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8〗
明明白白,聽見了布穀鳥的叫聲,那般奇妙,震耳動容;令我心曠神怡,催我寧靜致遠。
與其同時,記起一句詩: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據說布穀鳥稱為知更鳥、催工鳥,也是報春鳥、吉祥鳥、幸福鳥,它的叫聲就代表春天、希望、幸福。在春夏之交,伴著遠處飄來的各色花香,呼喚、催促農人趕緊播谷、耕種。
布穀鳥因聲得名,是杜鵑鳥的一種,又叫大杜鵑。
對於我們古老悠久的農耕文明,布穀鳥被譽為帝王之鳥。唐代胡曾《成都》詩云:「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年年來叫桃花月,似向春風訴國亡。」相傳商朝時蜀王杜宇,號稱望帝,禪位後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此鳥。也成就了李商隱的《錦瑟》名作:「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常見的杜鵑鳥兒有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它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像松毛蟲、毒蛾等其它鳥類都不敢吃,卻是杜鵑的美味佳餚。多數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少數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的典型代表:自己不築巢,不孵卵,繁殖時尋找那些孵化期、育雛期相似而且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諸如畫眉、葦蔦、喜鵲,把卵產在它們的巢裡,讓別人的媽媽把自己的孩子養大。
春末夏初,便向北飛。它每飛到一個巢窩裡只產一個,還常常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又會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從而讓自己的孩子獨享義親的撫育。
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滿嘴流血,而恰巧在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譬如南唐成彥雄的《杜鵑花》:「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秋瑾也題:「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悽。」
宋代蔡襄:「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
還有陸遊:「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
更有詞人朱希真:「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苟猶存。」
楊萬裡說:「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欄;清溪倒照映山紅。」
那江州司馬也曾慨嘆,「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如今依舊「曄曄復煌煌,花中無比方。」無論如何,每每聽見布穀鳥的叫聲,就想上泰山了。在那漫漫山路上,總會遇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