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日 北京 北京海洋館又來新成員啦!昨天下午,歷經30多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來自東太平洋海域的6尾沙虎鯊乘專機抵達首都國際機場,隨後由國檢人員一路護衛至北京海洋館。不過,遊客們還不能馬上見到這些「海洋殺手」。這些沙虎鯊必須在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監管下,待在隔離池中先過上一段為期30天的隔離檢疫生活。這些大傢伙是如何通關入境,需要接受哪些嚴格的檢疫?在「新家」海洋館的飲食起居又是什麼樣?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北京海洋館昨天首次對外揭秘這些「海外來客」鮮為人知的隔離檢疫生活。
鯊魚被放至在特製的擔架上,由轉運車運往新鯊魚館內,再用起吊機吊至檢疫池內。
北京海洋館新建鯊魚館第二批引進鯊魚昨晚到達。
6尾沙虎鯊露出「真容」:體長約1.5米,沒有想像中兇狠。
隔離期間,每尾鯊魚都有專人輔助伴遊,減少其應激反應。
昨天下午14時30分左右,沙虎鯊們「漂洋過海」飛抵首都機場。它們的「VIP包廂」是3個直徑2.5米、高1.3米的圓形藍色運輸箱,裡面注滿了海水,每2尾裝在一個箱子內。「箱子是特別為鯊魚製作的,能容氧,可防撞」,北京海洋館工作人員說。
而早早等候專機著陸的北京國檢人員,行使了第一道程序——驗證沙虎鯊的「護照」:動物衛生證書與原產地證書正本。
一切無誤後,鯊魚運輸箱被轉入到長15米、高2.8米的專用運輸車,由國檢人員一路「護衛」到北京海洋館。為了減少鯊魚在機場的停留時間,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特意將現場檢疫改在北京海洋館進行。
北京國檢局動植處處長陳世松告訴記者,為了歡迎這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國檢局為沙虎鯊量身定做了通關、檢疫措施。為保證該批珍貴鯊魚入境後有一個適合其生活習性的安全的隔離環境,此前,該局派考核組對北京海洋館進行了現場考核,包括隔離設施、水溫控制、防逃逸設施、無害化處理設施、動物飼養管理、衛生防疫等管理制度、技術人員資質等。一切確認符合要求後,鯊魚獲準按期入境。
昨晚18時30分左右,運輸車開到北京海洋館,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操作叉車,把鯊魚運輸箱從車上搬出。卸掉頂蓋後,6尾沙虎鯊露出「真容」:體長約1.5米,沒有想像中的兇狠模樣。它們絲毫沒有旅途的疲倦,來回遊動著,不時濺起水花,「好像沒有暈機,還挺活潑」。
此時國檢人員開始現場核對鯊魚數量,查看是否有體表損傷或寄生蟲,並對其整體健康狀況進行評估。
檢疫隔離池將是沙虎鯊們的「暫居地」。初步檢疫後,工作人員一邊緩慢地將與隔離池內水質、水溫相同的水慢慢注入運輸箱內,一邊排水,「這是為了幫助魚兒適應新的水體環境,整個換水過程大約需要1個多小時」,國檢人員說。待鯊魚適應了新的水體環境後,它們被放至在特製的擔架上,由轉運車運往新鯊魚館內,再用起吊機吊至檢疫池內。
沙虎鯊將由此開始為期30天的隔離檢疫期,最終確認健康後方可正式入住展池。
來到一個新環境,鯊魚也要慢慢適應。隔離期間,每尾鯊魚都有專人輔助伴遊,減少其應激反應。
過了隔離期後,沙虎鯊將入住海洋館新建的「鯊魚小鎮」——一個30米長、容納1400噸水體的巨型展池。這裡水溫常年控制在24攝氏度,並配備砂缸過濾系統、蛋白分離器、臭氧系統等,確保水質穩定,營造了貼近海洋的原生態居住環境。
北京海洋館水族部總監李灝介紹說,醫療小組會對鯊魚24小時看護,為它們建立專屬的健康檔案,根據鯊魚生活習慣制定保健計劃。還會配備「保姆」專職照顧飲食起居,除了給它們吃魷魚、鮁魚、多春魚等餌料,還會補充鈣、維生素。「在這種環境下,它們的壽命會比野生環境下長。」
據了解,除了沙虎鯊外,海洋館陸續還將有窄頭雙髻鯊、高鰭真鯊、鬚鯊、豹紋鯊、黑鰭鯊、白鰭鯊等近十種、數十尾珍稀鯊魚入住,加之鋸鰩、犁頭鰩等其他魚種,形成千尾魚兒群遊舞動的壯觀場面。新展區「鯊魚小鎮」將於國慶節前夕啟幕,在帶給遊人精彩體驗的同時,引導公眾「保護鯊魚,愛護環境」。
相關閱讀:為什麼隔離30天?
北京國檢局動植處處長陳世松解釋說,根據不同動物種類,入境後一般有30天到45天的隔離檢疫期,對沙虎鯊設立30天檢疫期,是考慮了感染潛伏期的時間,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確定的。
隔離檢疫期對進境鯊魚的健康和存活至關重要。隔離檢疫期間,國檢人員要不定期對鯊魚進行臨床檢查,掌握其健康狀況,還要對工作人員日常飼養管理、消毒等工作進行監管,確保其符合動物隔離檢疫規定。
「水質調控質量直接關乎鯊魚的健康」,在檢疫隔離期間,通過檢驗水體環境,來實現對鯊魚的檢疫,還需要通過培養池內的正常微生物環境、模擬系統負載等化學調整「養水」,讓魚兒適應海洋館的水體環境。
沙虎鯊:是最兇悍的食人鯊之一,有「海洋殺手」之稱。有強勁的遊泳能力,不過它卻保持沉靜及遊動較緩慢。平素性情溫和、看似文雅的沙虎鯊絕對不是永遠都這麼溫和,除非受到挑釁,否則它並不帶有攻擊性。一旦遭受攻擊,沙虎鯊便會以閃電般的速度向對手還擊。在「國際鯊魚攻擊檔案」所列出的「無故攻擊」鯊魚中,沙虎鯊名列前茅,與大白鯊同屬極危險的海洋掠食動物。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 :楊濱/文 程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