放,補短板、調布局、促安全,推動石化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加快淘汰工藝技術落後、安全隱患大、環境汙染嚴重的落後產能,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三年間,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共退出約8000萬噸,合成氨退出超過1000萬噸,電石退出約400萬噸,燒鹼退出167.5萬噸,聚氯乙烯退出208萬噸。產品生產和消費結構顯著改善,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提高至79%,成油品質量全面完成國V向國Ⅵ升級,高性能樹脂、特種橡膠自給率分別由2015年的63%‰、53%提高到69%64‰。
三是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
烯烴、芳烴等基礎原料的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化工新材料等高端產品的自給率明顯提高,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全面啟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域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入園或轉產關閉工作。新建煉化項目全部符合國家布局方案要求,新建化工項目全部進入園區,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工業園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石化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顯現。
行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邁進,萬元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別比「十二五」末下降6%、4%和7%;企業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C0D、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7%和1.7%,2018年氯鹼行業低汞觸媒普及率達到58%,磷石膏綜合利用率提高到38%。效益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收入利潤率6.7%,同比上升0.95個百分點。一批關鍵基礎產品,如α-烯烴、高吸水性樹脂、長鏈尼龍等,取得突破。
四是國際市場拓展取得新進展
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石化行業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領域的溝通交流、項目對接和國際合作不斷深化。2018年進出口總額較「十二五」末增加37%,專用化學品、合成材料、有機化學原料出口增長較快,出口交貨值分別較2017年增長197%、17.2%和21.6%,在出口產品結構中的佔比進一步提升;化肥、橡膠製品等傳統產品的佔比則持續下降,全年化肥出口交貨值降幅逾5%佔比降至2.3%,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橡膠製品出口交貨值佔比下降24個百分點至28.3%。
NO.2--2018年重點產品產能利用情況
2018年,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化工園區優化升級等調結構促轉型相關政策的推動下,石化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落後產能加快退出,先進產能加快建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石化聯合會重點監測的30個品種主要石化產品平均產能利用率為764%,較上年提升近3個百分點。
其中,原油一次加工產能利用率持續提高,較2015年的65.5%提高了9.3個百分點,達到74.2%;主要化工產品平均產能利用率繼續保持在71%以上,除聚碳酸酯、已內醯胺、PTA等產品產能利用率波動幅度略大外,其他大宗化工原料、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能利用率基本保持穩定,烯烴、乙二醇、PX等繼續保持高負荷運行,國內供應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在行業準入、產能置換、環保等產業政策引導下,電石、氯鹼、氮肥、磷肥等行業產能增長放緩,落後產能加快退出。尼龍66、聚甲醛、碳纖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部分合成材料生產受原料缺乏優勢、工藝技術不成熟、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因素制約,表現為高產能、低產量仍需進口一定數量的產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一、原油一次加工產能利用率水平進一步提升
2018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繼續增長,全年新增能力1390萬噸/年,淘汰1165萬噸/年,淨增225萬噸/年,原油一次加工總能力達到8.13億噸/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長6.8%,達到6.04億噸,產能利用率74.2%,同比提高3.2個百分點。成品油產量(汽柴煤)3.60億噸,同比增加0.6%,其中汽油產量同比增加8.1%,達到1.39億噸,柴油產量減少1.9%,至1.74億噸,煤油產量同比增加12.7%,達到4770萬噸。全年出口成品油4608萬噸,同比増長12.8%,成品油表觀消費量3.22億噸,同比增長0.2%。
二、烯烴、芳烴等基礎石化原料國內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但部分產品仍存在較大供需缺口
乙烯:
隨國內煤制烯烴、輕烴綜合利用等裝置投產,2018年新增乙烯產能165萬噸/年,總產能達到2550萬噸/年,佔世界總產能的14.3%。全年乙烯產量約2372萬噸,同比增加7.5%,裝置平均開工率保持在93%的高位。2018年乙烯單體淨進口量258萬噸,下遊聚乙烯、乙二醇等產品淨進口折純當量2380萬噸。乙烯需求繼續保持增長,乙烯表觀消費量2630萬噸,同比增長4.4%,當量消費量達到5010萬噸,同比增長9.2%,當量自給率不足50%。
丙烯:
我國丙烯來源相對豐富,2018年煤化工、丙烷脫氫PDH)、石腦油蒸汽裂解裝置均有新建產能投產,全年新增丙烯產能269萬噸/年,總產能達到3620萬噸/年,佔世界總產能的26.2%。2018年丙烯全年產量約3005萬噸,同比增加9.2%,年均產能利用率達到83%。進口丙烯單體284萬噸,進口聚丙烯、丙烯腈等下遊衍生物折丙烯當量580萬噸。表觀消費量3289萬噸,同比增加5.8%,當量消費量達到3869萬噸,同比增加5.9%。自給率達到77.7%,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對二甲苯(PX):
2016-2018年連續三年無新建P產能,2018年僅中國石油四川石化10萬噸/年P擴能裝置投運,產能升至1379萬噸/年。全年產量約1109萬噸,同比增長9.3%,產能利用率75%左右,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在下遊紡織業需求拉動和「禁廢令」等因素影響下,進口量和表觀消費量進一步增加,分別達到1590萬噸和269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9.9%和13.2%,自給率僅有41.1%。
乙二醇:
2018年新增產能210萬噸/年,乙二醇總產能達到1063萬噸/年,其中乙烯路線603.2萬噸/年,佔比56.7%,煤/合成氣路線410萬噸/年,佔比接近40%。全年乙二醇產量679.3萬噸,產能利用率64%,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2018年國內市場缺口仍然很大,進口量954.2萬噸,表觀消費量1633.4萬噸,自給率41.6%。
三、基礎化工產品產能利用情況基本保持穩定
燒鹼:
2018年新增產能167萬噸/年,退出10萬噸/年,總產能達到4259萬噸/年;產量3420萬噸,比上年增長55萬噸;產能利用率80.3%,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2018年燒鹼淨出口量144萬噸,行業盈利繼續保持較好水平。
純鹼:
新增產能45萬噸,產能達到3039萬噸/年,同比增長1.5%;產量2611萬噸,同比下降116萬噸;產能利用率85.9%,比上年下降6個百分點;純鹼下遊主要用戶除日用玻璃略有增長外,其他產品市場基本穩定,2018年表觀消費量2457萬噸,同比下降4.3%;由於環保要求日趨提高,企業環保壓力增加,盈利水平略有下降。
電石:
2018年國內電石產能約4100萬噸,較2017年淨減少50萬噸(其中轉產或淘汰合計65萬噸,新增15萬噸)。當年電石產量約2800萬噸,扣除長期停產的680萬噸無效電石產能,國內電石裝置實際開工率達到81.87%,較往年有較大改善。出口量13.3萬噸,表觀消費量2786.7萬噸。
四、化肥產能利用情況趨好
2018年化肥行業落後產能加速退出,產能利用率有所提升。受農業政策、相關作物種植面積縮減等因素影響,國內需求持續減少,出口市場對國內化肥行業的運行影響加大。
氮肥:
2018年規模以上氮肥企業201家,同比減少52家合成氨產能退出454萬噸/年,總產能降至689萬噸/年,同比下降6.4%。全年生產合成氨5601萬噸,同比下降0.5%,氮肥產量3794萬噸(折純氮),同比下降1.6%,產能利用率達到83.7%,較上年提高10多個百分點。
全年氮肥表觀消費量3356萬噸(折純氮),同比增長0.6%,其中,農業用肥小幅下降,同比下降約1.1‰,而三聚氰胺、鍋爐煙氣脫硝等領域用尿素消費量同比增長7.9%,達到1680萬噸,工業用尿素的佔比有所提升。出口下滑較多,2018年出口氮肥470.6萬噸(折純氮),同比減少15.1%。
磷肥:
2018年磷複合肥國內需求穩中略降,國際需求提升促進價格上漲,企業效益有所增加。全年磷肥產量約1630萬噸(折P0純)。其中,磷酸一銨產能退出135萬噸/年,總產能降至1680萬噸/年,全年產量1537萬噸,同比增加9.1%,產能利用率達到91.4%,同比提高13.9個百分點;
磷酸二銨退出產能70萬噸/年,總產能下降至2120萬噸/年,全年產量1617.6萬噸,與去年持平,產能利用率達到763%,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受國際需求増加拉動、價格較高等因素影響,磷肥出口大幅增加,累計出口各種磷復肥456.6萬噸(折P0純)。其中,磷酸銨出口249萬噸,同比下降9.8%;磷酸二銨出口746.8萬噸,同比增加16.7%;氮磷鉀三元複合肥出口123.5萬噸,同比增長27.5%。
鉀肥:
國產鉀肥繼續呈增長態勢,2018年國內資源型鉀肥產能約為758萬噸(折K0,下同),產量560萬噸,比上年增長1.3%,產能利用率74%。國內鉀肥表觀消費量1018萬噸,國產鉀肥佔比提升至5%。國產加工型硫酸鉀產能約為200萬噸,產量95萬噸,產能利用率48%,受副產鹽酸的影響,其生產仍處于震蕩調整階段。
五、煤化工推進石化原料多元化
煤制油:
2018年總產能保持在953萬噸/年不變;各類產品總產量617.5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94.8萬噸,增幅91.4%;產能利用率較2017年的40%大幅提高至64.8%。
煤制氣:
2018年總產能保持在51.05億立方米/年不變,產量30.1億立方米,較上年度增加3.8億立方米,增幅14.4%;產能利用率59.0%,較上年度增加7.5個百分點。
煤(甲醇)制烯烴:
2018年新増煤制烯烴產能60萬噸/年,煤(甲醇)制烯烴總產能達到1302萬噸/年,同比増加4.8%;全年產量1085.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91.4萬噸,增幅9.2%;產能利用率83.3%,同比增加3.3個百分點。
煤(合成氣)制乙二醇:
2018年新增投產項目8個,新增產能174萬噸/年,總產能達到438萬噸/年,增幅65.9%;全年產量243.5萬噸,較上年度增加89.9萬噸,增幅58.5%;產能利用率55.6%,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
六、部分高端合成材料仍需大量進口
聚乙烯(PE):
2018年共有兩套聚乙烯(中海殼牌、延長石油)投產,新增產能115萬噸/年,國內聚乙烯總產能達到1844萬噸/年;產量1583.5萬噸,同比增加13.3%,平均產能利用率85.9%,較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全年進口約1400萬噸,同比增長21.25%,表觀消費量2980萬噸。近年國際上PE產能增速較快,供給相對充足,我國作為主要聚乙烯進口國,具有一定議價優勢。
聚丙烯(PP):
2018年有4套裝置投產,合計新增產能125萬噸/年,總產能達到2450萬噸/年;產量2200萬噸,產能利用率89.8%;淨進口440萬噸,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8.7%,達到2640萬噸。
聚碳酸酯(PC):
近年我國PC行業發展速度加快,隨著多個項目的建成投產,國內供應能力持續增強。2018年,萬華化學、利華益維遠和魯西化工等企業新建產能投產,新增產能33萬噸/年,國內總產能120.5萬噸/年,佔全球總產能的20%以上,並連續5年保持產能年均增長率超過20%;產量超過65萬噸;由於新投產產能年內尚未完全釋放,產能利用率從2017年的72.7下降至53.9%,PC仍需大量進口,2018年進口115萬噸,表觀消費量超過180萬噸,同比增長9.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國內PMA生產企業共有300餘家,其中年產量在千噸級以上的企業約40家,萬噸級的9家。
2018年沒有大的新建產能,產能維持在90萬噸/年左右,產量約66萬噸,產能利用率73.3‰。2018年國內表觀消費量88萬噸,由於國內缺乏光學級、高抗衝等高端產品技術和產能,仍需進口補充,進口約22.1萬噸。
尼龍66(PA66):
由於關鍵原料已二腈由少數國外公司壟斷全球PA66產能增長受限。2016年後國內無新增產能,2018年我國PA66切片產能保持在43萬噸/年,產量約30萬噸,表觀消費量穩定在50萬噸左右,自給率為60%,與上年持平。目前國外企業已在國內建設己二腈生產裝置,有助於我國PA66產業發展。
聚甲醛(POM):
無新增產能,產能保持在47萬噸;國內產量27萬噸,比上年增加2萬噸;產能利用率57.4%,比上年提高約5個百分點。
七、合成橡膠產品存在同質化問題,部分企業長期停產
2018年我國主要合成橡膠品種總產能593萬噸/年,其中丁二烯橡膠、異戊橡膠、丁苯橡膠(乳聚)、丁基橡膠部分裝置由於原料缺乏經濟優勢、產品存在同質化問題,且下遊市場不落實,長期處於停產狀態,停產1年以上的裝置產能多達78萬噸/年,佔總產能的13.1%‰。2018年我國主要合成橡膠品種總產量367萬噸,同比增長3.2%,產能利用率61.9%‰。2018年共進口橡膠122萬噸(其中天然橡膠佔比約67%),同比下降9.7%,出口15萬噸,同比增加9.1‰。國內橡膠表觀消費量474萬噸。
八、高端化學品保持穩定增長
己內醯胺:
2018年新增產能12萬噸/年,總產能達到379萬噸/年;產量284萬噸,產能利用率75%,較上年提高9個百分點。受人民幣貶值影響,已內醯胺下遊企業新增產能遠高於己內醯胺新增產能,主要下遊產品錦綸紡絲出口量較上年增長明顯需求支撐明顯,表觀消費量大幅上漲24.28%,達到302.13萬噸。
行業利潤水平顯著提升。
MDI:
2018年聯恆二期配套亨斯曼24萬噸/年裝置投產,國內MDI產能增至329萬噸;全年產量260萬噸,同比增長8.3%產能利用率79%,較上年小幅提升;新的塑膠跑道國家標準出臺,對拉動MDI需求具有積極意義。
TDI:
因2018年原計劃投產的萬華化學(30萬噸/年裝置)和連石化學(5萬噸/年裝置)項目推遲,2018年TDI產能保持在95萬噸/年,全年產量80萬噸,產能利用率85%,產量和產能利用率均與上年持平;國內供需基本平衡,消費量78萬噸,同比增長約3%.
環氧丙烷:
2018年原計劃投產的寶麗12萬噸/年裝置及中信國安8萬噸/年裝置推遲投產,全年沒有新增產能,產能保持在324.5萬噸;產量約280萬噸,比上年增長3%;產能利用率86.2%,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2018年環氧丙烷進口總量28.2萬噸,同比增加21%;表觀消費量308萬噸,其中77%用於生產聚醚多元醇,進一步生產聚氨酯,23%用於生產丙二醇、碳酸二甲酯及醇醚等。
NO.3--重點石化產品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幾年,隨著沿海大型石化基地快速崛起,現代煤化工項目升級示範加快推進,一大批大型煉化一體化、現代煤化工項目投產運菅,成品油、烯烴、芳烴、乙二醇、聚碳酸酯等國內產能大幅增加,國內石化產業和市場供需格局將發生顯著變化。
一)成品油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2019年隨恆力石化200萬噸/年產能全部釋放,中科煉化1000萬噸/年、浙江石化200萬噸/年等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新增5200萬噸/年,總能力升至8.6億噸/年。預計2019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長4%,達到6.3億噸左右,產能利用率保持在約73%左右,成品油產量達到3.7億噸,出口量將增至5000萬噸左右。按照目前公布的新建和擴能計劃計算,預計到2020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達到9.2億噸,
到「十四五」末將超過10億噸,屆時我國成品油供應能力將超過6億噸。按照國內外相關機構預測,我國交通運輸用石油需求峰值在4-5億噸,成品油市場將大幅供過於求。
二)國內乙烯、丙烯供應保障能力將逐漸增強
乙烯:
國內乙烯行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2015年以來,乙烯行業持續處於盈利較好景氣階段,一批項目加快推進,2019年計劃投產乙烯產能將達到500萬噸/年以上,國內乙烯產能將升至3050萬噸/年,預計產量可達到2700萬噸左右,同比增加13%以上,國內乙烯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2025年前是我國乙烯產能大規模密集投產時期,預計2025年國內乙烯產能將超過5000萬噸/年,產量達到4750萬噸,按相關下遊市場增長趨勢測算,到2025年國內乙烯當量需求量將達到6400萬噸,自給率從目前的不足50%提升至74%。如果未來進口乙烷裂解制乙烯方面有所突破,乙烯自給率可進一步提高至80%以上。
丙烯:
2019年我國丙烯產能繼續增加,大連恆力、浙江石化等煉化一體化裝置除配套蒸汽裂解等傳統丙烯生產裝置外,還建設了混合烷烴脫氫和丙烷脫氫裝置,另外丙烷脫氫、煤(甲醇)制烯烴均有新增產能計劃投產。預計2019年我國將新增丙烯產能400-500萬噸/年,總產能突破4000萬噸/年,產量超過3200萬噸,當量自給率進一步提高。
按照目前正在建設和未來規劃項目,預計2025年國內丙烯產能將達到5600萬噸/年,產量達到4760萬噸,當量需求量增至5100萬噸以上,自給率達到90%以上。目前已經公布的規劃及在建丙烷脫氫項目共計45個,總產能2605萬噸/年,如果能夠全部實現,我國丙烯產能將能夠達到6200萬噸/年。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一方面在原料採購上面臨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加劇國內丙烯市場競爭。
三)未來對二甲苯、乙二醇供需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
對二甲苯:
2019年恆力石化、海南煉化、中化弘潤等多家企業P裝置計劃投產,合計能力896萬噸/年,國內總產能將升至2275萬噸/年,按照75%的開工率計算,產量有望超過1600萬噸自給率可提升約13個百分點。從長遠看,目前共有在建P項目11個、產能2080萬噸,擬建PX項目6個、產能1060萬噸,合計新增產能3140萬噸。
其中,2020年前投產1050萬噸,2021年投產930萬噸,2021年後投產1160萬噸。預計2025年我國pX能力將達到4400萬噸以上,按目前消費增長速度測算,預計「十四五」後半期,國內生產將可滿足需求,再加上日韓等國家的以進口資源,國內市場供需格局將發生反轉,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乙二醇:
近年隨著煤制乙二醇工藝技術逐步成熟及大型煉化項目投產,乙二醇項目集中建設。2019-2020年計劃投產乙二醇產能接近600萬噸/年,預計到2020年我國乙二醇產能將達1662萬噸/年,其中煤/合成氣基乙二醇產能佔比將達45.6%,表觀消費量增至1710萬噸,國內產能可基本滿足需求。如果現有規劃項目全部投產,到2025年前我國乙二醇產能將達到2200萬噸,表觀消費量將達到2230萬噸。預計到「十四五」中後期,國內乙二醇就可實現自給。
四)部分合成材料產能增速加快
聚乙烯:
2019年是國內聚乙烯裝置集中投產的一年,預計國內有9套聚乙烯裝置投產,合計產能400萬噸/年,投產的主要是線性低密度和高密度聚乙烯裝置,總產能將升至2244萬噸/年,產量有望達到1800萬噸。2025年前我國將另有近1100萬噸/年的聚乙烯裝置計劃投產,屆時我國總產能將達到3300萬噸/年以上,產量達到3100萬噸左右,需求量將達到4300萬噸,自給率從目前的約53%,提高到72%左右。
聚丙烯:
2019年有14套新建裝置計劃投產,預計新增產能450萬噸/年,總產能升至2800萬噸/年以上,產量達到2400萬噸以上;未來兩年,隨著新增產能的大量投產及國際貿易環境不穩定影響,下遊製品行業出口阻力增加,但同時國內政策變化,2019聚丙烯消費增速仍將保持在7%左右,消費量達到2800萬噸以上。預計到2020年我國聚丙烯產能將升至3100萬噸/年左右,產量達到300萬噸,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聚碳酸酯:
目前在建聚碳酸酯項目17個,產能257萬噸/年;規劃項目4個,產能133萬噸/年,擬建、在建產能合計390萬噸/年。預計到2020年我國PC能力將接近380萬噸,產量增加到120-180萬噸,消費量200-230萬噸。到2025年PC能力將超過520萬噸,產能將達到目前的4.3倍,而PC表觀消費量預計為300-330萬噸,產能增長大幅超過需求增長,再加上每年可供進口的資源超過百萬噸以及需求增速放緩等因素,未來PC市場競爭將十分激烈。
化工新材料:
未來尼龍6、聚苯硫醚等產品產能繼續擴增,國內市場自給率進一步提升,部分產品達到90%以上。隨著技術和裝備的不斷成熟,PBT、高吸水性樹脂、低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產品產能快速擴張,市場競爭加劇。
另外,隨著國內綠色環氧丙烷技術的突破,我國環氧丙烷產能加速建設。2023年前共有在建和擬建環氧丙烷裝置12套,合計產能297萬噸/年,其中2019年有超過100萬噸/的新建產能計劃投產,考慮到小的氯醇法產能退出和聚氨酯需求增加因素預計2019年環氧丙烷總產能將超過400萬噸/年,產量增長到300萬噸,國內環氧丙烷仍將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預計到2025年我國環氧丙烷產能將增長一倍,達到約600萬噸/年,國內市場競爭將加劇。
五)基礎化工品與化肥繼續保持穩定運行
預計未來幾年,下遊需求保持小幅增長,純鹼、燒鹼等裝置平均開工率明顯提升,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虧損面不斷收窄,行業盈利水平將持續改善。受環保法規日趨嚴格、下遊需求不振、國際環境深刻變化影響,尿素、磷銨等行業落後產能將持續退出。
純鹼:
2019年預計有130萬噸/年新建產能投產,產能提升至3169萬噸/年,隨著新建產能釋放和部分恢復產能,預計2019年產量提高100-150萬噸,達到2750萬噸左右,消費量與2018年持平,出口市場將直接影響國內純鹼市場盈利情況。
燒鹼:
2019年燒鹼市場仍將面臨多空因素影響的複雜情況。隨著新一輪安全及環保檢查趨嚴,部分耗氯企業開工率將處於低位,區域性燒鹼產量將有所下降,對燒鹼市場形成一定利好支撐。但下遊氧化鋁企業受去產能和大氣治理等環保因素影響,後續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預計2019年國內燒鹼市場或將延續2018年的良好運行態勢。
電石:
預計2019年國內將有約40萬噸電石產能建成投產,同時也會有部分中小企業退出,屆時產能將與2018年基本持平或小幅增長。2019年,電石產量或將達到2850萬噸,比2018年增長約50萬噸,表觀消費量將達到約2840萬噸。
氦肥:
未來受到天然氣供應受限且價格上漲、冬季限產和煤炭總量控制、無煙煤供應緊張、環保要求提高、供需結構調整、出口量下降等因素影響,2019年將繼續有氮肥產能退出,產量也將繼續下降,隨著工業用佔比提高,消費量將基本保持穩定。
磷肥:
預計2019年,國內磷肥需求仍延續穩中有降的態勢,產量小幅下降至1590萬噸(折純P05),淨出口同比增長5%,達到490萬噸(折純P203),表觀消費量1100萬噸(折純P2O3),同比下降6.3%。
NO.4--特別關注
總的來看,未來幾年,煉油、烯烴、芳烴、乙二醇、聚碳酸酯等產品將迎來擴產高峰,尤其是「十四五」期間,大量新增產能將集中釋放,烯烴、芳烴、乙二醇、聚碳酸酯等國內生產基本滿足市場需求,成品油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氯鹼、純鹼、化肥醋酸、合成橡膠等產品產能繼續維持穩定或略有減少,隨著部分企業的轉產或退出,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除項目配套外,新產能擴增速度緩慢。
一)應當重點關注的幾個產品
2019年隨部分產品產能增速加快,產能利用率變化幅度較大,未來應重點關注以下品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對二甲苯環氧丙烷、丙烯腈、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已內醯胺、PTA、TDI等產品。建議部分產品在項目規劃建設階段,需做好下遊市場研究。
二)高度重視行業運行安全環保問題
全行業應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紅線意識」,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技術保障,完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再次發生。
三)高度重視綠色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問題
隨著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步入新階段,一方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發展理念對行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全行業面臨的競爭水平、範圍和壓力都將進一步提高。
綠色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是適應全球競爭新形勢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邁向世界石油化工強國的根本要求,需要高度重視。未來全行業應下大力氣推進技術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質量和效率,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突破。
四)進一步提升行業國際合作水平
一是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全面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
二是持續關注國際市場變化,以全球視野實現科學發展;
三是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推進國際合作項目落地,努力提升全行業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