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9月7日電 題:開挖到哪裡 綠化到哪裡——糯扎渡水電站的生態印跡
新華社記者趙珮然、楊靜
切割縱深的峽谷、綠汪汪的湖水被一條大壩攔腰攬住,陡峭邊坡上樹木鬱鬱蔥蔥,爭奇鬥豔的黃葉假連翹、紅花羊蹄甲等點綴其間……
「過去電站邊坡上怪石嶙峋,植物很難生長。」在糯扎渡電站工作多年的梅傳保回憶說。
糯扎渡水電站橫攔瀾滄江,位於雲南普洱市境內,因攻破世界級水利難關而收穫了多項第一。更為重要的是,糯扎渡水電站積極探索研究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穩步推進水電開發的生態文明建設,在打造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雙贏路上留下了獨特的生態印跡。
2005年糯扎渡水電站開工時就啟動綠色工區建設,始終做到「開挖到哪裡、擋護到哪裡、綠化到哪裡」。為增加植被,電站工作人員引入能固土、生長迅速植物的同時,致力研究混播草籽、混種樹木,將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結合起來形成高中低立體綠化。
在邊坡陡峭處和石質地上,糯扎渡人選擇了篳路藍縷的「開荒」行動,挑土上山,在石頭上墊土造地。「當時大家一簸箕一簸箕地抬土,一個來回一個來回地跑,把斜坡硬生生回填起來,就為造出一塊土質鬆軟的綠地。」梅傳保說。
如今,兩岸山體上綠樹成蔭,糯扎渡水電站已完成邊坡治理約60萬平方米,植被自然恢復4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達1698.47萬平方米。水電站27萬平方米的營地上縱橫排列著1萬多棵樹,苗圃整齊分布在道路和房屋間,高峽平湖邊星羅棋布。「花園電站」的稱號讓遊客紛至沓來。
「開闢綠地是『立新』,『兩站一園』則是『守舊』。」華能瀾滄江上遊水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建說,新增綠地是為了保持水土,而「兩站一園」的設立則是為了全力保護當地原生物種。
據介紹,珍稀植物園和野生動物拯救站主要用來安置電站建設波及的動植物「移民」。目前,植物園佔地100畝,移植栽種了寬葉蘇鐵、篦齒蘇鐵、中華桫欏、紅椿、金蕎麥等11種國家保護植物共13400餘株;動物拯救站對在庫區發現的傷、病、殘和非法捕獵的野生動物進行醫護救治、暫養野化,而待痊癒放生後還要進行標識和跟蹤監測;魚類增殖放流站開展珍稀魚類人工增殖放流和科研等工作,則有效地保護了土著魚類。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