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06:5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沈潔 徐坊 區委報導組 張蘋 朱偉良
從湖州市區出發,向東驅車十多公裡,便進入了一個建築面積達255萬平方米的社區。在這個具有濃鬱江南水鄉韻味的龐大社區裡,包括聯體別墅、多層、高層在內的621幢住宅錯落有致;近1000平方米的親水平臺旁,居民同音樂噴泉共舞;投入3600多萬元打造的國家級全民健身基地,幾乎天天被社區居民包場;周邊還配套有優質的幼兒園、中小學校和市級醫院。
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是一個農民安置社區——八裡店社區。來自吳興區八裡店鎮20個行政村、117個自然村的4萬多農民搬遷到了這裡,重新組成一個大家庭,開始了城市生活。
那麼,這個農民社區有何不一般?讓我們走進社區,走進居民家庭,體驗一番他們的生活。
社區處處是花園
農民變市民,這個故事得從15年前說起。2003年,湖州市設立吳興區,八裡店鎮所在的吳興區東部區域開始加速發展建設東部新城。第二年,吳興區建設了這個讓城裡人都羨慕的現代化城市型農民社區。「農業向工業轉、農民向市民轉、村莊向社區轉」,分散居住的農戶集中搬遷到符合城市規劃要求的新社區中。集約出來的土地上造起了廠房、學校、醫院,如今的東部新城已成為湖城副中心。
八裡店社區玫瑰苑居民袁惠英收藏了三組照片:拆遷前的村莊、建設中的安置房和落成後的漂亮小區。一張張端詳,一張張回味,她同我們分享了農民生活變遷的故事。
2004年前,前村村19個自然村散落在現在八裡店社區的這片土地上,村民大多以種田、養蠶為生。農房大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的老房,道路很窄且坑坑窪窪。河港裡抽上來的水經過村裡自建水塔簡單沉澱,就輸送到每家每戶。
「停電是常有的事兒,燒飯用的煤氣要自己去灌,家裡喝的水總感覺有味道。」袁惠英告訴我們,聽說村子要拆遷,村民們的反應挺一致:終於能過上城裡人一樣的生活了!
安置社區動工了,在附近村莊臨時過渡的村民,帶著對新生活的急切,總會在傍晚時分到工地轉轉。「這張是造了一半的時候,外立面在刷漆了,大伙兒都盼著能早點搬進來呀。」
2005年5月,村民如願以償住進了新樓房。家家戶戶通了天然氣;喝的水和城裡人一樣,由湖州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統一供水;小區外雙向4車道的馬路上車來車往……
我們環顧四周,袁惠英家南北通透,房子雖然已經裝修了十來年,但看得出,在當時已算高檔。鋼琴、大屏電視機、立式空調、實木沙發……樣樣齊全。「你們看,這客廳比以前的老房子敞亮多了,家裡什麼都不缺。」61歲的袁阿姨笑得很爽朗。
「我帶你們到處逛逛。」下了樓,袁阿姨帶著我們往北走。一路上,涼亭、長廊、盆景、籬笆,小區布置盡顯江南園林特色。途中,有居民將飲料瓶投進黃藍相間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開進小區的車輛都整整齊齊地停進車位當中。
大概走了七八分鐘,一片開闊的水域映入眼帘,十多隻水鳥掠過水麵。袁阿姨說,這是社區的長蕩漾公園,水域面積有200多畝。漾裡有個音樂噴泉,開起來後,附近的居民都會聚攏來,大家或跳舞,或拍照,或賞景,很是熱鬧。
「老王,你又帶隊巡查啊?」途中,袁阿姨遇到一位熟人。
「對啊,看看有沒有流動攤販進來。」袁阿姨說的老王,名叫王立新,八裡店鎮諸墓村整村拆遷後,這位老支書因為在村民中威信高,被鎮裡聘為八裡店街道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老王告訴我們,街道還聘請了4家物業公司,負責小區秩序維護巡查及門衛管理、衛生保潔及綠化養護、公共設施設備巡查、電梯維護等7個方面。
優質學校上門來
次日早上7時,我們如約敲開了玫瑰苑豐芳家的門。一碗粥、一個雞蛋、一杯酸奶,豐芳8歲的女兒錢秋瑤正在吃早飯。
八裡店社區玫瑰苑的小朋友錢秋瑤(左一)在湖師附小西山漾校區上學。
「我們每天7時一刻出發去學校,秋瑤想做班裡第一個到校的學生,這樣可以拿班牌,光榮。」豐芳收拾好碗筷,將自己的早飯打包後,我們便一起下樓了。
坐上豐芳的車,我們聊起了秋瑤的學校——湖州師範學院附屬小學教育集團西山漾校區。「特別幸運,不用買學區房,女兒就能上湖州名氣響噹噹的優質小學。」豐芳說,「有不少同事總羨慕我,農村拆遷安置的房子,周邊還有這麼好的教育資源。」
隨著吳興東部新城的快速發展,八裡店鎮中心幼兒園、吳興區第一小學、湖州四中西山漾校區等一批優質學校紛紛落地。八裡店社區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秋瑤最愛上哪門課呀?」面對我們的提問,愛笑但有些怕生的秋瑤眨了眨大眼睛,小聲說:「木工和陶藝。」
秋瑤說的是湖師附小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課程,把STEM教育的創新理念和湖州的生態文化有機結合,讓孩子在做木工、玩陶藝中學習知識,學習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和新鮮感。
葉堤漾路、西山路、吳興大道、小山路……經過10多分鐘的車程,學校到了。秋瑤如願拿到班牌,走進了102班教室。不久,學校裡傳來琅琅書聲。
八裡店社區玫瑰苑裡,孩子們在歡樂地嬉戲。
除了上學,就醫是否方便也直接影響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前段時間,豐芳患了急性盲腸炎,疼痛難忍,家人馬上送她到附近的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還好附近有大醫院,要是趕去市區看病起碼得30分鐘,那就太受罪了。」豐芳說。
上班就在家門口
下午4時半,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焊管2車間,孫小明脫下防護眼鏡,取下耳塞,換掉工作服,騎上電動車下班回家。
同往常一樣,他先去八裡店社區荷花苑的父母家吃晚飯。孫小明從單位到父母家,騎電動車才8分鐘。「要是直接回西山北區自己家,4分鐘就到了。」一開始還略顯靦腆的孫小明,談起工作的變化,勁頭大了很多。
孫小明是八裡店鎮曹報村村民,拆遷安置前,他和妻子都在織裡鎮一家羊毛衫企業工作,每天騎摩託車來回,路上得花一個小時。那時候,他最怕雨雪天,每次都會感覺上班的路特別漫長。2006年,村裡拆遷,孫小明一家被安置到了八裡店社區。「周邊有不少企業,金洲管道正好在招人。」同孫小明一起被聘用的,還有不少安置村民。他粗粗算了一下,目前僅5個焊管車間,至少有50多位工友來自八裡店社區。
「收入怎麼樣?」我們問。
「現在一個月7000到8000元,我很滿意了!」孫小明憨憨地笑了。
窗外暮色降臨,在周邊大企業打工的年輕人陸陸續續回來了。據了解,八裡店社區的4萬多安置農民中,有20%左右在周邊金洲管道、久立特材、德宏汽車等大中型企業工作。
要進大企業,沒有一技之長可不行。當地政府為了提高安置農民的就業競爭力,開設了電焊、電工、育嬰師等職業技能培訓班,並每月組織專場招聘會,為他們的就業牽線搭橋。
「即使有了穩定的工作,但因為土地被徵遷,農民總覺得有點沒底。」八裡店鎮鎮長張學民介紹,為了讓安置的失地農民有長久的生活保障,鎮裡將按照政策穩步推動村級留用地的開發建設。張學民的電腦裡有一份各村村級留用地測算情況表。我們看到,14個整體搬遷的行政村已經徵用的土地按照政策大約可折算成321畝商業用地。從長遠來看,這還只是村級留用地的一小部分。「如果按照目前100萬元一畝計算,就有3.2億元,平均下來每個村有2000多萬元村級集體資產。」張學民說,這樣一來,村級經濟有了「造血功能」,失地農民也就有了長期保障。
老年生活夕陽紅
蹲點八裡店社區的幾天裡,我們發現三個地方最熱鬧:全民健身基地、長蕩漾公園和老年大學。
「這個扣殺漂亮!」「拉球!拉球!」早上8時不到,全民健身基地內,桌球愛好者已在「捉對廝殺」,一旁還有不少觀戰者。家住杏花苑的胡忠華和百合苑的陳斌總是結伴而來。「我喜歡運動,拆遷前我們住在西山村,就用石頭搭的桌球桌和自製的籃球筐。」陳斌說,「哪像現在,有這麼好的體育設施。」
環顧四周,這個健身基地除了桌球場,還有塑膠籃球場、網球場、人工草坪門球場、籠式足球場等。
親水平臺上,十多位練柔力球的阿姨統一紅色著裝,配合協調,動作瀟灑。
一曲結束,我們湊上前問:「阿姨,您這是專門學過的呀?」
「對呀,我這個學期剛報了社區老年大學的柔力球班。」今年58歲的錢林美是八裡店鎮前村村拆遷農民。她樂呵呵地說,搬到桂花苑後,和姐妹們上午健身,下午去老年大學上課,沒想到年紀大了生活反倒更精彩了。「今天下午我們有合唱課,要不要一起去看看?」錢林美笑道。
在錢林美的邀請下,當天下午1時,我們來到位於西湖漾小區內的八裡店社區老年大學。門口的公示欄裡顯示,老年大學開設了合唱、鋼琴、戲曲、書法、國畫等15種課程。我們推開音樂教室後門,裡頭滿滿當當坐了40多位老年人,大伙兒打開了唱本,跟著老師學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歌聲整齊又宏亮。
八裡店社區桂花苑居民錢林美(左一)在社區老年大學學合唱。
我們了解到,老年大學的老師大多來自湖州師範學院和湖州市文化宮,周一到周五都有課,學員有近600個,年紀最大的已有83歲。
入夜,長蕩漾公園內的音樂噴泉開啟。隔著一條馬路,我們看到水柱從湖面升起,伴隨著歡快的音樂,時而婀娜多姿,時而一柱沖天。水池旁的居民們,或練習太極劍,或緩緩起舞,一片祥和。
蹲點感悟:
4月的湖州八裡店社區,又是一年春風拂綠波,但這裡的居民生活早已今非昔比。
15年前,4萬多農民「洗腳上岸」,搬遷到符合城市規劃要求的新社區中,過上了城裡生活。他們的內心是期待的,但是對生活方式變化的不確定和不放心,也是難免的。在走訪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們心中的城市生活圖景都成為了現實。
15年的社區建設,帶來的是117個自然村到一座城的美麗嬗變。美觀的居民樓、整潔的小區綠化、繁華的街區,他們有著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環境;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樣樣俱全,他們享受著與城市同等的公共服務;產權制度有保障,農民創業有補助,土地流轉有租金……這些連城裡人都要羨慕。
除了顏值,八裡店社區還在營造一個有溫度的新城。豐富的體育設施、各類老年大學課程、多姿多彩的文藝活動……居民們的精神生活逐漸向城市靠近,文化生活一派欣欣向榮。此外,社區工作人員想盡辦法帶領居民以新市民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陽臺養雞、在小區綠化帶種菜、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少了,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多了;矛盾糾紛少了,鄰裡之間互幫互助的多了;吵鬧少了,笑容多了。居民們逐漸明白了城市文明並不意味著束縛,而是公共文明素養的整體提升。走在八裡店社區,我們總能感受到社區的溫馨和居民們的秩序感、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