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1-04 11:18:52來源:華聲晨報作者:致公黨桂林市委
□致公黨桂林市委
致公黨桂林市委員會副主委曾明華是廣西師範大學教授,廣西第十、十一、十二屆自治區政協委員,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委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5),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8),「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7),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6),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4)。
曾明華自2004年博士畢業以來,紮根廣西十六載,堅守科研第一線,矢志不渝地為廣西乃至全國的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貢獻一己之力。在當前科技高速發展的背景和潮流下,他創造性地開展溶液配位化學研究,致力於配位體系多級結構轉變與物化性能效應關係、複雜分子體系的固—液結構關聯、配位導向序列化組裝過程及機理探索。面對這條新的研究道路,他無所畏懼;面對科研條件薄弱的環境,他攻堅克難;面對組裝機理研究的種種困難,他始終如一。通過對問題的不斷思考,對障礙的不斷逾越,在這一新的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開創了國內從事配位組裝過程及機理研究的先河,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此外,作為一名教師,他始終不忘初心,重視對學生的教育培養;作為一名致公黨員、政協委員,他又心繫民生,關心自治區的建設和發展。
堅守本心,做化學界的創新者
曾明華2004年於中山大學獲博士學位。畢業後,面對出國留學、到東部沿海地區發展以及返回母校廣西師範大學等諸多選擇,他毅然選擇回歸母校,紮根廣西從事一線科研教學工作。剛回到廣西師範大學時,曾明華面對的是整個化學化工學院只有紅外光譜等幾臺小型儀器,個人科研經費不足5萬元的條件。他堅信科學思想的突破才是最大的創新,在認真分析學科發展背景及趨勢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後,開始了當時還是一片空白的配位分子體系固—液結構相關性及組裝過程與機理研究,致力於在基礎化學研究領域進行從「0」到「1」的原始創新。該類研究科學意義重大,但是難度大、周期長,一直是化學領域公認的難題。儘管如此,他在這一領域一投身就是十餘年。在歷經無數次挫折、否定乃至自我懷疑之後,他終於收穫成功,代表中國成為了當前國際上少數幾個從事配位體系組裝過程與機理研究的學者。
對標國際水平,打造創新團隊
如何打造一流團隊為國家和社會培育更多優秀人才是曾明華長期思考的問題。針對廣西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結合國家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相關基礎研究的需求,曾明華2011年作為學術帶頭人組建了「分子固體新材料研究」團隊併入選廣西自治區級人才小高地。經過數年的發展,人才小高地的載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聚集起一支學科背景豐富、年齡層次合理、充滿活力的研究團隊。團隊成立以來,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的實力及競爭力。團隊也通過豐富的國際學術交流及合作,擴大了廣西科教文化事業上的國際影響。此外,先後舉辦了分子固體新材料前沿與戰略研討會、分子固體新材料青年學者論壇、分子固體新材料人才小高地及創新團隊學術研討會、配位催化青年研討會等學術會議,有力地提升了小高地的知名度,並先後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鑑於這些成績,曾明華領導的團隊在2014年廣西人才小高地建設十周年之際,作為唯一學術類人才小高地代表獲得「廣西優秀自治區級人才小高地」殊榮。
除指導幫助團隊骨幹成員及青年教師發展之外,曾明華對學生更是高標準、嚴要求。近年來,他已獨立培養碩士研究生30餘名,博士研究生1名。在他們當中,很多人得到了嚴謹的科學訓練,獲得了十分優秀的科研成果,許多學生碩士期間就在各類世界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多位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中科院、西北大學等科研院所繼續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心繫國計民生,積極參政議政
作為連續三屆的自治區政協委員,在做好教學科研本職工作的同時,曾明華積極參加廣西區政協、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致公黨桂林市委會等各級各類活動,積極履行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等義務。
曾明華深入基層走訪鄉村、街道社區、工礦企業等,傾聽幹部群眾的呼聲,了解他們的冷暖疾苦,直面他們的意見批評,匯聚他們的思想智慧。在細緻調研及思考下,近5年曾明華先後提交《關於加強公益健身器材安全管理的建議》《關於解決獨立學院土地問題,促進廣西民辦高校發展的提案》等自治區政協會議提案和附議14次,並獲得自治區政協優秀提案2次。撰寫1篇優秀理論文章並被編入冊。此外,他還積極提倡並協助自治區政協開展助推教育扶貧活動,為山區小學送去精心挑選的140餘本小學生學習資料及自然科學等圖書,並在每本書上附上激勵同學們的話語,幫助貧困學生拓展視野,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