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王蕊 江晨
喜歡啤酒燒烤?愛吃麻辣鴨脖?發黴的蔬果削掉腐爛部分繼續吃?熬夜時經常抽菸解乏?正在讀這篇推文的你,中了幾條?
可別小瞧了這些生活中的不良習慣,上面加粗的關鍵詞,可都是含有1類致癌物的超級「殺手」,您要是經常這麼做,小心被癌症「盯上」。
是什麼激發了你身體中的癌?癌細胞說:「不要再責怪我了,因為很大程度上,正是你們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我!」
WHO公布了最新的致癌物清單,與食物相關1類致癌物的有乙醛、尼古丁、苯並芘、黃麴黴毒素、亞硝胺(前體物質是亞硝酸鹽,即亞硝酸鹽在特定條件下才轉化成亞硝胺)等。
具體等級劃分
1類致癌物:對人類為確定致癌物。
2A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2B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並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3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性可疑,尚無充分的人體或動物數據。
4類致癌物:對人類很可能不致癌。
其實,它們中不少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老朋友」,你知道都是哪些嗎?
1類致癌物通緝令
兇手一:酒精
我們常說「小酌怡情,大醉傷身」,這一觀念要改改。
只要是酒,不管喝多少,都對身體有害!酒精在體內分解代謝主要依靠兩種酶,進入體內後就會在乙醇脫氫酶(ADH)的作用下分解為乙醛,再在乙醛脫氫酶(ALDH)的作用下分解為乙酸,從而排出體外,代謝完成。其中,乙醛這種1級致癌物就是喝酒致癌的罪魁禍首。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曾正式發表聲明,確定酒精是明確的致癌因素,酒精與肝癌、口腔癌、食管癌、喉癌等多種腫瘤有關,聲明指出,全世界每年5.5%的新增癌症和5.8%的癌症死亡都是由喝酒引起的。此外,2018年權威期刊《Nature》的一篇論文中,劍橋大學科學家通過動物模型研究發現,酒精和其代謝產物乙醛會對造血幹細胞造成顯著影響,引起基因不可逆突變。為了健康,請莫貪杯。
兇手二:菸草
美國癌症學會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主動吸菸和二手菸是癌症發病(19.4%)和死亡(29.6%)的最常見原因。
菸草和菸草煙霧含有超過8000種化合物,其中有70多種化學物質已被IARC確定為人類和/或動物的致癌物質,除尼古丁外,還有苯並芘、亞硝胺等。吸菸可引發包括肺癌、口腔癌、鼻咽癌、食管癌、腎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症。此外,菸草中還含有放射性物質。當菸草燃燒時,這些放射性物質會在煙霧中釋放出來,吸菸者在吸入煙霧時會吸入肺部。這可能是吸菸者患肺癌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兇手三:燒烤食品
「滋滋滋」冒著香氣的烤肉其實暗藏「殺機」,下口前要三思哦!無論是路邊燒烤攤還是日式和牛,只要是高溫下烹飪的肉類都會產生兩類致癌物質——雜環胺(HCAs)和多環芳烴(PAHs),苯並芘就是多環芳烴的典型代表,為一類致癌物。並且肉烤得越過火,致癌物就越多,慢慢累積,可能誘發胃癌、腸癌等疾病。那……要是我就聞聞味兒不吃呢?小編悄悄告訴你,苯並芘類致癌物既可以通過食物進入消化道,也可以通過煙霧進入呼吸道。有人說,我就是太饞了忍不住呀,怎樣吃烤肉才能健康一點呢?燒烤前先用含有檸檬汁或大蒜汁等成分的醬汁醃製肉和魚,可減少雜環胺的產生;慢火烤制或是錫紙包裹烤制能減緩脂肪分解,不會產生太多含有苯並芘的煙霧;少點肉多點蔬菜,選擇新鮮低脂食材。總而言之,就算特別饞,也儘量少吃。
兇手四:發黴的糧油、動植物食品
當代佛系養生少女靈魂發問:「許久不做飯,突然心血來潮發誓做養生寶寶,買了一堆米麵糧油,可剛做了兩頓就堅持不下去了。過了半年,打開麵粉袋竟有股黴味兒,都沒怎麼用過呢,扔還是不扔?」都發黴了,可千萬不能吃!發黴的米麵花生玉米、發苦的堅果、泡了好幾天的木耳、小作坊的自榨油等都可能存在黃麴黴毒素汙染。這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199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為1類致癌物,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特別是在溫暖潮溼的南方地區,小夥伴們尤其要注意糧油食品的乾燥、通風保存與儲存,並儘量減少儲存時間。如果食物已經發黴,可千萬不能再吃了。此外,還要注意避免廚房竹木製廚餐具的黴變,特別是竹木製菜板、筷子、筷籠、飯勺等廚餐具的清洗和乾燥儲存,以避免黃麴黴毒素的產生。
兇手五:醃製類食品
辣鴨脖、燻魚臘肉、香腸滷味,每逢佳節,餐桌上都會有一兩道醃製類的美味佳餚,勾起我們兒時的味蕾記憶。殊不知,這些醃製類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能與蛋白質分解的胺類物質反應生成亞硝胺,為1類致癌物質。很多癌症多與亞硝胺有關,例如食道癌,胃癌,肝癌等。此外,雲南人愛嗦的折耳根中含有馬兜鈴酸,浙江人愛吃的醉蝦蟹和淡水魚生魚片中可能會有華支睪吸蟲,以及湖南大街小巷都有售賣的檳榔,這些都是1類致癌物,大家可要當心了!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儘量不吃或少吃哦。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任何有毒物質要達到致毒或者致癌,都應該達到一個有害物質的作用劑量,並不是吃了就一定會有毒致癌,畢竟癌症的患病原因也是比較複雜的。離開劑量和接觸時間談致癌,都是耍流氓!
如何避免接觸致癌物
1飲食方麵食物被汙染和膳食不平衡是誘發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應避免高脂肪、少纖維飲食;防止食品黴變和不吃黴變食物;改變煙燻、醃製、油炸、烤制等不良烹調加工方式等都是重要的防癌措施。
2生活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吸菸、酗酒、不良性行為等與癌症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因此,需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戒菸,限量飲酒,防止不正當性行為造成性病感染等。
3環境方面儘量不使用危險的化學製劑,如有輻射的裝飾材料、殺蟲劑等;避免過多曝曬在陽光下;不直接接觸致癌物質。
全球癌症負擔持續增長,一定要從自己注意起!
癌症早已公認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據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發布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癌症負擔持續增長,2018年預計將有1810萬例新發病例和960萬人死亡。全球1/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將在其一生中患上癌症,更有1/8的男性和1/10的女性將死於癌症。全球範圍內,癌症診斷5年內存活人數(5年患病率)預計為4380萬。生命面前無小事,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後一定要注意!
責任編輯:張琳(EN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