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大國崛起的悖論:個體為什麼會為了集體犧牲自己?

2020-11-22 海佑講史

一個國家是如何崛起的,一個強大的國家對於個體又是什麼意義,個體為什麼會為了集體的強大而不懈努力奮鬥,甚至犧牲自己,真的是理想,真的是熱血嗎?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把這些問題背後的願意和邏輯講清楚。

1

「國家」這個形態最早形成於3000年前,國家的前身是部落,部落的前身是氏族,氏族就是由一群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的一個共同生活的集體。

不管是國家、部落,還是氏族,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個體為了在充滿競爭和危險的大自然中,更安全穩妥存續下去而組成的集體,這是人類自然演化出的一種社會形態,其目的就是為了能讓身處其中的個體,能夠以更大的概率生存下去。

人類最開始是母系氏族社會,那個時代人類數量特別少,自然環境中的食物和水也比較充足,人類群體面對的壓力還比較小,算是史前時代一個比較幸福的時光。

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地球氣溫的下降,從自然中能夠獲取到的食物也少了,人類的生存壓力陡然增大,需要狩獵,甚至跟其他氏族的人搶奪資源,身強力壯的雄性脫穎而出,人類步入父系社會。

人類的父系社會,有點像非洲草原上的獅子群,贏者通吃,強大的雄性能夠佔據很多雌性,進而繁衍出一整個族群,漸漸地便形成了後面的各個氏族,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有熊氏、皋陶氏、神農氏等。

氏族進一步發展壯大,一個地域相近氏族之間關於領地、水源就會存在競爭,進而發展成對抗與兼併,弱小的氏族或者被強大的氏族徹底消滅,或者被「同化」進強大的氏族,失去自己的氏族標籤,這跟現代一些國家被其他強大的國家文化所同化,失去自己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特徵是一樣的。

氏族不斷地互相兼併,會形成部落,部落再發展壯大,也會互相徵服兼併,最後形成國家,上古時代社會發展緩慢,這一演化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國商周時期都還處于氏族、部落與國家相雜處的時代,當時最強大的社會形態就是國家。

而西方以及中亞國家,很長時間都處於一種部落城邦制,到了15世紀之後才陸續形成國家形態。

回顧完了國家發展史,可以發現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無論是氏族、部落還是國家,其最開始形成的目的都是為了給其中的個體提供更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這也是個體為什麼會願意發展這種集體形態的動力。

但隨著集體形態的一步步進化升級,很多時候,個體不得不為了集體的利益忍受苦楚,甚至是直接丟掉生命,這些行為,或是主動或是被動,但都已經偏離了最初的目的——個體存續,這就形成了一種強大組織(國家)崛起的悖論——集體存在的目的是個體的延續,後來為了存續集體,個體反而要犧牲自己。

用一句話說就是,忘了初心。不過諮諸歷史,拋開被動的,還有很多人主動願意為了集體犧牲自我,這個肯定不能單純用奉獻、理想這類形而上比較虛的東西來解釋,這背後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要看一些具體的事例。

2

首先我們來看世界的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發現並殖民了美洲新大陸,這一事件標誌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在殖民美洲大陸的過程中,西班牙人賺得盆滿缽滿,王室連馬桶都用金子打造,西班牙從歐洲大陸一個不入流的小國,一躍成為歐陸首屈一指的帝國,一手拉開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可能連當時的西班牙人都沒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這麼厲害。

為什麼會是西班牙人完成這一步呢,其實根本原因是西班牙人窮,伊比利亞半島山地多,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下,而且周邊的國家時不時就來搶劫一下,西班牙普通人的日子過得相當悲催。

所以美洲大陸被發現後,大量西班牙人跟著船隊去探險,到美洲大陸開闢殖民地,當時去美洲探險的基本都是西班牙的普通民眾,在老家生存艱難,隨時都面臨活不下去的危險,所以乾脆到遠方去闖一闖,說不定就闖出一片天了。

在我們現在看來,西班牙人的探險殖民行為,為他們帶來了豐富的回報,他們在美洲發現了大型的金礦和銀礦,靠著淘金挖銀,趕著黑奴種甘蔗,發了大財,從此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

但在當時,遠赴美洲殖民探險,是一個危險係數非常高的行為,當時的航海技術才剛剛處於起步階段,船穿行在海上被吹翻,碰上海盜被一鍋端,碰上風浪迷失航線,都是常有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凡是碰上就是葬身海底的結果。

當然,就算曆過千難萬險到達了新大陸,當地的流行病也夠你喝一壺的,根據數據記載,從西班牙穿過重重危險去往美洲的人,第一年上岸1000人,第二年就只剩下不到200人了,存活率不到20%,這第二年活下來的人,到了第三年還得再死一批。

最後如果能活下來,開礦、販運黑奴,往歐洲大陸運金賣糖,才有賺錢的機會,也才有享受的機會。

這個我們現在看來充滿著賺大錢浪漫主義色彩的冒險,在當時就是九死一生的行為,只有那些實在活不下去的人,才會到海上,去新大陸博一個機會。

不過,正是這些為生存尋找機會的人前赴後繼,西班牙才能開闢大西洋航線,實現國家的崛起,但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參與航線開闢、殖民地開闢的西班牙人,都在半路掛掉了,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夠享受西班牙強大以後的紅利。

西班牙開闢美洲貿易航線的時候,整個國家正處於部落城邦向國家形態轉型的過程中,雖然我們現在稱他們為「西班牙人」,但當時大部分人並沒有西班牙這個國家概念。

西班牙人為什麼會前僕後繼地出海淘金,其目的還是為了生存,後面為了跟歐洲各國做生意,同時抵禦英國、荷蘭、法國的搶劫,西班牙人漸漸抱團成一個整體,數量龐大的個體的冒險行動,在無意識中造就了西班牙整個國家的強大,最後帶動整個歐洲的發展

雖然當時出海奮鬥的人,很多都沒享受到西班牙強大、歐洲強大後的福利,但是他們的行為造就了集體組織的強大,讓後代受益頗多。

3

再來看看我們中國,秦國的先人非常喜歡養馬,而且是個養馬的高手,養得馬長得膘肥體健,深得周孝王滿意,周孝王御手一揮,秦國的先人就獲得了50裡的封地,被賜予嬴秦,秦國從此走上歷史舞臺。

公元前71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擄走褒姒,在鎬都燒殺搶奪,多虧秦人冒死營救,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才得以活命,秉承著好事做到底的態度,老秦人協助周平王東遷到洛邑。

西周滅亡,東周開始。

老秦人護駕有功,被封賞更多的土地,但這些土地,基本都處於西北邊,直接跟犬戎接壤,很多甚至都被犬戎佔據了。

彪悍的老秦人沒有被嚇跑,而是直接跟犬戎開啟了拉鋸戰,最後把犬戎佔據的土地一點一點都拿了回來,還「反向」佔據了更多。

這個時候的秦國,才堪堪拿到了諸侯國的「入場券」,比起東邊的趙國、齊國等佔據豐腴土地的國家,秦國依然是個小國、弱國、不入流的邊緣國家。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就是這個不入流的邊緣國家,一路變法,「不怕死」的老秦人將列國殺得膽寒,「六王畢,四海一,書同文,車同軌」,華夏大地再度迎來統一。

更重要的是大秦開創的郡縣制,指數級強化了帝國的統治力,雖然是再度統一,但是比起之前唐虞夏商周那種鬆散的統治,秦朝真正開創了大一統的文化和制度

重新統一了華夏,老秦人並沒有停下腳步,始皇帝將大量兵力派往帝國的北方和南方,北御匈奴、南平百越,將帝國的版圖擴大到農耕生產方式的極限。

近幾年史學界喜歡講一個名詞——普世帝國,簡單理解就是用同一個意識形態融合了不同種族、民族以及各種文化的強大的國家,比如之前的蘇聯、現在的美國,就是標準的普世帝國

很多人以為普世帝國誕生於西方,但其實世界上最早的普世帝國是秦朝,列國紛爭幾百年,漸漸形成了自己國家的文化特徵和標籤,各國的文字演化得不同,度量衡也不統一,假使再發展個幾百年,各國妥妥地會發展成現在歐洲這種格局。

秦國統一以後,並沒有想著佔領土地,奴役人口,而是將帝國軍團的主力都派往了邊陲去開疆拓土,這個時候的秦帝國,其內心的自我認同早已不是西北邊陲的一個小秦國了,而是要囊括整個華夏九州,不同部族和文化的普世帝國。

基於這種認同,大秦才會把主力派往邊陲,而不是放在內部彈壓蠢蠢欲動的舊貴族,在始皇帝心中,普世帝國的利益,已經大於了秦國本身的利益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老秦人最開始是為了生存,打敗犬戎,後來還是為了生存,抵抗住關東六國的碾壓,最後自己越來越強大,終於一統。

在這裡,集體性的國家意念已經深入到每個老秦人的內心,除了上戰場砍人頭可以積攢軍功改變命運,大家也知道了,如果不把國家整強大,那麼國家就是被別的國家滅亡的命運,自己也就難逃被搶去財產、妻離子散的命運。

所以大家會為了集體的命運抗爭,在這個過程中犧牲自己,如果國家因此而強大了,扛過了危機,那麼自己的親人和後代也能夠受益,在這裡個人命運已經跟集體命運深深捆綁在一起。

在奮進的過程中,老秦有了更大的野望,那就是建立一個把昔日對手囊括進來的普世帝國,化幹戈為玉帛,為萬世開太平。

但很明顯六國舊貴族體會不到大秦的這種理想,他們還是聯起手來推翻了秦朝,但秦朝的這種理想和精神,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意識形態,卻被下一個朝代——漢朝繼承了。

4

破了函谷關後,蕭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留待日後查用。蕭何作為曾經的秦朝小吏,他最清楚秦朝這套動員制度的強大,在第一時間收攏了最珍貴的財富。

漢承秦制,這句話並不是簡單說說而已,從一開始,漢朝的組織基礎就建立在秦朝的組織和制度之上,劉邦、蕭何等人是秦朝事實上的精神繼承人。

到了武帝時期,匈奴之患日烈,武帝明白,這個時候如果再不對匈奴出手,打掉橫亙在帝國頭上的這個龐然大物,日後華夏定會被匈奴所奴掠。

漢朝皇帝們已經具備了很完善的帝國世界觀,出發點都是從集體統一考慮,為集體考慮其實就是為了個體考慮。

漢武帝的對匈反擊戰,受到了強烈支持,能臣出謀劃策,名將浴血沙場,無數良家子主動請纓上戰場,雖然他們知道自己可能埋骨沙場,但是他們更明白這場戰爭對於整個族群的意義,輸了就是被兼併被奴役,被抹除自己族群的特徵,只有贏了,才能夠作為一個特徵主體存續。

其實看到這裡也就能明白了,為什麼個體會為了集體的利益而不斷努力奮鬥,忍受各種苦楚,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呢?

雖然集體形態最開始出現的原因是個體為了更高概率的生存而抱團的行為,但隨著這種生命體(集體)不斷地發展進化(氏族——部族——國家——帝國),它早就形成了一套運化體質,個體長期生活在集體中,也形成了超越個體的集體認同。

由於西方國家,他們的國家形態形成得比較晚(從15世紀才開始漸漸形成),從戰國時代算起,我們的國家形態已經形成了兩千多年了,所以這種集體利益、大一統思想,在中國人身上體現得尤為厚重。

比如疫情期間,整個中國說隔離就隔離,說不出門就不出門,我們可以為了集體利益,而短暫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但其實最後的結果是更利於大家也更利於個人,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閉環回饋。

而歐洲人,目前思想形態還沒觸摸到這一層,還比較重視個體利益,所以西方防疫行動困難重重,或者有些國家直接放棄治療。

這是一個正面的例子,再講一個反面的例子。

明朝中後期,由於心學的傳播,很多人特別是江南地區的商人、士人,其心中,國家集體利益,漸漸被個人自由利益蓋過,很多人追求心之自由,而不管國家死活、天下蒼生的安危。

儒家的家國一體思想,很大程度上被心學化解掉了,所以大明危在旦夕的時刻,江南的士人商賈夜夜笙歌,北方的豪族富戶一毛不拔,最後北京被闖軍攻破,清軍入關,北方大量富戶被抄家,江南則遭受了大屠殺,而那群天天寫道德文字的東林士人,則集體投降了滿清。

緊接著就是剃髮易服、文字獄,一個族群的文化標籤、總體特徵要麼被強行抹去,要麼被壓製得沒有一點活力。

明朝滅亡以後,王船山隱居山林苦苦思索大明為什麼會亡,最後他仰天長嘆心學是亡國之學,不無道理。

在集體(國家機器)遭遇危機的時候,個體閉門自封,摟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去為集體存亡而抗爭,最後集體倒了,個人也遭殃了。

這就像一個人在穩固的房子裡面住久了,就認為生存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寒風冷雨,沒有烈陽暴曬,有的只是明亮的燈光和溫暖的床鋪,忘記了這都是有房子遮風擋雨的功勞,房子出現裂痕的時候不去修補,等房子塌了,就只能被壓死或者凍斃在風雨中了。

尾聲

明朝滅亡以後,由於滿清統治者採取回漢分治,各族相互制約的組織統治術,讓人們在那種高壓狀態下漸漸喪失了集體認同,因為國家機器已經變成了少數人的統治壓迫工具,而不是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工具。

清末大清遭受入侵時,老百姓像看戲一樣,甚至還主動給八國聯軍帶路,此情此景魯迅先生看著頭痛不已,轉身寫下了不少犀利文字。

後來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用階級鬥爭思想統一工農群眾,打擊日寇,趕走國民黨反動派,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重建了這個國家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的族群認同。

可以說,其功不輸秦始皇。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相關焦點

  • 道德悖論研究探賾
    其內蘊的悖論是:「先拿」、「拿小」者「不自覺」地把「不道德」的惡名留給了「後拿」、「拿大」者,前者道德價值的實現是以犧牲後者的道德人格為前提、代價的;假如「後拿」、「拿大」者也是一個講道德的人,則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兩人因相互謙讓而「拿」不成,「分蘋果」失去實際意義;假如「後拿」、「拿大」者是一個不講道德的人,「先拿」、「拿小」者的行為價值則意味著姑息和縱容甚至培育了「後拿」、「拿大」者的不道德意識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這一切都令其他歐洲國家對德國的崛起感到恐懼。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德國本應卻沒有意識到這一事實。」第二層含義是指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國對體系霸權國制衡行為所產生的認知悖論,即霸權國對崛起國的任何妥協或善意綏靖都會被崛起國解讀為自身採取強勢姿態的明顯奏效和霸權國的軟弱與缺乏決心,而霸權國對崛起國的強硬反應則會被解讀為霸權國對崛起國本能的敵意,從而使崛起國以更強勢的姿態針鋒相對地打破霸權國的戰略包圍。
  • 專家: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將成超級大國
    中國真的會在十年之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中國的周邊局勢又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外交策略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會幫助中國崛起嗎?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在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看來,歷史上所有大國崛起都有一個共同因素,那就是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所以,要想贏得未來中美戰略競賽,中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做到在改革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上都超越美國。在當下,中國應避免和美國進行「意識形態之爭」,而是把資源更多投入到科技競爭上。
  • 琵琶魚長相醜陋,身上卻有很多特點,雄性個體為了繁衍犧牲自己
    確實如此,但能夠去到海洋深處的人,自然也會有另一番開拓視野的見識。由於海洋深處長期沒有充足的光線照射,使得那裡的生物朝著與人類設想的相反方向進化,例如人們認為海洋魚類體表都有不同的顏色,而深海魚有可能是透明的,也有可能只呈現出白色。今天要介紹的也是一種長期生活在海洋深處的魚類,它的學名叫「鮟鱇」,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琵琶魚、蛤蟆魚和老頭魚。
  • 朱成虎:格局——大國崛起之思
    這個題目實際上包含兩個內容,一個是格局,另一個是大國崛起。1今天的世界戰略格局是一超主導、多強制衡首先我想談什麼是世界戰略格局。我們通常講的格局多極化之類的就是指世界戰略格局。因為格局多,矛盾就多了,矛盾運動必然會產生摩擦,摩擦產生爭端,甚至衝突,最後導致戰爭,這是必然的。所以多極格局不見得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 楊原:大國政治的喜劇"——兩極體系下超級大國彼此結盟之謎
    問題的提出本文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兩極體系下兩個存在激烈權力競爭的超級大國會與對方結盟:在古希臘城邦時期和中國春秋時期,都曾出現由兩個大國主導整個體系的兩極結構。在這兩個兩極體系中,都曾出現過作為體系兩""極(poles)"的兩個一級大國彼此結盟的現象。
  • 大國崛起從文明崛起開始
    許多人談到「大國崛起」時,更多地將目光投向經濟建設的成就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不學禮,無以立」,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關於「國民素質」的質疑,時有耳聞。  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也曾有過國民素質和經濟發展不相稱的情況。19世紀末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等,都曾因國民素質備受詬病。
  • 周濂| 個人自由與大國崛起:從馬克斯·韋伯的政治光譜談起
    韋伯之所以出此斷言,是因為個體自由和民族解放雖然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內在緊張,但是在19世紀卻曾長期攜手並進,成為反對封建主義、推動民族國家呼嘯向前的兩個車輪。在搭上德國統一的「歷史順風車」之後,自由主義者能否擺脫附庸地位,自覺而有效地承擔起大國崛起的重任,是韋伯這一代知識人最為關注的問題。引入普選制是俾斯麥留給德國人的第二個政治遺產。
  • 金一南《為什麼是中國》:從一盤散沙到大國崛起,該銘記的不能忘
    金一南教授《為什麼是中國》這本書真心推薦大家都去閱讀,帶著孩子一起閱讀。有些歷史我們時刻銘記不是為了仇恨,而是因為不讓歷史重演。我們的國家歷經百年沉浮,雄獅崛起,不是偶然,是無數英烈前赴後繼的結果。這本書,我從暑假的時候開始就和孩子一起讀,每每讀到沉痛或感人的地方,就會停下來和孩子一起討論,或者全家人一起思考。
  • 地區安全秩序與大國崛起
    地區安全秩序與大國崛起 2019年10月24日 09:24 來源:《當代亞太》2018年第6期 作者:孫學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大國崛起進程中的鷹鴿策略取捨邏輯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主要是著眼於事實層面的經驗性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即研究在特定條件下崛起國會怎麼做以及它們為什麼會這麼做;而不是規範性研究(normative research),不討論崛起國應當怎麼做,不評價崛起國所選策略的對錯優劣。
  • 詞語悖論:選擇比努力重要
    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有很多人會認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呢?他們往往舉出許多成功人生的例子說明選擇決定命運;他們還會舉出許多人,尤其是自己多年努力,但都沒成功,於是說選擇比成功重要。 這是典型的詞語悖論。所謂的詞語悖論是這樣的:把有機的整體運動不同表現用內涵不關聯的詞語表達後,放棄了有機運動的原始出發點,而把詞語當作出發點,進而去分析有機的整體運動的錯誤。
  • 店長來了·書單①丨慧源books店長譚順美:《大國崛起》《平凡的...
    來自四川達州的慧源books書店店長譚順美,就向讀者朋友推薦兩本好書:《大國崛起》和《平凡的世界》。推薦書單1《大國崛起》唐晉 主編人民出版社推薦理由:本書涵蓋了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內容,非常值得一看。
  • 大啟學堂助力人力資源高峰論壇,聚百名企業家共同探討個體崛起時代
    2016年8月7日,由大啟學堂等企業贊助的「2016年中國(杭州)個體崛起時代的價值創造––––CEO與HRD跨界人力資源論壇「在杭州夢想小鎮成功舉辦。論壇聚集了300餘名企業的CEO與HRD共同探討當前人力資源和個體崛起的熱點問題。
  • 《權利的悖論》,有錢人的道德感會被削弱?
    為什麼會這樣呢,你腦子中是否冒出了「為富不仁」,不是應該「倉稟實而知禮節」嘛?這一切,都關於權力。2、權力的悖論加州大學伯克利心理學教授達契爾·克特納有一本書,叫做《權力的悖論》。權力的悖論,就是我們獲取權力需要同理心、需要幫助他人,需要品格,但是當一個人通過這些獲得了權力以後,就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開始濫用權力,然後反而會更快的失去權力這麼一種過程。因為擁有權力的感覺,會削弱人們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道德感。
  • 《遇見未知的自己》:自我和解,只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發表於2008年,半年內銷量3萬冊,位於臺灣三大暢銷排行榜前三名,並於2012年獲得當當網暢銷書籍第一名。  那麼,接下來我將用「自我概念」深度解讀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裡的若菱所遇到的一切,探討生活的意義。
  • 美國退群世衛組織為中國留下機遇,抗疫將是中國大國崛起的支點!
    在美國今天千方百計想把中國從世界體系當中踢出去的時候,中國人要抓住一切這種美國人退群的機會,來強化自己在全球格局在世界體系當中的存在感。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而美國是一個守成的大國。一般來說,崛起大國所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沒有空間給他。一戰時候的德國也好,二戰時候的德國和日本也好,根本的跟守成大國的衝突都在這裡。他沒有生存空間,沒有自己的影響力的空間。
  • 大國崛起·華企雲與哈爾濱體育學院就業創業基地揭牌儀式圓滿成功
    2019年1月7日下午,大國崛起·華企雲科技有限公司與哈爾濱體育學院的「就業創業基地」揭牌儀式順利舉行。哈爾濱體育學院就業處處長孫傳波、老師孫玥、王德新、段顯揚,大國崛起·華企雲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裁蘭天共同出席了揭牌儀式。
  •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包括了三個層次,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的發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自我意識的形成各有特點。3歲以後,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