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濤:新中國天津籃壇引路人(組圖)

2020-12-05 搜狐網
甄光俊 王春槐

  引 言

  1895年美國人把近代體育運動項目的籃球傳入中國天津,隨即天津成為籃球在中國的發祥地,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1949年6月,程世春、張文仁兩位天津運動員入選中國大學生籃球隊,出國比賽前,周恩來副主席向接見他們的毛澤東主席介紹說,天津是籃球之鄉,歷史上曾湧現出名揚海內外的「南開五虎」。毛主席握著張文仁的手說:「"虎"就是不怕外國人,你們也要有那種虎勁。"東亞病夫"的帽子將從你們開始把它扔掉。

」毛主席讚揚「南開五虎」敢於拼搏的精神,給了天津市委主要領導很大鼓舞,尤其是熱心於體育事業的李耕濤同志,抓住籃球在天津的歷史優勢,決心發揚「南開五虎」的光榮傳統,把籃球運動發展成天津的文明窗口。他親自出面邀請籃球界元老,組成天津籃球工作委員會,為天津籃球的發展獻策出力。不久後,又在市長黃敬的支持下,經請示國家體委賀龍主任同意,於1952年10月,在天津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支男子籃球集訓隊。從此,天津的籃球運動開了新局面。

  1954年5月8日,天津市副市長李耕濤在第一屆機關工作人員體育運動會開幕式上講話。1954年,天津男子籃球隊在全國籃球聯賽中榮獲冠軍,1955年合影。前排左起:王澤久、薑桂明、範學周、郭恩洪、張維基;二排左起:張棟材、李清安、李耕濤、蘇振起、張長清(教練);後排左起:張國棟、朱翔、安錫銘、米寶榮、劉兆華、張春泰、馮庚奎。

  開創天津籃球

  新紀元

  天津男籃集訓隊成立後,黨政公務十分繁忙的李副市長,經常親自參與集訓隊的業務指導,他特別強調籃球運動員要做到一專四能八會,概括地說,就是不光打比賽有高超的球技,還要能做球隊指導、做比賽裁判,同時,能做組織工作、宣傳工作,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努力提高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天津男子籃球集訓隊在李副市長嚴格要求下,技術、技巧進步很快。1954年參加全國籃球聯賽,一舉奪得冠軍,從此奠定了天津籃球隊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1957年,國家體委選派天津籃球男隊,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地方球隊出訪印尼、緬甸,球隊出發前,李副市長百忙之中分身前去為領隊、指導和全體隊員送行,從賽事細節到生活安排,從人身安全到出行常識,再三仔細叮囑。天津籃球隊在上述兩國比賽中,取得了全戰全勝的好成績。歸來後,李副市長又親往球隊祝賀,同時,告誡隊員們戒驕戒躁,繼續努力,爭取今後打出更優異的成績。

  天津籃球隊果然不負眾望,1956年10月參加有國家隊(當時叫聯隊)、八一隊、公安軍隊、香港隊、澳門隊等多支強隊參賽的第十六屆奧運會選拔賽,以87比86一分優勢贏了強將如雲的國家隊,為天津體育界再次爭得了榮譽。

  奇蹟突現

  驚天下

  更令人難忘的是1958年,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籃球隊來中國打比賽,除國家隊、八一隊與它打了個平局外,各地多支球隊均遭敗北。國務院副總理兼體委主任賀龍元帥,批評這些籃球隊被藍眼睛黃頭髮外國人給嚇住了。此後還有上海、天津兩場比賽,界內人士把希望寄托在各方麵條件優於天津隊的上海隊,結果,上海隊也敗在俄羅斯隊手下。

  在俄羅斯籃球隊蒞臨天津前幾天,市長兼體委主任李耕濤親自出馬,召集天津球隊的領隊朱翔、指導張振山和部分骨幹隊員,一起商討對策。李市長認真研究了客隊在中國的臨場表現,根據客隊隊員身高普遍優於我方隊員的客觀實際,辯證地分析了雙方隊員在技能發揮方面的優長劣短,提出以小打大、以快制高、機動靈活的戰術策略,並且具體要求天津隊打出以動、快、巧、準四字為指導思想的戰術風格,會後又三次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可行性論證。12月26日在市體育館舉行中俄兩隊比賽,李市長沒有在主席臺上就座,他到運動員中間坐鎮,幕後指揮。客隊隊員人高馬大,其中的克魯明等二人是蘇聯國家隊的主力成員;而天津隊主力中鋒米寶榮身材只有一米九三。面對外國強手,天津隊隊員們無所畏懼,開球後敢打敢拼,隊員們按照李市長事先確定的方案從外線開始進攻、裡外結合打,在防守戰術上,安排個子相對矮小的郭恩洪死死盯住被人稱作火箭的客隊組織後衛,使其技能得不到發揮,客隊戰術遭到破壞,陣腳隨之大亂。天津隊則越戰越勇,從開局連連得分,以8比0鎮住了客隊。打完20分鐘,主隊以50比35的成績順利拿下上半場。

  臨場觀陣的李市長知道客隊並不服氣,下半時肯定會奮力拼搏。天津隊隊員上半時體力消耗頗大,下半時艱苦對陣更需要毅力支撐。所以,上半時剛剛結束,李市長便把大家召到自己跟前,神情嚴肅地對小夥子們說:「現在要把前半時忘掉,下半時重新打,從零開始,一拼到底。」休息10分鐘後繼續下半時比賽,儘管客隊竭盡了全力,奈何天津隊戰術多變,隊員再鼓餘勇,最終以總分90比81戰勝客隊,成為俄羅斯籃球隊中國之行唯一剋星。

  這場國際籃球賽在天津乃至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國務院副總理兼體委主任賀龍元帥指令國家體委來電嘉獎。幾個月後第一屆全運會期間的一次體工會議上,賀龍元帥由衷地稱讚天津籃球隊「是真正的全國冠軍」。直到1961年11月,天津男籃與國家隊在天津市人民體育館比賽,現場觀看的周恩來總理,還對身邊的天津市委文教書記王亢之饒有興趣地談論天津男籃力克俄羅斯隊的往事,可見這場國際籃球賽影響之深遠。

  小皮球筐下出精英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李耕濤副市長就特別倡導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他說:「一座城市,要有像樣的劇團和劇場,要有高水平的運動隊,經常組織他們表演和比賽,以滿足群眾文體生活的需要。如果沒有文體活動,這座城市一定冷冷清清,沒有生氣。」彼時,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天津的文體生活尚很貧乏,市民積極響應市政府號召,自發地創造出多項白手起家、因地制宜的體育健身項目。首先是少年學生們按照籃球的運動方式與規則,創造了用小皮球打比賽的玩法,一時間,裡巷、胡同的民房山牆上、院內樹幹上,隨處可見用粗鉛絲自製的簡陋小球筐(簡陋到連筐板都沒有),課後餘暇,小球筐下聚集著三五成群的青少年,分成甲乙兩隊,投籃的投籃,防守的防守,一個個玩得汗流浹背,興致勃勃。李副市長對這一群眾自發的運動形式十分重視,幾次在全市會議上給予表揚和提倡。天津青少年玩小皮球,隨之成為那個艱苦年代全國城市裡所獨有的一道風景。若干年間籃球運動在天津民眾中之所以迅速普及、深入推廣,小皮球立下不可忽視之功,並且為後來的天津籃球運動培養出成批的傑出人才。回想原天津籃球隊乃至國家隊的主力隊員,有多位都是從天津裡巷玩小皮球脫穎而出的。

  1954年,已經獲得全國冠軍的天津籃球隊,面向社會選拔後備人才。在當時那個年代,社會上少見高個子身材,1·80米以上身高者在專業籃球隊也很稀罕。鑑於此,李耕濤副市長別出心裁,建議球隊通過派出所搜集全市高個子青少年信息,發現1.90米以上高個子青少年,立即向體育部門報告。不久,果然在市民中發現幾名符合基本條件的人選,譬如塘沽的徐雲章,郵政局的米寶榮,當時的身高都是1·93以上的年輕人,而且都有在街巷胡同打小皮球的經歷。還有一位身高出眾、又玩過幾年小皮球的青年,可惜是戴眼鏡的近視,負責選拔的同志打算將其淘汰。李副市長聽了全面匯報後,表態說:「培養運動員,要從綜合條件看有沒有潛質,如果僅僅是戴眼鏡,不一定影響打球。」就這樣,這位年輕人於1956年1月成為天津籃球專業隊員,首開戴眼鏡也可以進專業球隊打球的先河。

  橫向借鑑

  勇於開拓

  李耕濤同志1929年參加革命後,歷任曲陽縣長、冀中行署副主任、冀東行署主任,解放後在天津先後擔任副市長、市委書記處書記兼市長、河北省委常委兼副省長、體委主任等職,從青年時代就熱愛體育活動。他經常對身邊的同志說,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而體育鍛鍊就是最好的休息。即便在艱苦的抗日戰爭年代,這位身為行署主任的高級幹部,仍然利用一切機會,帶領戰友們跑跑步、打打籃球。他籃球、桌球、騎馬、遊泳,無所不好,在晉察冀邊區是出了名的「運動健將」。1939年在晉察冀邊區與冀中行署李副主任有過接觸的革命老人石堅同志回憶說:「當年耕濤同志在籃球場上龍騰虎躍,勇猛衝鋒,不愧是球壇健將。」解放後,耕濤同志工作上日理萬機,還是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和年輕人一起活躍在籃球、排球、足球、桌球場上,既當指揮員又當運動員。他之所以工作起來精力旺盛,正是得益於幾十年不間斷的體育鍛鍊。

  李耕濤同志在市委書記處書記兼市長的任上之所以傾情於文體建設,是把文體當作人民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小百花劇團為試驗田,摸索戲曲改革出新之路;同時狠抓天津的球隊建設,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培養體育競技、管理與科研人才。他在長期實踐中感受到文體事業的內部相互作用與聯繫。1959年,他把遊泳健將穆成寬請到小百花劇團,向演員們傳授身體運動時把握氣功的要領,還把體操競技的360度轉體技巧,率先引入小百花劇團的武戲中去;他又用戲曲演員練眼神、練翎子等特技的經驗,啟發籃球隊員鍛鍊打球時動、快、巧、準的球路和身體的靈活性。戲曲表演與體育競技的相互借鑑,拓寬了兩種文體形式的視野,豐富了戲曲表演與體育競技的內涵。

  李市長對籃球隊的指導,從不無的放矢,盲目指揮。每有重大比賽,他要求根據不同的對手提前作出戰術計劃,他先讓指導、領隊和球員們暢所欲言,最後才闡述自己的觀點,對大家的意見進行歸納。看比賽時,他大都跟球員們坐到一起,開局後,則從不對球員們指手畫腳,一切聽憑教練指揮。待比賽結束後他才對場上的表現一一點評。這些細枝末節,表現出黨的高級領導者尊重他人的品德修養。

  那些年,李市長把自己的一雙球鞋和一身球衣存放在天津體育館,他時常在處理完政務之後趕到那裡,換上球鞋、球衣,和球員們一塊兒做傳球、接球、投籃和搶籃板練習,有時還和球員們打半場比賽,藉此體驗球員們在場上的實際感受。前些年,原天津市體委主任蘇振起同志還對筆者回憶李耕濤市長當年對他說過的一句話:「雖然體委主任不是運動員,但是,沒有運動員的感受,是當不好體委主任的。」當年李市長兼任體委主任,把天津的體育事業搞得如此熱火朝天,正是他不幹則矣,幹就幹出個名堂來的一貫作風的實際驗證。

  愛才育才的

  體壇伯樂

  李市長對籃球人才的發現、培養,真格是惜才如金;對人才的呵護、關愛,說是細緻入微,半點兒不假。對此,熟悉他的人有口皆碑。

  那些年,李市長為天津籃球隊制定了「在戰鬥中成長」的口號,要求全隊每年參加各種比賽不少於百場,在實戰中鍛鍊,在實戰中提高。為完成這樣的指標,隊員們的集訓、比賽、表演等各種活動特別頻繁,年節假日總是不能與家人團聚。隊員們都是年輕單身漢,逢年過節不免有思念親人的情結出現。善體人意的李市長,為小夥子們考慮得非常周到,曾經有幾年的中秋節,不是李市長下班後親自來到籃球隊,跟大家一起過節,就是委託他的夫人帶著月餅、水果來看望隊員們。而今八十高齡的球隊老指導朱翔老人仍清楚記得,有一年春節,天津籃球隊因為準備一場重要比賽,隊員們回不了家,傍晚時分,李市長突然出現在小夥子們面前,慈祥地把大家帶到南市永元德飯莊,掏自己腰包請大家吃了頓涮羊肉。餐桌上,李市長熱情地招呼這人吃肉,親切地為那人遞上芝麻燒餅,那人性化場面、那融融親情,天津籃球隊的隊員們至今說起來,依然是那麼激動、那麼幸福。

  1959年11月,天津籃球隊在北京參加第一屆全運會。初冬季節,球場有些涼意,主力隊員劉兆華在場上跑動激烈,身體出汗很多,大腿突然抽起筋來,坐在運動員席上的李市長發現後,抬起攥緊的右拳,衝劉兆華搖動著,以此鼓勵他堅持拼搏。比賽剛一結束,李市長全然不顧自己多病之軀,立即脫下身穿的大衣,披到劉兆華的身上,隊員與市長再三推讓,李市長堅持讓他披著。市長說,剛出了汗,容易著涼。隊員們看在眼裡,心裡全都熱乎乎的。

  天津籃球隊隊員郭恩洪,女朋友從財貿學校畢業後分配到青海工作,給家庭生活帶來一定困難,但郭恩洪自己並不曾向組織申請照顧。事後,李市長聽說了這個情況,讓秘書跟曾經在天津市政府擔任過秘書長的青海省領導李士曾同志聯繫,終於把郭恩洪的女朋友調回天津工作。郭恩洪解除了後顧之憂,平時訓練越發刻苦,場上比賽,頻出高招兒,一躍而成為天津隊的主力,並且擔任了隊長職務,後來他又入選國家青年隊,徵戰國內外,屢立功勳。李市長深情地說:「隊員聽領導的話,努力為國爭光。他們遇到實際困難,當領導的也要幫他們分擔,背著包袱的人是打不好球的。」

  籃球故鄉人

  走向全中國

  20世紀50年代至「文革」前,籃球運動在天津遍布工廠、學校、機關、醫院及科研院所,工廠有廠隊,學校有校隊,公司也有自己的球隊,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比賽。每年舉行的市級籃球賽,參加的球隊總在百支以上。那時節,全市僅燈光籃球場就有600處之多,看籃球比賽成為天津人業餘文化生活的一大熱點。

  由於運動員、教練員和相關人員奮力拼搏,市民群眾積極參與,更由於以李市長為主任的天津體委領導有方,幾年間天津的籃球運動優秀人才輩出,競技水平突飛猛進。參加各種全國性比賽,天津運動員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成為全國籃球愛好者所矚目的明星。

  天津作為中國籃球運動的發祥地,曾經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籃球優秀人才,支援全國各地。上至國家體委主管籃球的司長、副司長、處長,下至籃球教練、運動員,包括北京、上海、湖北、河北、陝西、西藏、廣西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人民解放軍各大軍區的籃球隊,都有天津人做出的貢獻。天津培養出的張長祿、李漢亭、麼世忠、夏堃和鄭於蓮等籃壇才俊都曾分別代表國家男、女籃參加國際比賽;天津名將張珍山、於鋼、白金申、王利發、米寶榮、薑桂明、郭恩洪、安毓平、張春泰、劉兆華、王家禎、陳吉佳、呂長新、郄國光和女選手李世華、雍容、陳秀珊、李玉珍等人,都曾入選國家隊並立下汗馬功勞。正因如此,在體育圈裡有句戲言:「中國籃球是"天津幫"。」

  前邊說了,李市長一向愛才如命,可是當國家隊需要天津支援時,他卻毫不猶豫,表現出共產黨員識大體、顧全局的博大胸懷。1959年,國家體委點名選調四名天津籃球隊員支援國家隊,教練捨不得放,李市長更捨不得呀!捨不得說捨不得,大局需要,李市長還是痛快地服從。李市長趕到球隊,為四名隊員送行,他拍拍教練的肩,又摸摸隊員的頭,爽朗地說:「平時我們常說為國效力,能去國家隊,這不是為國效力的機會嗎?!把你們送到國家隊,那是天津的光榮。你們走了,咱再從頭培養,這也是籃球故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李市長意味深長的一席話,讓在場的教練和球員們的眼裡湧出了激動的淚花。

  在新中國誕生60周年之際,我們撰寫以上小文,回顧新中國成立後籃球運動在天津的發展概況,並藉此緬懷曾經為繁榮天津體育事業嘔心瀝血的李耕濤老市長。奈何情長紙短,一篇小文再現不了當年籃球運動在天津的輝煌之狀,所記述的事實也僅僅是浩瀚湖海水一滴,掛一漏萬在所難免。不當之處,敬乞方家批評、鑑諒。又,本文撰寫得到原天津籃球隊首任領隊、指導朱翔老人的幫助,在此謹向朱老致以由衷的謝意。

相關焦點

  • 緬懷中國籃壇最牛冠軍教頭:開創八一王朝 打造出第一個超級內線
    就在CBA比賽被至少延遲兩個月時,中國籃壇又傳來了一個噩耗。前中國籃協副主席、前八一男籃總教練餘邦基去世,享年93歲。對很多球迷來說,出生於1927年的餘邦基都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但這位中國男籃的名宿卻是中國籃壇最牛的冠軍教頭,籃球生涯裡為中國籃球做出的貢獻不比姚明易建聯等人少。球員時期,餘邦基就入選了八一男籃,並且成為了球隊的隊長,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屆中國男籃的球員,也是「小快靈」打法的代表球員。
  • 天津市民自發排隊踴躍獻血助力塘沽大爆炸救援現場高清組圖
    天津市民自發排隊踴躍獻血助力塘沽大爆炸救援現場高清組圖 天津市民自發排隊踴躍獻血助力塘沽大爆炸救援現場高清組圖
  • 《邊境之旅》引路人詳細介紹 引路人獎勵領取方法
    導 讀 邊境之旅引路人怎麼獲得,相信有不少小夥伴都比較關心,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邊境之旅引路人的相關信息
  • 遼寧女籃重返中國籃壇 未來讓人期待
    在2019年10月份,一條消息引爆了中國籃壇,多次拿到WCBA總冠軍、中國籃壇王朝球隊之一的遼寧女籃因為沒有贊助而宣布退出聯賽,就此遼寧女籃也在中國籃壇徹底消失。當遼寧男籃在CBA賽場成為流量擔當的時候,有球迷也建議他們能夠幫一把遼寧女籃。
  • 中國籃壇首位稱霸世界的超級中鋒,WNBA中的「奧尼爾」!
    鄭海霞絕對是中國籃壇首位稱霸世界的超級中鋒,是當時WNBA中的「奧尼爾」!加盟WNBA鄭海霞1967年出生,在那個年代,選擇打籃球的女性少之又少,而鄭海霞超強的天賦沒有被埋沒,經過多年的訓練,17歲就成為了國家隊主力隊員。
  • ...節特刊: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餘國琮:破解新中國重水生產難題
    本報尋找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年代的6位優秀教師代表,請他們講述自己當年在教師崗位上的專業成長故事。——編者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餘國琮:破解新中國重水生產難題1943年,我從西南聯大化工系畢業,不久後赴美留學,1947年獲得匹茲堡大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 亞洲籃壇希望之星遭遇重傷 曾帶隊擊敗中國男籃!
    在昨天,有著小世界盃之稱的世青賽拉開了大幕,當今眾多世界籃壇巨星都從這裡走出,由於中國男籃重新回到了世青賽的舞臺,他們顯然也成為了中國球迷最關注的對象,然而一場慘敗以及創造籃板球恥辱紀錄讓球迷失望了!可就在同一時間,對於亞洲籃壇還有一個噩耗傳出,就是菲律賓的天才內線球員埃杜在昨天的比賽中重傷離場,在當時很多人預感到了不妙,而在今天經過了檢查之後,初步確診為ACL,也就是前十字韌帶斷裂!埃杜是菲律賓在最近兩年大力培養的內線雙塔之一,去年的亞青賽中埃杜與索託曾經帶領菲律賓擊敗了中國男籃,當然,在之後中國男籃也復仇成功!
  • 紀念新中國民航「八一」開航70周年
    1950年8月1日,天津經由漢口飛往重慶的首航班機「139號」,載著14名乘客於上午8時30分在天津機場起飛,同日上午10時30分,由毛澤東題名的「北京號」飛機從廣州經漢口飛向天津。新中國民航最早的國內航線由此正式開通,史稱「八一」開航,拉開了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序幕。
  • 本年度亞洲籃壇10件大事:三國獲2023世界盃主辦權
    騰訊體育12月31日訊 2017年即將過去,這一年的亞洲籃壇發生了很多事情,國際籃聯官網也評出了2017年亞洲籃壇的十件大事,亞洲和大洋洲合併、澳大利亞男籃在亞洲杯橫掃奪冠,以及菲律賓、日本和印尼獲得2023年世界盃主辦權等悉數在列。
  • 新中國從這裡「起航」——「八一開航」七十年蝶變記
    圖集 新華社天津8月1日電(記者劉惟真)7月31日清晨,天津機場的229號機位前,MF8331次航班整裝待發,將沿1950年「八一開航」時的一段航路,從天津飛向武漢。70年前,這座歷史悠久的機場曾見證新中國「首航」的起點,如今,它也見證著我國民航事業的發展與騰飛。
  • 籃壇老兵斯科拉確診新冠,隊內12人確診,40歲仍斬獲得分王
    消息源北京時間1月3日,世界籃壇傳來一則重磅消息,根據歐洲媒體報導,籃壇老兵斯科拉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代表阿根廷男籃國家隊出徵以來,斯科拉已經縱橫國際籃壇長達20餘年,其中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更是攜手吉諾比利掀翻強大的美國夢之隊,並最終獲得一枚金牌。除此之外,斯科拉還曾率隊獲得過奧運會銅牌,並且獲得兩次美錦賽冠軍,4次榮膺美錦賽MVP。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斯科拉在國際賽場的表現絲毫不亞於任何一位籃球巨星。
  • 籃壇希望之星屢次遭遇傷病困擾
    籃壇希望之星屢次遭遇傷病困擾  關鍵時刻的手術讓他錯過本賽季  期待明年奧運會上能夠王者歸來  接受採訪時,  趙繼偉最想對球迷說的一句話——年初幫助遼籃挺進總決賽,夏天又代表國奧隊和國家隊徵戰,眼看著一顆籃壇新星冉冉升起,然而偏偏這個時候,傷病成了趙繼偉前進的絆腳石。連續兩次肩膀脫臼,讓趙繼偉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手術雖然很成功,但長達四個月的靜養和恢復讓他遺憾錯過了這個賽季。「我很好,等我回來。」簡潔的一句話,卻表達了他對重回賽場的渴望。
  • 「區縣解讀」 70年前的今天,新中國民航國內航線正式開航
    1950年8月1日,天津-漢口-重慶和天津-漢口-廣州航線的開闢,標誌著新中國民航國內航線正式開闢,史稱「八一」開航。,軍委民航局11月2日隨即成立(現為「中國民用航空局」),標誌著新中國民航事業從此起步。
  • [九運會]比賽暴露中國籃壇三大隱憂
    專家們同時還指出,某些裁判的職業道德受到市場經濟的挑戰,他們在比賽中按照自己的意圖,控制高潮的形成,形成場上裁判是教練的結局,這一問題已成為中國籃壇致命的癌症。 選稿:黃楊 來源:新華網11月24日 作者:孫彬 劉濤
  • 連環畫重鎮天津 「畫史」曾被忽略
    天津「第一本」究竟是「誰」 呂明不但是收藏者更是研究者,他在收藏中發現,「一說新中國連環畫歷史,就是上海、北京為主,其他城市都一筆帶過。」對於天津連環畫歷史的研究,基本處於空白,一些傲人的成績被忽略,「尤其是1949年後,天津的連環畫曾領先於全國。」中國連環畫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宋朝的木刻和明清的繡像插圖極具代表性。
  • 事故病魔擊倒籃壇希望之星 - 現代快報
    而中國籃壇幾名新星卻因意外永遠失去了再戰賽場的機會,李端和趙宏翔,兩個都曾被認為是中國籃壇的希望,如今一個終日與黑暗相伴,一個則因為腎病臥床休養。而上海隊天才球員徐詠則與骨癌聯繫在一起,他的命運將在一周後揭曉。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發揮導師引路人、同路人作用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發揮導師引路人、同路人作用 作者:李海顏 發布時間: 2020-10-10 19:42
  • 回望天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
    ,是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生動教材。通過七集的紀錄片,表現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天津在新政權的穩固、新中國的建設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就。該片堅持「政論情懷、故事表達」,既客觀反映歷史的進程,又注重接地氣的故事表達,既講述奠基歲月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反映了千千萬萬天津人民日常生活的巨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