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御行君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專門講了對於普通人來說最簡便、最實用的5種計算或測量體脂率的辦法,有興趣者可以自己翻閱(文末可以延伸閱讀)。實際上,由於人體脂肪分布的複雜性,測量方法和技術的誤差,都可能導致實際的體脂率和測量值相去甚遠。簡單計算或測量的方法,往往準確性堪憂,而精確的測量,則對測量條件要求頗高,殊難兩全。下面推薦的四種測量體脂的辦法,前三種較方便,最後一種最準確。
第1種方法:腰臀比(WHR),一把捲尺就夠了。
腰臀比,就是腰圍和臀圍的比值,它並不能反映你的具體體脂率數值,但卻能反映身體脂肪的分布情況,同時對潛在的疾病風險有警示作用。比值越小,說明越健康。同時,它也是中心性肥胖的判斷指標(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男性大於1.0,女性大於0.9)。也就是說,體脂的分布情況要比體脂率的高低更為重要,有著大肚腩而四肢纖細的人,要比胖得比較均勻的人,疾病風險高許多。
測量要求:腰圍的測量水平位置是在肚臍上方2.54cm處,臀圍則是測量最大的那一圈。腰圍測量直接貼肌膚測,不要隔著衣服測。臀圍測量建議穿一條貼身薄內褲測量。為了儘可能減少測量誤差,比如在測量腰圍時你有可能為了讓腰顯得瘦一些而不由自主地縮小肚子,最好請他人測量,並嚴格執行測量標準,並採取多次測量,確保每次測量值誤差小於0.6cm。
第2種方法:皮脂卡鉗測量法,有點麻煩的專業測量法!
由於皮下脂肪的含量和身體總的脂肪量呈正比關係,所以通過測量皮褶值就可以估算總的體脂率。這個方法雖然簡單,卻需要測試者經過一定的培訓,並不適合普通健身愛好者自測。基本測量要求如下:
(1)所有測量都在身體右側進行。測量時對手法有具體細緻的要求和規定。
(2)在運動前進行測量,皮膚應保持乾燥,未擦護膚品。
(3)每個位置測量至少2次,數值誤差不得超過2mm或10%,否則重測一次。
(4)需要測量8個位置:胸、腑窩中點、肱三頭肌、肩胛下、腹部、髂嵴上部、大腿、小腿肚中部。
在測量完成後,需要將數值根據受測者的年齡、性別代入不同的身體密度計算公式,再將計算所得身體密度值代入轉換公式(亦按人種、年齡、性別、體脂水平類型詳細劃分),即可求得體脂百分比。由於過程有點冗長,這裡只做介紹,不提供具體公式和表格了。這個方法的測量誤差約在正負3至5%之間。
第3種方法: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就是體測儀啦!
生物電阻抗分析法,聽起來很高大上,實際上健身房裡普遍採用的體測儀、家用型健康秤等,都是採用了這種方法。它的原理是人體的導電性和非脂肪組織成正比,即脂肪導電性最差、阻抗大。家用型一般只是雙腳站立在感應貼片上,健身房裡的多數還需要雙手握住測試手柄。
嘗試過這種測試的朋友應該有體會,覺得它不準,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因為幹擾因素太多。比如雙腳和雙手與感應貼片接觸面的大小,測試前是否吃了東西,是否運動了,是否有尿未排出,是否處於脫水狀態,糖原水平,女性是否處於例假期等。不同的兩臺儀器上測出來的結果會大相逕庭,也不足為奇。因為不同的儀器可能會採用不同的標準和計算公式。儘可能保持每次測試狀態和條件的一致性,是讓測試數據更準確的辦法。
第4種方法:計算機斷層掃描和磁共振成像,最高大上、最準確!
沒錯,就是CT(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磁共振成像),它能夠準確分析肌肉、骨密度和脂肪分布情況,是非常精確的測量方式。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你不可能買一臺設備放在家裡,這可是非常昂貴的醫療設備。你得專門去醫院才行,花費時間長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哦,對了,你還得花錢測量!
選哪種測量法好,如何儘可能避免誤差?
實際上,測量或估算體脂率的方法還有不少,但基本上都不太適合普通人自行操作。御行君在這裡的四種方法,第1種自行測量、第3種用家用智能秤或去健身房測量,相對比較適合普通人操作,但準確性可能差一些。可以採用連續記錄和觀察的方法,比如每周定期測1次,當數據積累到數周、數月或數年時,總的趨勢圖就可以反映體脂率的真實走向,某一兩次的誤差不會影響總體趨勢和你的判斷。第3種方法還要注意,採用同一臺或同一計算公式和標準的測試儀。
第2種皮下脂肪測量後估算體脂的方法,雖然對於專業人士來說並不算複雜,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比較麻煩。如果你的朋友或健身教練受過這方面的培訓,則可以採用這個方法來幫你測量和估算體脂率。
至於第4種,除非你已經胖到不堪的地步,或者已經因肥胖引發了嚴重的身體問題,那麼確實無必要採用。但它確實是最精確反應一個人體脂量和體脂分布情況的好辦法。
延伸閱讀:一把皮尺就能快速知道體脂率和健康狀況,這5種方法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