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美國前,先弄懂這些計量單位,準留學生注意了!

2020-12-05 AAE留學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計量單位。很多初到美國的留學生,最難以適應的莫過於美國通用的度量衡?!

今天,美國英文學院(AAE)為大家介紹一下美國通用的計量單位(真的與國際標準很不一樣),讓你在留學前就對它們有清晰的認知,避免在美國課堂上一時扭轉不過來。

溫度:華氏度(℉)與攝氏度(℃)

當AAE的學生抵達加州舊金山時,在機場就可能就會看到氣象報告在說「今天氣溫90度」,別吃驚,因為這裡用的是華氏溫標。

華氏溫標,是德國人華倫海特(Gabriel D. Fahrenheit)制定的,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 ℉(即冰點),把標準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即沸點),中間分為18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度,這就是華氏溫標,用符號℉表示。目前,華氏溫標只有美國及其附屬領土、巴哈馬、貝里斯、英屬開曼群島、帛琉,一共就五個國家在使用。

而目前國際使用較為廣泛的溫度單位,其實是攝氏溫標(已納入國際單位制),由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於1742年提出的,其後歷經改進。

攝氏度的含義是指在1標準大氣壓下,純淨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水的沸點為100℃,其間平均分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度,這是攝氏溫標,用符號℃表示。

它倆的轉換公式如下:

攝氏度轉化為華氏度:(℃×1.8)+32 =℉

華氏度轉化為攝氏度:(℉-32)÷1.8 =℃

一般來說,氣溫相對宜人的範圍是22℃~28℃,也就是71.6℉~82.4℉。

所以,去到美國,看到80度、90度、100度的溫度播報,是很正常的。初到美國時,你可能還會在心裡默默換算成攝氏度,但久而久之,也是可以適應華氏度的溫標用法的。

長度:英寸(inch)、英尺(foot)、英裡(mile)

我們常用的長度單位是: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等;

而美國常用的長度單位是:英寸(inch)、英尺(foot)和英裡(mile)。

1. 英寸(inch)

14世紀時,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了「標準合法英寸」。其規定為:從大麥穗中間選擇三粒最大的麥粒並依次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英寸可簡寫為in)。

其實,我們對英寸不會太陌生,畢竟很多電子設備的屏幕都會使用它作為單位:

英寸與釐米的換算為:

1 inch=2.54cm(一英寸等於2.54釐米)

1cm≈0.3937inches(1釐米約等於0.3937英寸)

2. 英尺(foot)

古英國時期因為沒有國際公認的度量單位,所以人們常使用自己的腳來測量實地的面積,久而久之,一種基於成年男子單腳長度就被公認為英國等國家認可的標準度量衡。後來德國人想出一方法,就是讓最早從教堂出來的16個男子量出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這個平均值就是1 foot(一英尺),可簡寫為1 ft。

公式為:1 foot = 12 inches = 30.48 cm(一英尺等於12英寸,等於30.48釐米)

3. 英裡(mile)

去到美國,很多留學生為了方便會選擇買車,這些開車的小夥伴們要注意了,美國車裡的裡程表、速度表單位都是mile(英裡),限速標誌也是以英裡,可簡寫為mi。

英裡與千米的換算如下:

1 mile=1.60934 km(1英裡等於1.60934公裡)

1km=0.621371 mile(1公裡等於0.621371英裡)

所以,如果在公路上開車,看到好好的路掛著限速65的牌子,別以為限速低,這個指示的是65英裡,相當於時速104公裡。

開車的小夥伴,還要了解速度的單位:英裡每小時(mph)

美國汽車的車輛儀錶板上通常會同時顯示出mph(英裡每小時)和km/h(千米/小時)兩種時速單位。然而!美國公路上的限速牌子通常並沒有標註單位,默認是mph,要是自駕遊去跨出了美國國界,就要注意轉換回來!

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國內公路和美國公路的限速:

國內公路限速:40kmph、60 kmph、80 kmph、100 kmph、120 kmph

美國公路限速:25mph(≈40 kmph)、35 mph(≈56 kmph)、45 mph(≈72kmph)、55 mph(≈88kmph)、65 mph(≈105 kmph)、75 mph(≈121 kmph)。

體積:加侖(gallon)、盎司(ounce)

1. 加侖(gallon)

加侖,是一個液體容量單位,簡寫是gal,可分為英制加侖(uk gal)和美制加侖(us gal),我們今天主要說明一下美制加侖。

給汽車加油、買牛奶、買果汁,都要用到加侖。

加侖與升的換算如下:

1 gal≈3.785L(一加侖約等於3.785升)

1L ≈0.2642gal(一升約等於0.2642加侖)

一般來說,去到美國超市,買一瓶最大的牛奶,那就是1加侖。

而給汽車加油,用的也是加侖:

圖示:選擇87號普通汽油,單日的價格是$3.409/gal

2. 盎司(ounce)

盎司,最初是作為液體計量單位出現的,簡寫是oz,它與毫升、升之間的換算如下:

1oz=29.57ml(一盎司等於29.57毫升)

1L≈33.818oz(一升約等於33.818盎司)

後來,盎司被引申成為重量單位,它與克、千克的換算如下:

1 oz ≈ 28.350g(一盎司約等於28.350克)

1kg≈35.274oz(1千克約等於35.274盎司)

【備註:關於盎司還有金衡盎司、常衡盎司、藥衡盎司等等知識,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查詢了解】

說到重量單位,這裡引申一下:

磅(pound),簡寫是lb,它與克、千克的換算如下:

1 lb ≈ 453.59237g =16oz(一磅約等於453.59237克,等於16盎司)

1kg≈2.2046lb (一千克約等於2.2046磅)

另外,1磅比中國的1斤少,約等於0.9斤。

延伸學習:為什麼美國一直沿用英制的計量單位?

首先,因為英制度量橫在美國使用100多年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滲透得非常完全,比如砝碼、容器、量具等,包括使用這些度量衡產生的合約、合同。對於人民來說,大家已經習慣目前的方式。其實美國政府也曾試圖推行國際化計量單位,但是遭到一些人強烈抵制,理由很簡單,新的計量單位很麻煩,不方便。

其次,如果要全部改成公制,要花很長時間、很大力氣,甚至很多錢,轉移的成本真的太高了。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大家,尤其是初來美國的小夥伴對美國的這些奇葩計量單位有個簡單的認識。

相關焦點

  • 美國常用的「美式單位」有多瞎?要把中國留學生都逼瘋
    去國外留學的留學生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吸引的留學生當然不少。其中也不乏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去到一個與從前完全不一樣的環境裡,首先擔心的應該是語言不通,如何與人交的問題。但是,深入了解之後,在美國,「單位」問題比語言不通更加可怕。在美國,重量的單位是磅,例如:1KG=454磅,而小一點的東西重量單位又用盎司來表示。液體上也會用加侖來衡量。
  • 注意!中國留學生謹防陷入這些「打折學費」的騙局中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木昏 林悅】對於不少中國留學生來說,在美國讀頂尖大學是一個極佳的學習機會,但與此同時,很多高校高昂的學費也讓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家庭負擔頗重。一些詐騙團夥因此趁虛而入,以「打折學費」為噱頭,騙取這些留學生的錢財。
  • 最新QS調研報告:全球61%留學生已返校,69%準留學生受到影響
    全球現有國際學生現狀分析在來自86個國家的312名在校國際學生中,13%在英國留學,11%在澳大利亞,6%在美國,4%在德國,在加拿大、中國大陸、印度和俄羅斯的留學生分別佔比5%。此外,這部分在校國際學生中,大一新生佔40%,大二佔32%,大三佔15%。
  • 《中國留學生白皮書》這些學校單身率最高|深圳大學留學服務中心
    本文由【深圳大學留學服務中心】官方整理。今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一了,不知道各位烤鴨們和留學申請黨們都準備得怎麼樣了呢~近期我有看到一份超有趣的《中國留學生白皮書》,其中涵蓋留學生學習、生活、感情、潮流以及飲食等五大方面,共囊括50個留學相關事實。
  • 這些留學生講述為何離開美國回國發展
    【編者按】中國赴美留學生是身處兩國人文交流最前沿的一個群體。從中國改革開放一路走到21世紀第三個十年即將展開,人們對留學目的、就業選擇、發展前景等問題的考量都在發生變化。誠然,個體抉擇都是獨特的,一次採訪難以概述全貌。但這些真誠的口述實錄有一個共通點令人印象深刻——人才流動本質上是機遇的流動。
  • 英國利好政策頻出,想要去英國留學,先了解這些
    沒有接到包機消息的同學先不要著急,據《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報導,在日益激,烈的國際教育競爭環境中,會有更多英國大學可能考慮增派包機以吸引留學生,並幫助因疫情遇到困難的留學生。02中國學生首選留學目的國之一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數據顯示,自從2013年起,英國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就一直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在2017/18學年,漲幅從2016/17學年的同比增長4.2%飆升至12%。
  • 別再說英國留學「水」了!這些英國留學的優勢你知道嗎?
    7月中旬時,英國UCAS(英國官方大學及學院招生服務機構)前執行長Mary Curnock Cook在泰晤士報上發表一篇關於留學的文章——Forget the scaremongering: this could be the best year to startuniversity,題目翻譯過來為:忘掉那些危言聳聽:今年可能是上大學的最佳年份
  • 我真的好難:疫情時期準留學生們的眾生相
    小張本來想好好利用寒假準備出國留學,沒想到年初國內疫情爆發,武漢直接封城,嚴重程度遠遠超出大家想像。之後許多國家開始限制中國公民入境,不少華人在國外還受到一些不公平對待。這樣的大環境,哪個留學生看了都得無奈地感嘆:「我太難了!」
  • 美國大學驅逐中國留學生,中國人有沒有必要再去美國留學?
    因為,中國沒有的,美國不會教給你,而你學到的,在中國沒有用。 就中美兩國的形勢來看,將來肯定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相互競爭狀態。這個是不用質疑的,中國想彎道超車,而美國卻想繼續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 英國留學:2021年留學生落戶上海新政策公布!海歸歸滬,政策放寬!
    不過,今天,匯英小編要告訴大家一個重磅利好: 昨日上海人社局發布了關於印發《留學回國人員申辦上海常住戶口實施細則》的相關通知,2021年留學生落戶上海,取消了第一份工作的要求!留學生第一份工作不在上海也可以落戶了!
  • 中國留學生還會選擇去澳洲留學嗎?
    ,這究竟是什麼玄學……所以到底是什麼讓中國留學生「拋棄」了英美,選擇了澳洲?在這樣的教育系統下,澳洲培養出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最新的 2021 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中,澳洲 43 所大學中一共有 5所高校位居世界前50,7 所高校入圍世界100強,而這7所大學都是澳洲八大之中的而中國,綜合排名前100的大學中國也佔6所,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
  • 留學生活必備:快速轉換英制單位
    對於習慣了公制單位的世界諸國人民來說,美國頑固沿用的英制單位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俺是讀建築的。要做個合格的建築師,對各種尺寸數值,總得保持一顆柔弱而敏感的心。   讀本科的時候是在國內,畫圖基本上就不需要用到比例尺這種工具。因為大家都是很純潔的,不會非跟自己過不去,弄個1:173這種怪異的東西。
  • 留學生請注意!美國社交軟體竟然有這麼多「雷區」
    中國僑網10月20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綜合報導,在美國留學的孩子,鍛鍊的不僅僅是讀書能力和生活獨立能力,更多需要鍛鍊的是社交能力。Anmy表示,這樣的程序已是美國公司招聘留學生的潛規則。  在美國,因為《就業公平法》的存在,簡歷上不會出現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族裔、殘障和年齡等內容,因此找工作讓不少留學生感到相對公平。在很多留學生眼裡,優秀簡歷+從容面試=Offer到手。
  • 他留學時入美國籍,卻被尊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孫中山也稱讚他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的經濟、教育強國,很多人出國留學者都首選美國。如今,很多中國的高材生到美國留學深造,深造後留在美國,入美國國籍,為美國效勞。《清華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來看,2018屆清華畢業生,在總共6960名畢業生中,出國留學的總共有1146人,其中前往美國留學的佔總出國人數的69.5%,約796人。
  • 美國留學:留學生注意了!疫情過後,這些留學專業目測要火!
    對於準留學生來說,選好一門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專業,自然十分重要。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前景非常不錯的專業?醫學專業疫情時期,最讓我們感動、欽佩的,就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國務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點名某些領域非常缺乏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今後一段時間社會需求比較旺盛」,「幾年後就業不成問題」。這其中就有人工智慧(此外還有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電子商務等)。另外教育部印發的通知中,多所高校都新增了人工智慧專業。另外統計結果顯示,新增備案數量最多的也是人工智慧。
  • 清華大學發布2019年畢業生就業報告,只有少部分人去美國留學
    對此,不知道那些動輒質疑和指責清華大學學生的品行和情操的人會作何感想,他們是不是應該先把事實看清楚再說話呢?01 清華大學畢業生真的都去了美國嗎?選擇出國深造的畢業生中有692人(10.2%)選擇去美國的大學留學,佔出國深造畢業生總人數的66.9%,超過六成的出國深造畢業生選擇在《泰晤士報》和《QS》世界排名前五十大學就讀。
  • 在美國留學一年的費用
    在美國留學一年的費用包括學費:學費是根據院校的不同而不同的。一般來說,學費每年在費用在25000美元左右。書本費和別的學習開支:這一部分的開支也因專業的不同會有所變化。通常來說,費用如下:工科留學生的書本費達三百五十美元;文科留學生書本費一年約二百美元;而醫學專業留學生則要超過五百美元除此之外,留學生還要意識到研究論文的打字費用,因為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生活費:如果留學生是住院校宿舍並且在食堂吃飯的話,那麼住宿費和膳食費是固定的;但是如果是對於那些自己找住房和自己做飯的人來說,就需要在事前估數一數所需費用,一般40000人民幣就可以了。
  • 留學生注意啦!駐墨爾本總領事館派發國家物資「健康包」
    4月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介紹,各使館領館通過各種渠道為留學人員發放「健康包」,源源不斷向中國留學生調配50萬份健康包,包括1100多萬份口罩、50萬份消毒物品等物資。
  • 金融海嘯衝不走留學潮 赴英澳留學生增兩成
    金融海嘯席捲歐美國家之際,正是金秋十月留學黃金季節。面對海外發達國家的經濟頹勢,「準留學生」們還打算出國嗎?去哪個國家?學什麼專業?畢業後怎麼辦?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對學生、海外院校、留學中介和各國駐穗領事館進行了採訪。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各方反饋的信息都表明:「出國熱」不降反升。
  • QS 最新調查:一旦疫苗上市,留學生馬上出國
    887名準留學生。不過也有約43%的準留學生說,疫苗的消息並不會改變他們的留學計劃。一是因為他們還不清楚疫苗什麼時候能廣泛使用。二是還有很多留學生本身就推遲到2021年才開始留學計劃,而且他們認為到那時一切已經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