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於深處海洋之中擁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或許這種恐懼感源於海洋之廣闊又無法像陸地那樣可以腳踏實地地在上面走,又或許因為海洋中遊動著足以威脅人類生命的海洋生物。在海面上尚且如此,到了海洋深處豈不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確實如此,但能夠去到海洋深處的人,自然也會有另一番開拓視野的見識。
由於海洋深處長期沒有充足的光線照射,使得那裡的生物朝著與人類設想的相反方向進化,例如人們認為海洋魚類體表都有不同的顏色,而深海魚有可能是透明的,也有可能只呈現出白色。今天要介紹的也是一種長期生活在海洋深處的魚類,它的學名叫「鮟鱇」,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琵琶魚、蛤蟆魚和老頭魚。
鮟鱇之所以獲得如此多的俗稱,與其獨特的外形密不可分。琵琶魚的身體和大多數的魚類一樣都是扁平的,但是它們的頭部和嘴巴很大,嘴巴裡還長出了尖銳的牙齒,眼睛又很小,五官的不對稱讓人容易對其產生醜陋的感覺。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頭上「吊」著的「小燈籠」,它實際上是一塊小肉球。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該小肉球是從鮟鱇的背鰭延伸發展而來,它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鮟鱇體內分泌出一種激素,該激素傳輸到肉球部位,在生物酶的作用下產生螢光效果。根據研究人員在深海區域的觀察,鮟鱇善於利用自己的「小燈籠」來引誘獵物上鉤,因為深海生物大多都有趨光性,看到哪裡有光就會湊上去瞧一瞧。
當獵物靠近自己的「小燈籠」後,鮟鱇以極快的速度展開「血盆大嘴」將其吃下去。當然,在神秘莫測的深海世界中,鮟鱇也有自己的天敵,因此它的小燈籠同樣也會為其招引天敵。但鮟鱇似乎能夠辨別出靠近小燈籠的是獵物還是天敵,如若是天敵,它會迅速將小燈籠含進嘴裡,隱藏光源,從而讓天敵失去方向。
這個物種身上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特點,那就是雌雄個體為了交配會達成某種交易。最早發現鮟鱇的科學家發現所有觀測到的個體都是雌性的,雄性個體去哪了呢?後來有科考隊在深海探索時再次遇到了鮟鱇,並且藉機會靠近研究,發現它的背部周圍有兩條小魚。起初研究人員認為這兩條小魚是它的孩子,但經過研究發現它們其實是雌魚的伴侶。
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雌性鮟鱇的個體要比雄性個體在體型上大十倍以上,這算是自然界一大奇聞。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雄性個體找到伴侶之後就會終身「纏」著它,並在交配完之後不斷吸取雌性個體的營養,最終化為雌性個體的一部分。科學家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寄生交配」,目前僅僅只有鮟鱇掌握了這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