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爆炸物什麼感覺?」生存和毀滅,是排爆手時刻需要面對的問題...

2020-12-05 中國長安網

賀麗遠,42歲,中共黨員,納西族,現任雲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隊防爆安檢大隊大隊長、雲南省處置恐怖襲擊事件專家組成員、昆明市恐怖事件應急處置專家、雲南省警官學院客座講師。先後榮獲個人二等功、個人三等功、「昆明市特級勞動模範」,昆明市「十佳民警」,多次獲得昆明市公安局嘉獎和表彰。

「看到爆炸物什麼感覺?」

「如果是常人,第一反應就是向後跑,跑得越遠越好,如果是我們這個職業的人,心裡只會想三件事:『疏散群眾、直面爆炸物、拆除爆炸物』。」2017年,劉德華主演的電影《拆彈專家》在各大影院上映,排爆警察似乎從那時起才被群眾所熟知,觀影后的賀麗遠感慨萬千。

「華仔很帥,演得很真實,但又不真實。」賀麗遠說。真實的原因是,電影中拆彈的情節他曾經歷過無數次。不真實的原因是,真實的拆彈現場,哪有紅藍導線讓你抉擇,哪有那麼隨意。

「40公斤的防爆服包裹著你的身軀,整個排爆現場鴉雀無聲,耳邊卻是別樣的嘈雜,呼吸聲和風扇的聲音、心跳的聲音跟隨著定時炸彈秒針的聲音一起跳動,透過厚重的防爆頭盔看這個世界,既陌生又遙遠,原來生與死的距離如此接近。」賀麗遠冷靜地描述著排爆時的場景,仿佛看淡生死。

這就是排爆警察的工作常態,這一頭要讓危險「消滅」,那一頭要讓生命「延續」。這兩根「線」,有時非此即彼,有時又互相滲透。

入行:過了幾天才緩過勁來的新手

1998年,賀麗遠從警校畢業,進入昆明市公安局工作。不久後,領導找他談話,問他願不願意去公安部參加排爆的培訓,還讓他回去徵求家屬的意見。當時的賀麗遠,並不知道「排爆」是幹嘛的,得知可以去公安部培訓學本領,他滿心歡喜地同意了。至於為什麼要徵求家屬的意見,他甚至感到疑惑,那一年,賀麗遠20歲。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排爆手,首先要是一個機械專家。在公安部培訓時,賀麗遠第一次與炸彈「面對面」,原想著簡單的一個培訓,沒想到從此是「玩命」。要成為一名排爆手不容易,理論知識、操作技術、安全要求、實戰訓練缺一不可,4年下來,賀麗遠不知參加了多少次的培訓和訓練,終於在2002年通過了最後一次考核,獲得了排爆的資格證書。

「拿到資格證書就是一名排爆手了嗎?」「並不是。」賀麗遠搖了搖頭,初次排爆的一幕幕猶在眼前。

1999年,賀麗遠「遭遇」了人生中第一個炸彈。嫌疑人搶完銀行以後跑了,在櫃檯上放了一個爆炸裝置。接警後,賀麗遠跟著師傅到了現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內的安檢排爆技術剛剛起步,理論和技術都在摸索驗證階段,哪有什麼專業的防爆服?賀麗遠和師傅一人穿著一件防彈背心就進入了現場。

「200米的警戒線以內一個人都沒有,鴉雀無聲。寂靜裡有一股無形的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呼吸急促,甚至有想要嘔吐的感覺,最重要的——我第一次聽見自己這麼大聲的心跳。」

「賀麗遠,把工具箱拿過來。」已經準備拆除爆炸物的師傅看著遠處緊張的賀麗遠發出了指令,賀麗遠卻聽不到。「賀麗遠,工具箱!」第二次,賀麗遠終於聽清了指令,卻挪不動步子,他緩慢地向師傅靠近。可靠近之後,他發現他手抖得連工具箱都打不開。

當日,「炸彈」被順利拆除,領導說這是一枚假「炸彈」,之後,賀麗遠久久不能從壓抑的情緒裡走出來。

「那一刻有緊張、有懊惱,諸多情緒纏繞腦際。」已經取得了排爆資格證書,竟然被一枚假炸彈嚇住了。處置完現場,一直過了幾天賀麗遠才緩過勁來。「排爆警察」這個詞的分量,開始在他的心裡重了起來,他意識到,危險真的很近。

接下來的兩三年,他以一個「輔助者」的身份跟著師傅出了好幾個現場,拎箱子、開車、遞工具……理論知識學了一堆,但一直沒有可以檢驗的機會。「老是使不上勁兒,就像比賽打不上主力的感覺。」賀麗遠說。

直到2002年,他等到了一個機會。

實戰:遇見「晃不得「的水銀炸彈

如今已身經百戰的賀麗遠似乎早已忘記第一次實戰時的緊張感。

2002年,某州市發生了一個案子,省廳要求賀麗遠所在的五大隊前往支援處置,這是賀麗遠第一次「單飛」出現場。

趕往現場的路上,賀麗遠一言不發,腦子裡一遍遍過著拆除爆炸裝置的方法,想得多了,頭腦似乎有些昏沉。

「人群疏散完畢,排爆手進入現場。」聽到指令後,賀麗遠深吸了一口氣,戴上防爆頭盔慢慢地接近爆炸物。

爆炸物是一個正方形的木箱子,並不大,看不出明顯的炸彈體積、炸藥當量,需要拆除木箱,賀麗遠穿著40公斤的防爆服,打開工具箱,仔細地觀察著木箱的結構,他看起來並不著急。「我當時擔心從木箱正面打開,牽動導線引發爆炸,我觀察了許久,甚至中途有兩次短暫的調整。」賀麗遠說。

接下來,木箱從側面被打開,炸彈絲毫未動,賀麗遠走到一邊,短暫休整。不一會兒,他趴在爆炸物面前小心操作了起來:鑿孔、掏出炸藥、移除雷管……一切順利,爆炸物被安全拆除。處置完畢後,賀麗遠像失憶了一樣,脫下排爆服之後,襯衣早已全部溼透。衣角不停地往下滴水,汗水還在不斷地從身體溢出。

經歷了第一次實戰,賀麗遠發現理論、技術都是可以突破的,但對「死亡」的恐懼,不親自動手,永遠無法感受到。

有了實戰的歷練,後面再出現場,賀麗遠從容多了。2003年某小區發現了一個「特殊」的爆炸物,1.5公斤重,放在一個紙袋裡,被擺在了樓道口。

「說它特殊,是因為它的觸發開關,是水銀。水銀是有流動性的,這就意味著,只要在處置過程中裝置晃動或者偏一點,就有可能引發爆炸。」這是一枚賀麗遠只在新聞報導中見到的爆炸裝置,在此之前,全國範圍內還沒有人工拆除水銀爆炸裝置的先例。

為了保留證據,以便破案所需,此次拆除方案選擇了人工拆除!這次處置由師傅帶領賀麗遠一起拆除。拆除很艱難,很兇險,但處置成功了。這個案子後來成為全國首例人工拆除水銀開關反觸動爆炸裝置的經典案例。

兇險:捨命拆除定時炸彈

隨同師傅拆除水銀炸彈後,賀麗遠竟然沒有一絲興奮。他坐在辦公室裡久久思索——「這個現場,如果是我操作,我能像師傅一樣處置得這麼完美嗎?如果以後有更加危險的爆炸物,我該怎麼辦?」

3年後,考驗接踵而至。2006年4月6日,昆明某超市發現爆炸物。嫌疑人情緒激動,稱若不答應他的要求,就要引爆炸彈。當時正值商場最熱鬧、人員最密集的時候,一旦爆炸發生,後果不堪設想。防爆安檢大隊接到指令後火速趕赴現場。經過細緻的檢查,這枚定時炸彈在超市的小件寄存處被發現,大隊領導決定先將炸彈用防爆罐轉移到空曠地再做處置。

此時的賀麗遠已經成長為隊裡的主排爆手,接到任務後,他立刻從晉寧的另一個現場趕回昆明,當時他因為之前的工作任務已經一天一夜未合眼。

穿上排爆服,慢慢走近防爆罐,賀麗遠將炸彈輕輕取出放到地上,「滴答」「滴答」的聲音讓人膽寒,這是一枚定時炸彈,賀麗遠看了一下裝置,發現這枚定時炸彈竟然連時間顯示裝置都沒有。這讓他倒吸了一口涼氣,超市儲物櫃和轉移的地點有一定的距離,轉移的過程中如果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豁出去了。」短暫思考後,賀麗遠向領導請示:「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安全銷毀。但是爆炸物是犯罪嫌疑人遺留在現場唯一的也是最直接的證據,如果選擇安全銷毀,對案件偵破極為不利,我請求,由我進行人工拆除。」

「批准。」對講機那頭傳來了領導的指令,賀麗遠毅然選擇了人工拆除。接下來,賀麗遠開始了和「死神」的博弈。他用工具刀將膠帶和外包裝一層層剝開,當看到裡面的鬧鐘時,他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鬧鐘上的定時指針已被破壞,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賀麗遠定了定神,小心地切斷導線,慢慢將炸藥和鬧鐘分開,接著他看見了炸彈內的大量填充物。30分鐘後,炸彈成功拆除。脫下排爆服,賀麗遠又是溼透一身的汗水。正在此時,指揮中心傳來消息,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並供述了炸彈設定的爆炸時間——只剩不到10分鐘。

爆炸裝置的成功排除,讓刑偵技術部門提取了關鍵物證,獲得了直接證據,很快認定犯罪事實,成功破獲了這起影響極為惡劣的爆炸恐嚇案件。

職業病:一年回憶拆解步驟36000遍

當提起「定時炸彈」案件,同行們都會安慰賀麗遠:拆的多了,運氣就好。然而賀麗遠並不喜歡「運氣」這個詞,這讓他有種把自己的命交給老天的不確定感。他更相信紮實的理論功底、系統的訓練、現場的分析、綜合的研判。

從警22年以來,賀麗遠處置過數十種種類的爆炸裝置,光感、紅外、水銀的、遙控的……它們中有的製作粗糙、有的近乎完美。為成功拆解這些爆炸裝置,賀麗遠每天都將拆解步驟在腦海裡過100遍,每年就是36000多遍。「我要記住每一種裝置,每一個步驟,才能確保每一次都能全身而回。」這樣的思考習慣,讓他養成了特殊的「職業病」:不管進入什麼樣的建築,他都會想,如果此處有爆炸物,它會在什麼地方。他甚至會拿起孩子的遙控汽車進行思考,這個遙控裝置,所能遙控的範圍是多少。他經常會待在一個地方思索很長時間,聽到異常的響動,別人選擇離開,他總是會不自覺地走上前去。

「拆除爆炸物前,我會分析能獲取到的所有現場信息,包括天氣預報。」賀麗遠說。報案經過、現場環境、周邊建築物與人群,這些看似散亂無關的信息點,在賀麗遠的腦中不斷進行分析重組,最終形成一套安全有效的處置方案。處置一個涉爆現場,不光要有過硬的理論和技術,還必須有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必須能在腦子裡「編」出一個真實的犯罪過程。在某超市爆炸案之後,他對這一點的認知越發清晰。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用無數個現場來積累經驗、磨鍊技術,只有直面過死亡,才能打造出過硬的心理素質。

通常一個排爆警察需要經過三到五年的歷練之後,才能親自動手處置爆炸裝置。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排爆警察,除了靠時間慢熬,還得靠高強度的訓練。排爆服頭盔4公斤左右,衣服也有30來公斤,加起來身上就有近40公斤的負重。光是排爆服的適應性訓練,就是一項挺不容易的事:他們必須穿上排爆服儘可能長的時間,並沒有固定要求,但每一次都必須達到自己的極限。「只要還能撐,就儘量多穿幾分鐘,實在受不了了就趕緊脫下來緩緩。」隔著一面「牆」一樣的手套來握住剪刀,在視野不是「全屏」模式的情況下,要穩穩地把炸彈裡那些細小的線給精準的分離,遠不是「技術活」一個詞能概括的。

在治安管理支隊防爆安檢大隊建隊以來26年的時間裡,賀麗遠和同事們共處置過700餘起涉爆現場,26年來零差錯、零失誤、零傷亡,對此,賀麗遠很自豪:「這非常不容易。」

心理博弈:迎難而上或知難而退

處置的現場多了,有個念頭時不時地會蹦出來困擾著賀麗遠:「要是炸彈在我旁邊炸了,怎麼辦?」生存和毀滅,是排爆手時時刻刻需要面對的問題,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

2006年前後,某州市一個現場發生爆炸。民警在現場勘察過程中遭遇了二次爆炸,一位民警右腿的小腿整個炸沒了。賀麗遠和同事接警後趕到現場,那個情景他至今歷歷在目。後來在很多次全國的排爆交流活動中,他都接觸到了排爆手受傷致殘的案例。

「單身的時候幾乎沒想過自己的安全問題,如今有了家庭,我卻時常問自己,幹這行是為什麼?」想到家庭、妻子和孩子,賀麗遠也會思考很多。

「但總得有人幹,不是嗎?」那一刻,賀麗遠「悟了」。既然自己有了面對危險的經驗和能力,就更應該挺身而上,將自己的經驗傾力傳授給後輩。在後來的學習交流中,賀麗遠開始非常用心地將自己所學所會傾盡全力教給其他民警,從基礎理論知識到實際動手操作,裝置怎麼製作、怎麼拆除,手把手地教。從事搜排爆工作22年,賀麗遠先後撰寫了上萬字的調研文章,並參與編寫了《昆明市公安局防爆安檢工作規範》和《昆明市公安局防爆安全檢查辦法》等工作守則,組織構建了全市「安檢任務分層負責,涉爆現場二級處置」的防爆安檢工作模式,為雲南省防爆安檢工作的規範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9年開始,圍繞全警實戰大練兵工作,賀麗遠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帶領全大隊通過理論培訓、技能比武、紅藍對抗等多種方式開展實戰大練兵,創新新形勢反恐防爆培訓工作機制。2020年7月,防爆安檢大隊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機關全警實戰大練兵標兵集體榮譽稱號。賀麗遠多次受邀到楚雄、怒江、麗江、文山、大理、臨滄、迪慶等省內各地州為當地民警開展防爆安檢培訓;作為雲南警官學院客座講師,圍繞防爆安檢基礎理論為8000人次的師生開展授課和培訓。

「您現在帶的年輕學員,如何讓他們在搜排爆工作上勇往直前?」賀麗遠想了想:「我只能以身作則,用行動來讓他們『看見』。」

「看見什麼?」「內心的力量。」賀麗遠說。

不止賀麗遠一人,全國的「賀麗遠」們都在「排爆警察」這個崗位上默默奉獻。這種「奉獻」背後是一種內心的力量: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雲南法治網)

相關焦點

  • 圳警說|拆彈究竟該剪什麼顏色的線?拆彈專家來告訴你
    滿腦子回憶著生前的美好, 感覺自己就要和這個世界告別了, 突然一鉗子下去! 於是乎 可現實生活中, 拆彈專家真的是這樣拆彈的嗎? 本期《圳警說》我們邀請到了 深圳市特警支隊的排爆手 蒲sir!
  • 拆彈15年家人都不知道 看到新聞後說「你這麼厲害的啊!」
    董伯良:是一個用氯酸鉀和鋁粉組成的煙火劑。鞭炮分為兩種藥:黑火藥和煙火劑。煙火劑的威力比較大,是黑火藥的一倍多,是TNT的0.7倍。 記者:聽說爆燃物除了鞭炮,還放了打火機? 董伯良:對的,打火機作為液體放進去,可增加可燃度。 記者:如果爆炸,會有怎樣的殺傷力?
  • 《靈籠》「三大生存法則」帶給人類的,到底是生存還是毀滅?
    那麼燈塔的三大生存法則,帶領人類走向的到底是生存還是真正的毀滅?這個問題非常承重,也非常的高深,小編只能談一談個人的漸見,望大家指正。燈塔「三大生存法則」到了中章結束,燈塔的「三大生存法則」還是比較具象化的東西。小編根據內容稍微歸納一下。
  • 利用蝗蟲辨別爆炸物
    據外媒報導稱,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已掌握利用蝗蟲嗅覺系統辨別爆炸物氣味的技術,在機械蝗蟲嗅探炸彈項目上取得重大進展。此項研究是該大學機器昆蟲傳感器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人員希望利用蝗蟲嗅覺系統研發新型生物嗅覺傳感系統,用於爆炸物探測等安全領域。研究人員稱,不同於人類,爆炸物氣味對蝗蟲來說並無特殊意義,所以先要確定蝗蟲能夠嗅探爆炸物氣味。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研究人員通過優化生物感應系統,可探測到蝗蟲面對不同氣味時的神經元放電活動。通過解讀其信息,掌握蝗蟲在不同環境下對不同氣味的反應。
  • 電影《異形契約》探討生存還是毀滅?
    答|百度派 @瞎南《異形》系列是科幻恐怖片,它更是一部哲學片,它深刻的探討了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偉大篇章,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上個世紀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中的哲學問題,沙翁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了,一個多世紀來,無數的作品為此做出驗證,而這部片子進而繼續探討。《異形》系列三股力量爭奪造物者的控制權:「工程師」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仿生者;而在此片裡仿生者創造了異形,「仿生者」想成為下一位「工程師」。
  • 半機械蝗蟲:能檢測爆炸物
    導讀據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劫持」蝗蟲的嗅覺系統,以監測和辨別不同的爆炸物氣味,所有這些都是在幾百毫秒內完成的。然而,蝗蟲高度發達的嗅覺卻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濃厚興趣,這種嗅覺有望應用於爆炸物檢測。可是,如果你想要增強蝗蟲的功能,使其成為一種嗅探炸彈的昆蟲,那麼在將它送到野地之前,還有一些技術難題需要解決。有什麼方法可以指揮蝗蟲嗎,告訴它去哪裡嗅探?因為蝗蟲不會說話(目前是這樣),有沒有辦法可以讀懂這些半機械蟲的大腦,從而知道它們聞到了什麼?而且,蝗蟲甚至能聞到爆炸物?
  • 新發現:蝗蟲可感知鑑別爆炸物,為什麼很多動物都有「超能力」?
    科學家發現蝗蟲可通過氣味鑑別不同種類的爆炸物,聽起來感覺非常的科幻,但它們的確可以做到這一點。來自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它們通過對美洲沙漠蝗(Schistocerca americana)進行研究發現,這些蝗蟲可以通過氣味來辨別區分不同種類的爆炸物,如TNT、黑索金(環三亞甲基三硝胺)、泰安和硝酸銨。當然最開始實驗的目的並非如此,他們只不過是為了研究昆蟲類生物的嗅覺系統。
  • 末日金屬祭——生存與毀滅的碰撞之夜
    我們內心存在著各自的恐懼,卻習慣性的裝作熟視無睹;你相信什麼?沒有別人能替你給出答案。 誰會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人類的良心上?答案是,一個自由派。在醉眼朦朧的人生裡,我們看不到光亮,積攢著怨恨,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對自己的不滿。我們甚至渴望世界末日來臨,在驚慌失措的時刻,施加恐嚇,再給予慰藉,繼而喚醒麻木的靈魂。你相信這套說辭嗎?
  • 面對關乎人類生存命運的問題 拯救比解放更重要更緊迫
    此外還包括人類的自相殘殺、科學技術發展的困惑,特別是人類製造出的高科技武器造成強有力的反噬,都可稱得上是對人類生存潛藏的挑戰。面對威脅與災難人類應該如何應對?為了生存人類應該做些什麼,如何避免災難降臨?
  • 這些爆炸物比TNT威力更大
    據英國《布里斯托郵報》消息,英國一所大學的化學系近日遭遇險情,不得不疏散全體師生並召喚軍方支援,事件的起因是,學生在實驗中偶然製作出威力強大的爆炸物許多人將TNT(三硝基甲苯)視為炸藥的同義詞,實際上,TNT只是應用最廣的爆炸物。有4種爆炸物的威力比TNT更大,以下是它們的「簡歷」。
  • 房龍《人類的故事》:人類生存法則——會思考和肯行動才是硬道理
    人類歷史長達數百萬年,究竟是什麼,讓人類生存下來,並且成為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種?或者說,人類的生存法則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在著名作家房龍所著的《人類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正好給出了他的參考答案。
  • 如何識別可疑爆炸物?發現可疑爆炸物怎麼辦?
    Q 如何識別可疑爆炸物? A 在不觸動可疑物的前提下: (1) 看。
  • 哪些檢測手段可以讓爆炸物無所遁形?
    防爆技術研發不斷進步  X射線安全檢測和離子遷移譜探測設備是目前最常用的兩種爆炸物探測設備。  X射線技術  目前,X射線技術較先進的雙能CT探測已被應用於防爆安檢。相比傳統X射線,後者能圍繞被檢物斷面作旋轉掃描探測,計算機根據採集到的360°投影信號重構圖像,有效識別隱藏物體,提高對爆炸物的探測率。  離子遷移譜探測儀  面對防不勝防、非常規的自製炸藥,全球對防爆技術研發一直不斷努力。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爆炸物比色人工嗅覺系統」取得重要進展
    經過數億年的發展,生物進化出了近乎完美的嗅覺系統以躲避威脅、捕獲獵物,從而得以生存。早在1.5萬年前,人類就利用犬類具有更加優異嗅覺的特點,馴化了犬類輔助捕獵和預防猛獸襲擊。此後,人們還利用金絲雀對地下煤礦中的CO進行檢測,利用警犬檢測爆炸物、毒品、疾病等。但是,由於直接利用生物進行檢測存在成本高、生物心情狀態不穩定等缺點而嚴格限制了其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
  • 腎結石排出會有什麼感覺?怎麼做,才能讓「小石子」更快排出去?
    現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大多都不太健康,有些人還經常抽菸喝酒,胡吃海塞,並且晚上還喜歡熬夜打遊戲。這些壞習慣都會加重身體的負擔,造成各種健康問題的出現。而腎上面的健康問題就更加多了,很容易長出一些結石,影響身體的正常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