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小王子》被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小王子》這本書深藏豐富的人生哲理,僅兩萬多字的短篇,卻讓人永遠也「讀」不完。
作者聖埃克蘇佩裡用略帶憂傷的文字講述小王子的故事,書中有關感情中的愛和責任,觸達無數讀者的心靈。然而,鮮少有人提及《小王子》帶給我們的關於教育孩子的啟發。
作者在獻詞中說:
「我懇請讀到這本書的孩子原諒我把它獻給一個大人。我有正當的理由:這個大人是我在人世間最好的朋友。
我還有個理由:他能理解一切,包括給小孩看的書。
我有第三個理由:他需要安慰。
如果這些理由還不夠,那我就把這本書獻給這個大人從前當過的那個孩子。
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這很少有人記得)。」
這番話裡,「理解一切,包括小孩看的書」,大人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大人最初都是孩子,少有人記得」,每個人都是從孩提時代過來,回憶自己的需求就知道怎樣教育孩子。
作者開篇就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自己小時候想學畫,被大人反對的事。這裡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兒童自我肯定的基石。
《小王子》通篇呈現了兩個不同世界的碰撞,既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幾乎所有情節都在這種碰撞中完成。
從「大人與小孩」的角度去讀《小王子》,我們會發現,書中暗藏很多有關家庭教育的真相。限於文章篇幅的關係,這裡,我將選其中最觸動我的4個點來分享。
01夢想的翅膀,吹彈即破
1、守護孩子的夢想
「就這樣,在六歲那年,我放棄了成為大畫家的志向。」
小時候,世界很單純美好。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這些夢想寄託了我們對世界對人生最早、最美好的想像。
可是,大多數孩子的夢想都折翼了,飛不遠,為什麼?
大人不支持孩子做夢,理由不外乎:不值得;不現實。
每位家長對「值得」都有自己的標準,比如時間成本、將來是否好找工作、是否能出人頭地……不管哪一個標準,都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充滿了功利色彩。
而對於孩子來說,夢想的事物是他的真愛,他喜歡自己為這個真愛付出努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帶給他成長和自信,使他內心日漸豐盈和強大。
夢想能否實現?
成人世界的艱難,常常讓我們忘記了自己曾經是一個小孩。
很多時候,並非困難使我們放棄,而是因為我們放棄,才顯得如此困難。
擔心孩子的夢想「不現實」,不如擔心我們的孩子有沒有夢想。
拿破崙還是一個單純小孩時,就有了當「法國皇帝」的夢想,他的叔叔嘲笑他「空想!不可能!你去當個小說家更容易實現你的皇帝夢……」
正午時分,拿破崙靜站窗前,指著遠處的天邊,認真地問「叔叔,你看得到那顆星星嗎?」
拿破崙叔叔以為這孩子腦袋不清楚了,在胡思亂想。
小拿破崙卻鎮定而冷靜地說「就是那顆星星!我看得到,它依然高掛天邊,不分日夜,一直為我閃爍著,那是屬於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夢想就永遠不會破滅——」
事實上,那顆希望之星從未高懸天際,它一直躲藏在拿破崙的內心深處。
憑藉內在希望之星的引導,終於使得拿破崙成為真正的法國皇帝。
追逐夢想,是每個孩子快樂生活的源泉,是健康成長的動力,是自我肯定的基石。
夢想有沒有前途,有固然好,沒有……也沒什麼大不了。
2、「聽」見孩子的繪畫作品
作者6歲那年看了一本關於原始森林的書,書中描繪大蟒蛇吞食獵物的場景。於是,他放飛思維畫了第一號充滿想像力的作品,滿懷期待地拿給大人欣賞,可是大人卻不理解。
第二號作品是用來解釋第一號作品的,當大人終於理解所畫何物時,卻不接納。
日本著名親子教育專家鳥居昭美說:
孩子的畫和嬰兒的哭是一樣的,僅僅是直接表達心情的一種方式而已。
孩子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講述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所以,孩子的畫是「聽」了才能夠明白的東西。
「所以我習慣了獨處,也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作者說。
被「聽」,孩子的繪畫才有意義。
無論畫的好壞,家長都應該首先傾聽孩子在繪畫中想要表達的東西,理解他們所要講述的內容。
別讓孩子因為繪畫作品不被「聽」到,而封閉自己的心門。
02認真對待兒童的提問
「綿羊為什麼吃玫瑰花」
「玫瑰花的刺有什麼用」
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都離不開愛問「為什麼」的階段。
有些問題相對簡單一些,有些問題常使大人不知所措。就像小王子一樣,現實中的孩子們也「每次問問題非要得到答案不可」。
「我為什麼要吃藥」「因為你感冒了」
「我為什麼感冒了」「因為你著涼了」
「我為什麼著涼了」「因為你出很多汗」
「我為什麼出很多汗」「因為你劇烈運動」
「問為什麼劇烈運動」
……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對這個現象有所描述,大致意思是:不斷追問「為什麼」,打破沙鍋問到底是兒童對邏輯思維的最初探索,也是兒童語言敏感期的一種表現。
兒童的這些「為什麼」常常因果關聯。
因果關係是一種邏輯關係,當兒童探索邏輯關係時,就會發出一連串的「為什麼」。
面對兒童的提出的問題,大人首先要做到誠實對待。知道答案,就正確、簡潔的解答。大人也不知道答案時,如實告訴孩子,並引導孩子尋找正確答案的方法。
如何應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以下給出3點建議:
1、耐心傾聽,積極引導
2、舉一反三,發散思維
3、平等對話,互相討論
03愛孩子,但不要過分控制孩子
小王子需要綿羊吃掉猴麵包樹幼苗,卻又很擔心綿羊會連同他的玫瑰花一起吃掉。
綿羊之於小王子,就像一種精神寄託,一種愛。小王子既希望綿羊能帶走他的煩惱,又不會傷害他心之所愛。
小王子請求飛行員給他畫一隻綿羊,飛行員說自己不會畫畫,小王子不在乎。
孩子對父母永遠充滿信心,不管父母有沒有愛的能力,孩子永遠相信父母有能力愛他。就像孩子無條件愛父母那樣的自信和堅定。
飛行員第一次畫的綿羊和第二次畫的綿羊,都被小王子拒收了。
飛行員「不耐煩了」,第三次「隨意畫」,然後「隨手扔給他」。
小王子很高興「這正是我想要的」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是,當父母以一種孩子無法理解的方式來愛孩子,孩子就會感受不到愛,甚至拒絕父母給的愛。
「……如果你聽話,我會給你一條繩子……把他栓住……還可以再給你一根柱子。」這個提議讓小王子感到很吃驚。
「栓住他?這個想法太奇怪啦!」
「……你不栓住他,他可能會到處亂跑,最後會走丟的。」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也很小,小得只夠裝下他愛的和愛他的。他渴望自由自在、快樂無比的愛。他們依賴父母的愛以滋養心靈,從父母的愛裡獲得安全感,卻又不想被愛控制。
04教育的基礎是良好的親子關係
小王子拜訪的第一顆小行星上住著的是國王。
國王為了挽留小王子,對小王子說過一句非常在理的話。
「你可以審判自己,這是最難的。審判自己要比審判別人難得多。如果你能正確地審判自己,那你就是真正的聰明人。」
小王子認同國王的話,但是卻做出非常叛逆的行為。
「我想審判自己在哪裡都可以呀。不必非要在這個星球上生活。」
國王註定留不住小王子。國王以為自己可以統治所有一切,他的統治必須被尊敬和不容忤逆。因此,小王子無論如何都要離開這個星球,遠離這個國王。
有時候,我們真的就像這個國王一樣。
希望孩子一切都聽我們的安排,孩子稍有不聽話,我們會非常憤怒。
汪曾祺說: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要做到『沒大沒小』。
在男孩眼中,好父親就像君子,他有威信,但不高高在上;他寬厚仁慈,但絕不無原則;認真的時候像個榜樣,玩起來的時候像個夥伴……
汪曾祺的『沒大沒小』,其實是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親子關係是尊重。對孩子自我意識的尊重,在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發展階段,引導自我去發現,並享有生命的可能性,讓孩子更接近自我的奇蹟。
狐狸作為智慧的象徵,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狐狸首先跟小王子建立深厚的友誼,分別時候難過得要哭。小王子疑惑狐狸非要建立這樣的友誼除了傷心難過卻什麼好處都沒得到。
「我得到了好處,因為小麥的顏色。」狐狸說。
「再去看看那些玫瑰吧。到時你會明白,你的玫瑰是獨一無二的。然後回來跟我說再見……」
小王子再次來到玫瑰園的時候,感覺到這5000株玫瑰加起來也沒有他的那隻玫瑰重要,他真正地感受到了,他的玫瑰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愛。
教育的基礎是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曾看過演員海清與他兒子蛋妞的日常。
當孩子到時間「不肯回家」,海清沒有批評或者威脅孩子。
因為她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叛逆。她放手讓孩子去選擇和決定,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
如今,她收穫的是,一個體貼自律和優秀的兒子。
反觀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的配合都不會那麼好。
有一位家長說,孩子12歲,整天玩手機,怎樣說孩子都不聽,有時候說多了孩子還會罵會打家長。
責罵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能宣洩父母的急躁情緒,降低孩子的尊嚴,毀損孩子的心靈。
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說: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先反思一下我們的親子關係。先修復親子關係,再來談教育孩子。
以上就是我對本書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四點感悟!
魯迅先生說:教育植根於愛。
我們總以為自己很愛很愛孩子,一切都貼上「為你好」的標籤,卻很少用愛傾聽孩子心底的聲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但願我們都能學會愛孩子,進而學會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