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
記者 王真 通訊員 周素琴 王雪飛
本報訊 昨天,我們辦公室裡好幾位做了媽媽的同事問我同一個問題:「小孩子今後還要做胸透嗎?今後體檢還要拍片嗎?」她們說微博上都傳瘋了,說胸透可以致癌,在發達國家都已淘汰了,但在我國,有的地方還把胸透作為學生體檢的常規項目。
這則微博來源於一則新聞報導。該報導說,山東省煙臺市衛生監督所的專家日前提醒,胸透的放射線可致部分機體細胞受損,這些受損細胞如果沒能自我修復,就會殘存於機體裡,像「定時炸彈」,在免疫力低下或促癌因素存在的情況下,開始瘋狂複製成為癌症病灶,所以胸透不能成為少年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但目前,個別地方把胸透作為學生體檢的「保留節目」,然而這樣頻繁接受輻射可能埋下致癌的禍根。
報導還說,一次胸透的放射線量就相當於10次X光拍片,美國、日本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淘汰胸透檢查。在為數不多的使用國家中,英國的使用頻率僅為0.2%,而中國則高達61.8%,是英國的300倍。
「胸透會致癌,胸透是學生體檢的保留項目」,這兩天,許多家長看了這條微博後,都是滿腹擔憂。
那麼胸透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就是我們體檢或感冒咳嗽時拍的X光片?
胸透和拍X光片是兩回事
前者相當於拍錄像,後者相當於拍照片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放射科副主任胡紅傑醫師說,這則微博之所以引起大家的恐慌,很大原因是很多人不知道胸透和胸片(拍X光片)的區別。兩者其實是不一樣的。
胸透是病人站在X射線發射機前慢慢轉圈,醫生在顯示器前馬上看到病人的透視情況,如果看得不清楚,病人再變換姿勢。比如,醫生先讓病人正對X射線發射機,然後轉身,側面對著X射線發射機,再背後對著X射線發射機。「胸透是把病人放在X射線下,來回檢查,就像拍錄像,可以在透視的情況下看到病人的呼吸起伏、心臟跳動。」胡醫師說。
胸片是X光拍片,病人站在X射線發射機前,拍一張照片就好了。比如體檢時,醫生讓我們抱緊X射線發射機,然後說「好了,下一個」,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啊,這麼快」。這是拍X光片。
做胸透,沒有膠片,但醫生會根據他看到的透視情況寫一段文字描述病情,一般立馬出結果;胸片則有一張黑白陰影的X光膠片。等這張膠片成形,患者需要等二十多分鐘。
現在臨床上,小孩子一般不做胸透
胡紅傑主任說,微博上說胸透在我國的使用率高達61%,不知道他們這個數據是從哪裡來的,其實現在浙江省的綜合性醫院,用到胸透檢查的項目很少,最多的是肋骨骨折和氣管異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的胸透檢查開展得很少,主要應用於急診,孩子的常規體檢、門診檢查用的都是胸片,就是X光拍片。
浙醫兒院放射科主任賴燦醫師專門做了統計,醫院大概每年要為小病人拍30多萬次的胸片,而胸透只有1000多次,胸透大約只有胸片的1/300。
「一般我們醫院收到氣管異物的小病人,情況非常緊急,要立即把異物取出,才可能用到胸透,在X射線下讓病人身體轉一轉,就能動態地確定異物所在位置,看得比較清楚;而不像胸片,只拍了一瞬間的影像,異物的位置並不如胸透準確,還要等上二十幾分鐘。」賴主任說。
兒童的常規體檢中胸部放射檢查都是X光拍片,不會用胸透。主要是因為射線量的問題,X光拍片每次用時0.2秒左右,每次的射線量大約為0.04mSv(毫希伏),而胸透用同樣的射線,每做一次需要1-3分鐘,1次胸透就有0.1-1毫希伏。「從射線量來說,做胸透當然要比X光拍片要危險很多,吸收射線越多,誘發癌症的概率就越大。」賴主任說。
普通人每年接受輻射的有效劑量不應超過1毫希伏,人類的很多活動都會有輻射,例如,人們攝入的空氣、食物、水中的輻射照射劑量約為0.25毫希伏每年。另外像戴夜光表每年有0.02毫希伏;乘飛機旅行2000公裡約0.01毫希伏;每天抽20支煙,每年有0.5-1毫希伏。
輻射量排名:
X光片 磁共振和B超沒有輻射 人類活動每年都會接觸射線,胡紅傑醫師說:「來自自然界的射線,我們無法避免,而一些不必要的醫學檢查帶來的射線,卻完全可以避開。現在借著大家都在討論胸透的機會,我們醫生有義務提醒大家,不要濫做檢查,減少輻射傷害。」 醫院有各種各樣的檢查項目,哪些項目帶有輻射? 胡醫師說,醫學診療學把檢查分為5個方向,代表了5種檢查手段:X光片、CT、磁共振、B超、核醫學檢查。其中,磁共振和B超沒有電離輻射,可以反覆做這兩種檢查,對人體沒有傷害。 剩下的3種檢查手段,按照輻射量的排列,從低到高分別為X光片、CT和核醫學檢查。拍一張X光片吸收的射線量約為0.04毫希伏,做1次CT吸收的射線量大於1毫希伏,做1次核醫學檢查裡的PETCT,吸收的輻射量比CT還高,這是融合了同位素放射線和X射線的檢查,吸收的射線量也在1個毫希伏以上。 這3種檢查手段,兒童、孕婦和打算懷孕的女性儘量少做。 「有些病人過於關注身體,就怕自己得了什麼病,總是要求醫生,各種檢查都給我做一遍,這是非常不科學的,有什麼樣的疾病傾向做什麼檢查,做完一種檢查後是否需要做另一種檢查,醫生都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況開出檢查單。經常做不必要的檢查,可能會吸收過量的輻射,反而導致疾病。」胡醫師說。 建議成年人每年拍一次胸片防肺癌 胡醫師特意介紹了每種檢查的原理和特性—— X光片——適用骨折檢查,每年拍一次查肺癌。 X射線透過人體不同組織結構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達螢屏或膠片上的X射線量有差異,形成明暗或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X光片比較適用於骨折檢查。另外建議成年人每年做一次X光胸片,可以發現早期肺部病變。 CT——適用對血管、顱腦、腹部臟器的檢查,一年不要超過1次。 CT的原理是,X射線對人體某個部位的層面做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人體的X射線,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再轉為數字輸入計算機處理。CT掃描速度非常快,急診一般都會選擇CT,還可做成立體的影像,成像解析度也比X光片高。CT現在廣泛應用於臨床,大約佔常規檢查的一半以上,可用於全身器官的檢查。 特別適用於血管、顱腦、腹部臟器的檢查。但是輻射量比較大,一年只能做1次,建議年齡在45歲以上有抽菸史、有咳嗽、咳痰和氣急症狀的人可每年做1次CT檢查。 核醫學檢查——適用腫瘤病人,普通病人不建議用。 利用放射線核素診斷的辦法,包括骨掃描、甲狀腺掃描、心肌顯影和PETCT都是核醫學檢查。比如,讓病人服用同位素試劑,用射線照相機等探測儀器,從體外顯示標記試劑在體內分布的情況,了解組織器官的形態和功能。核射線還有殺傷細胞的能力。比如用放射性碘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是公認的有效療法。 但是核醫學檢查和治療含有較高的射線,一般普通疾病不建議使用,比較適用於腫瘤病人。 磁共振成像(MRI)——適用於中樞神經、乳腺、四肢關節的檢查,檢查時間要半小時。 磁共振是將人體放在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信號,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收器接收,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 磁共振成像主要適用於中樞神經、乳腺、四肢關節的檢查,但是檢查時間比較長,大約需要半小時,不適合急診病人和帶有心臟起搏器及精神情緒異常的病人。 B超——清晰度沒有CT和磁共振高。 B超利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監測臟器和血液的流量方向。B超是無創、沒有輻射、價格低廉的檢查手段,可以針對肝、胰、脾、腎等實質臟器,還可以看到心臟內的血流情況。但是清晰度沒有CT和磁共振高,因為它的工作原理,B超也不做空腔臟器的檢查,比如胃和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