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成「連環殺手」,AI「讀心師」能拯救下一個TA嗎?

2020-10-18 AI報導

隨著AI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醫療領域,精神健康領域也逐漸引入了AI技術。我們已經能夠運用AI幫助抑鬱症患者了嗎?有哪些企業或研究機構在做這件事?

診療缺口催生市場機遇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每年有約80萬人死於自殺,每40秒鐘就有一個人結束自己的生命,給家人、朋友和社會帶來永久的傷痛。自殺已成為多國年輕人的第一大死因,其中過半死者患抑鬱症。

更嚴峻的問題是,受抑鬱症困擾的人正日漸增多。全球大約有3億多人患抑鬱症,佔總人口4.4%,尤其是在2005—2015年間,抑鬱症患者增加了18%,這也使抑鬱症成為全球第四大疾病。

在中國,情況同樣嚴重。來自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佔全國人口4.2%。

與此同時,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供給並不充足。且由於精神類疾病治療費用高昂,醫保覆蓋相對滯後,相當多的患者無法得到相應的治療。據統計,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足20%,在現有的患者中接受藥物治療的人不足10%。

不僅如此,在診前預測和診後追蹤環節,現有醫療手段缺位更加嚴重。

因此,學界和產業界都將目光投向了AI,期待其能夠賦能精神健康診療。目前來看,致力於將人工智慧和精神健康結合的公司較為小眾,但依然有不少場景具備挖掘潛力。

從患者角度來看,人工智慧可運用於情緒調節和自測。

例如,因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加盟擔任董事長而引起熱議的醫療AI公司Woebot就開發了一款名為Woebot的治療聊天機器人,它能夠通過與抑鬱患者聊天來幫助求助者,鼓勵對話者積極應對挑戰。例如,當朋友忘記了你的生日,你向Woebot傾訴「大家都不把我放在心上」時,Woebot可能會回答稱:「你陷入了一種叫做非黑即白的極端消極自我對話思維中,這種思維扭曲了現實世界。其實,你有好朋友,人們也都把你放在心上。只是一個朋友忘記了你的生日而已。」

EmoSPARK則以智能家居的面貌切入,一邊通過攝像頭捕捉用戶的面部表情變化,一邊通過連接iPhone等終端設備來分析用戶輸入的內容,從而判斷用戶的情緒狀態,並推送可調節情緒的音樂和視頻。

從心理醫師/精神科醫生角度來看,人工智慧可運用於精神疾病的預測、診斷與治療、監控環節。

史丹福大學的李飛飛研究團隊即發表了相關論文,提出以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通過表情和語言診斷方法來測量一個人是否患有抑鬱症,以及抑鬱症症狀的嚴重程度。

IBM研究團隊則通過機器學習對心理疾病記錄的分析指出,處於精神疾病風險的人說話時較少使用連貫的句子和所有格代詞。該發現可用於預測精神疾病的發病。

在中國人民大學,盧志武博士領導的機器學習研究組則開發了一套 AI 讀心師系統,可通過分析一段短視頻來進行心理健康分析、五重性格測試等。

我國企業正在進行哪些嘗試?

翻開中國AI企業創業的畫卷,可以看到,AI+醫療企業數以百計,但聚焦AI+精神健康的企業卻要小眾得多。

望裡科技就是其中一家初創AI精神健康科技公司。與傳統的問診模式不同,望裡科技主要運用AI技術對客觀生理數據進行評估和判斷,從而對成癮、抑鬱等精神類問題作出診斷。

望裡科技產品

具體來說,望裡科技的AI抑鬱評測系統利用腦電、眼動、皮電等信息採集的生理數據,對抑鬱症進行客觀的評估。通過複雜的數據運算,該系統可以尋找將抑鬱症患者與健康人群進行有效區分的計算機模型。

望裡科技創始人李岱認為,除了患者自述外,腦電、心率、皮電信號和患者的表情變化能夠呈現個體的精神類疾病和認知問題。這有助於改善以往精神科醫師下診斷偏主觀的現象。

通過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科研合作,目前望裡科技的抑鬱輔助診斷評估分類準確率已達到81%。據悉,未來該系統將拓展到自閉症、精神分裂、老年痴呆、暴力傾向等問題的研究和產品開發。

望裡科技還在上述系統的基礎上開發了自殺風險評估系統,這一產品被運用於服刑人員的心理管理,幫助獄警了解並管理服刑人員心理健康狀況,達到預防服刑人員自殺的目的。該產品在教育、醫療領域也有應用的潛力。

除了直接利用AI診斷精神類疾病之外,業界還在診療的其他環節進行了探索。

舒輔創始人CEO沈斌(右一)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邵陽副院長(左一)正在交談

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實踐為例,一款醫療AI預問診機器人「精中小助理」被運用到了預問診環節。「精中小助理」是心理諮詢門診智能系統建設的一環,它搭載在微信小程序上,利用患者的候診時間對患者病症進行測評並生成報告,從而為醫生賦能,讓醫生更快地全方位了解自己的患者。

據了解,這款機器人由中美「混血」企業舒輔(Siuvo)研發,可以通過智能化的疾病管理系統助力醫院、醫生工作。當患者候診時,掃描二維碼進入小程序,就可以與雲端小機器人進行對話。一次典型的預問診對話可能會如下展開:

「檢查抑鬱程度。」「在過去兩周,您經常受到以下問題的困擾嗎?難以集中精神做事,例如看報紙或看電視」「有幾天。」「其他人反映你行動或說話遲緩;或者相反,你比平常活動更多——坐立不安、停不下來」「剛超過一半天數」……

「現在,寫病歷是醫生的共同痛點。對於大醫院的專家來說,他每天都非常忙,寫病歷要佔據大量的時間;而對鄉村基層的醫生來說,由於培訓的有限,他寫的病歷不夠規範。」沈斌告訴AI報導,舒輔開發的雲端小機器人可以作為醫生的助手,既能為醫生節約時間,又能助力病歷規範化。通過AI算法的輔助,病歷可從對話中直接提取,大大減少了醫生的工作負擔,也保證了病人檔案的完備性和更新的實時性。

從患者角度來看,在傳統場景下,患者往往是候診三小時,看病三分鐘,這浪費了患者大量的時間,時有患者感到不滿,很多醫患糾紛由此而來。而讓患者在候診期間就開始接受醫院的服務,患者的滿意度將得到提升。

從醫生角度來看,由於患者非常多,分配給每個患者的只有3-5分鐘,有了小機器人助手後,醫生就能利用有限的時間為患者作出更有針對性的鑑別診斷和治療。以往面對醫生時,部分患者會說了很多話卻說不到要點上,而舒輔小機器人能夠按照診斷學原理將重點的症狀信息提煉出來,再提交給醫生,這為醫生診斷帶來了很大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還有運用AI對抑鬱患者自殺進行危機幹預的非盈利組織。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終身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大腦保護高精尖中心抑鬱症人工智慧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武漢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兼特聘教授黃智生發現,微博上存在為數眾多自殺者的微博帳號,計劃自殺者常會在這些帳號的微博下留言抒發「自殺」「約死」等負面情緒,這些微博成了發洩情緒的「樹洞」。黃智生開發了AI機器人,該程序可自動通過算法識別「樹洞」下準備輕生的人,隨即救援團志願者便能前去救助。

黃智生表示,運用知識圖譜技術,AI機器人可通過監控留言分析一個人的情緒。幾乎每個月,救援團都能救回50條生命,一年時間裡,救援團阻止了約800次自殺。

為何AI+精神健康走向商業化這麼難?

不難看出,我國涉足AI+精神健康領域的團隊多為中小型初創企業,公司數量寥寥,且產品應用規模也較為有限。學界對此領域的探索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但也面臨著商業化的難題。即使是在對精神健康更為重視的歐美國家,如IBM等巨頭涉獵該領域後,同樣未能將技術進行大規模推廣。這直觀地反應出AI+精神健康商業化之路的難度之高。

AI報導梳理業界現狀後,發現難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以抑鬱症為代表的精神類疾病大多病因未明,遺傳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素質因素都可能與發病有關。業內有一句經典的比喻:現在人類對大腦的認知水平就好比在黑夜的足球場角落點了一支蠟燭。這形象地說明了當下人類認知的困境,而依賴人類輸入知識進行判斷的人工智慧自然也受此影響。

那麼,人工智慧能夠通過自我學習進行研究嗎?這涉及另一個問題,即人工智慧的黑盒問題。人工智慧根據輸入數據、模型及結構導出結果並自我學習,而其中的過程是人類所無法理解的,這可能帶來未知的風險,而醫學因與人類健康直接相關,故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極低,在精神健康領域也是如此。

其次,目前企業探索的部分診療方式正飽受質疑。其中,通過情緒識別來監控情緒並判別心理狀態這一做法所受到的質疑最大。

在國際上,微軟、谷歌、IBM、亞馬遜等公司都開發了情緒識別算法,IBM還研發了建立在深度學習基礎上的診斷工具;在國內,如阿里等巨頭、商湯科技、雲從科技等計算機識別獨角獸也做了類似的應用,只是目前並未運用於醫院診療領域。研究證明,這些公司未將技術投入診療市場或與下列原因有關。

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飽經規訓的人們並不會把情緒明晃晃地寫在臉上。尤其是部分抑鬱症患者能夠對外界侃侃而談,經常面帶微笑,僅在獨處時顯露出沮喪,他們被稱為「微笑抑鬱症」患者。要想看出他們表象背後的疾病則更難。

為探討情緒識別算法與真實情感的相關度,美國心理科學協會曾委託五位來自該領域的傑出科學家進行了數據收集和科學證明。最終,五位科學家給出的論文顯示,情緒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很難從一組簡單的面部運動中可靠地推斷出一個人的感受,表情與心情之間沒有堅實的科學依據證明有直接關聯。

該論文的作者之一,麻薩諸塞州的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 Lisa Feldman Barrett 公開表示:「公司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是數據是真實的。他們能檢測到一張憤怒的臉,但這與察覺到憤怒的情緒是兩碼事。」

Barrett還以皺眉為例闡述了觀點:「數據表明,當人們生氣時,在平均不到30%的時間裡會皺眉。故皺眉不等於憤怒,只是憤怒的眾多表達方式之一。這意味著在超過70%的時間裡,人們生氣時不會皺眉。更關鍵的是,他們不生氣是,也會經常皺眉。你確定要以此為基礎做決定嗎?當你在法庭打官司,在醫院等診斷或是在機場過安檢,你願意讓那30%的概率來『裁決』你嗎?」

再次,患者的接受度也對人工智慧的應用提出了考驗。無論是心理諮詢還是精神科問診,都要求患者主觀上對諮詢師/醫生充分信任,積極配合治療。但目前,人類對AI的心理檢測接受度普遍不高,這是由於心理檢測中涉及很多主觀判斷,如焦慮、心境低落等等。人類醫師具備共情能力,更易被患者認為「聽懂了我的話」,而人工智慧則易被視為「冷冰冰的機器」,難以獲得信任。

總地來說,儘管AI+精神健康市場空間巨大,但要讓應用落到實處,相關團隊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相關焦點

  • 世界著名的六大連環殺手
    傑克:連環殺手的「祖師爺」  「開膛手」傑克是「連環殺手」中的祖師級人物。除了出現時間早之外,這名殺手始終沒能被繩之於法,神秘感強,而且極其囂張,主動挑戰社會公眾。  傑克案發於倫敦東區,是當時著名的東歐移民區和貧民區。擁擠逼仄的環境和三教九流的民眾很容易滋生犯罪。1888年,一具妓女的屍體在東區白教堂被發現,宣告了一個惡名遠播的惡魔出現。
  • FBI前女特工:我與連環殺手大打「心理戰」
    「我們需要一個女特工同這些殺人犯談話」  現年60歲的帕特·柯比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她加入了位於維吉尼亞州奎恩提科市的FBI行為科學小組,因為她具有心理學教育的背景。談起當時的情況,柯比說:「他們(指FBI的官員)認為女性更懂得傾聽,待人處世也自有一套,因此想驗證一下,連環殺手是不是更容易對女特工敞開心扉。」
  • Google新AI計劃助力腦電波診斷抑鬱症
    導讀幾天前,Alphabet公司的Google X實驗室詳細介紹琥珀計劃(ProjectAmber),旨在讓腦電技術像血糖一樣易於被解讀,其目標是利用腦電和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可用於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 和連環殺手談戀愛指南,監獄大果風雲
    連環殺手也有腦殘粉?當然,而且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幾乎每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連環殺人魔都有一堆狂熱的女粉絲。有些女人認為她能馴服這些牢籠裡的「野獸」;還有一些女性非常崇拜這些殺手展現出來的兇殘的原始男性氣概,基本上是一種返祖行為;另外一些投機分子則是衝著這些殺手的名氣去的。不得不承認,我們眼下所處的這個社會,有一種對犯罪行為的病態痴迷,特別是殺人。這些連環殺手因為他們兇殘的行為變成了名人,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這些監獄果主動投懷送抱。
  • 抑鬱症成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8個你已抑鬱跡象
    全球3.5億人患抑鬱症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有人認為,抑鬱症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患者不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療,如何發現和治療抑鬱症?抑鬱症成人類第二大殺手如今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很多人都有患上抑鬱症的可能。1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從篩查、預防到治療,給出了一套綜合的解決方案。
  • 英國著名連環殺手,硫酸溶解受害人後倒進下水道,最後被絞死
    然而,即使在這樣嚴酷的懲罰下,英國歷史上,依舊出現了非常多的連環殺手,其中最臭名昭著的當屬曾在倫敦掀起巨大恐慌的「開膛手傑克」。而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又有一位連環殺手,以其殘忍的手段,讓當時的很多英國人為之震驚。此人就是有著「硫酸殺手」之稱的約翰·喬治·黑格。他出生於1909年,父親是一名工程師,但是全家人都是保守的基督教徒,家教非常的嚴格。
  • 史上最帥連環殺手:女粉絲瘋狂追星,13條人命為何28年定不了罪?
    在美國,有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犯人會不會判死刑,取決於手上的命案,命案越多,手段越殘忍,活下去的機率越大,這便是為何,美國有那麼多連環殺手的原因。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咱們正常思維都知道,害的人越多不是越應該處死嗎,怎麼反倒越能活下去呢?
  • 「女連環殺手」被判入獄759年
    「女連環殺手」被判入獄759年[ 2008-04-02 14:51 ]墨西哥前職業女摔跤運動員「沉默夫人」被訴自2006年以來連續殺害十幾位老年婦女,並於近日被判入獄759年。本周一,以「小老太太殺手」之名嚇剎墨西哥城的前女摔跤運動員因殺害16名老年婦女而被判入獄759年。…… 女連環殺手在任何國家都很罕見。該報導中,female serial killer 就是 「女連環殺手」。
  • 心理學:變態連環殺手的3種特質,如果身邊的人3種全中,請提防
    心理學:變態連環殺手的3種特質,如果身邊的人3種全中,請提防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很多關於變態連環殺手的故事。人們很訝異他們犯案是那種無所畏懼的冷靜,同時也深深畏懼他們毫不留情地犯案態度。而經過心理學家的分析,變態連環殺手犯案其實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病態的心理訴求。通過統計,絕大部分變態連環殺人犯都在成長中的某段時期,經歷了虐待或者心理上的創傷。這導致他們產生了病態的心理訴求,只有通過施暴才能滿足,這便造就變態連環殺手犯案不斷。變態殺手偽裝成普通人的樣子,潛伏於人間。他們憑藉著完美的偽裝,而不被人懷疑,所以警察往往很難抓到一個變態連環殺手。
  • 連環殺手排名:開膛手傑克排第二,沉默的羔羊原型排第一
    之前給大家講了歷史上四大懸而未決的懸案系列,今天爆炸君再來給大家講一講歷史上有名的四大連環殺手。說起連環殺手,估計大家都不會陌生,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大家對這類人的印象大都以為是窮兇極惡或者兇神惡煞的。
  • 真實連環殺手改編的犯罪恐怖片,豆瓣4.9,主角因為太孤獨而殺人
    而電影還有麥可.魯克,這是很多觀眾覺得驚喜的地方,畢竟大家對他還是很熟悉的,比如《絕嶺雄風》裡的哈爾·塔克;《殺手的肖像》裡的亨利;《行屍走肉》裡的莫爾·迪克森,以及《銀河護衛隊》系列的勇度等等。雖然他大多不是第一主角,但卻是非常受歡迎的角色。這次他演的是一個負責查案的警察,他偽裝成報社記者跟蹤殺手,最終將其桌案歸案。
  • 算命師都怕你學的讀心術,1分鐘就看透人心
    我知道,當我問這樣的問題時,你的頭腦中浮現的多是這樣一幅畫面:自己變成了福爾摩斯,隨便一個陌生人站在自己面前,只需要看幾眼,或者說上幾句話就能看透對方。因為從一個人的穿衣打扮、言談舉止、表情動作……很多細節中,隱藏著很多直通人們內心想法的線索。只要能找到這些線索,就能打開一個人的心門。現實生活中,可以做到這樣的嗎?
  • 專訪矮人王阿米蒂奇:將在《漢尼拔》演連環殺手
    儘管採訪時間有限,阿米蒂奇還是盡力表達自己對這一系列的深厚情感,他是託爾金的粉絲,從7歲就開始讀《霍比特人》,阿米蒂奇非常崇敬自己所飾演的角色,他將索林形容為「一個真正的戰士」,《霍比特人:五軍之戰》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對終要離開這個四年為伴的角色,他很有些戀戀不捨。在結束了《霍比特人》系列的拍攝之後,阿米蒂奇透露了自己隨後將加盟電視劇《漢尼拔》,並在其中飾演連環殺人犯「牙仙」。
  • 《血色月光》男主 《犯罪心理》客串連環殺手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雖然這部罪案劇仍然不見動靜,不過CBS為艾歷克斯安排了一個新的角色——連環殺手。  在今年4月底播出的《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中,這位性感的吸血鬼將化身為一名連環殺手。在這個角色身上,艾歷克斯不再是那個迷人的紳士,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不過即便是這樣,相信他的魅力同樣會讓粉絲們無法抵擋。
  • VR會是拯救2.64億抑鬱症患者的超人嗎?
    事實上,不止名人,很多普通人也患有抑鬱症。據WHO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超2.64億不同年齡段的人患有抑鬱症。抑鬱症已然成為這個世紀的隱形殺手,可還會有人不屑地指責抑鬱症患者說「你就是矯情。」病恥感、資源的匱乏、社會對抑鬱症患者的「汙名化」等都讓抑鬱症患者只敢偷偷在深夜痛哭。有數據顯示,在發展中國家,有高達76%-85%的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有效治療。
  • 犯罪心理學家對陣連環變態殺手,豆瓣評分8.8,驚悚到你不能呼吸
    真相只有一個——《沉默的羔羊》近年來,不知為什麼,大家都比較喜歡看驚悚懸疑片。例如《唐人街探案》,票房很高,口碑也不錯,還能讓大家隨著劇情深入,來猜想劇情的走向,就像我們解數學題一樣,有很大的樂趣。他是本片中最大的反派,在電影中飾演一個愛好吃人的心理犯罪學家漢尼拔。安東尼霍普金斯在電影中演技十分的出色,長相本就溫文爾雅的霍普金斯演起食人漢尼拔給人一種邪魅的感覺,尤其是當霍普金斯在電影中注視著你,就像是餓狼在盯著獵物一般。於是溫文爾雅的氣質加上邪魅的臉龐將漢尼拔這個角色徹底演活,而霍普金斯本人也憑藉這一角色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 犯罪心理特寫的前世今生和以連環殺手為主題的影視作品的文化意象
    成為行為科學組的一員,他被認為是「連環殺手」這個詞的創始人。雷斯勒還在20世紀80年代採訪了連環殺手,並開發了美國第一個未偵破犯罪的計算機資料庫,幫助抓獲了那些在殺人時越過州界的人。他參與了重大連環殺手案件,包括對傑弗裡·達默和泰德·邦迪的搜查,前者肢解了17名男性,而後者則前後犯下了30起謀殺案。
  • 就連環殺手而言,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對無神論者懷有偏見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範圍內,無論被訪者是否有宗教信仰,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連環殺手更有可能是無神論者,而非宗教信徒。
  • 為何葡萄牙保留了一顆有幾百年歷史的連環殺手的頭顱?
    直到現在——他死後的176年,他的頭顱依然完好地保存在裡斯本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玻璃罐中。迪奧戈∙阿爾維斯被認為是葡萄牙的第一個連環殺手。1810年,他出生於加利西亞,幼年前往裡斯本,在首都一個富裕家庭裡做僕人。不久之後,年輕的阿爾維斯意識到,犯罪更有利於賺錢,在1836年,他換了一戶住在水渠旁的人家工作。這個不到半英裡的渡槽上,常有郊區居民和鄉下的農民往返於裡斯本城。
  • 如果你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極品植物殺手,只有蘆薈能拯救你了!
    蘆薈可以吃嗎?蘆薈可以吃,但得看品種。如果臺友你並不會辨認蘆薈的品種,如果臺友你沒做好吃下黏糊糊鼻涕狀的物體,如果臺友你心有顧忌,那就別拿自己做實驗了。好像前幾年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吃蘆薈大餐。第一:拯救植物殺手如果你是植物種植殺手,還是極品級殺手,金字塔端頂級的那種殺手,就連「吊蘭、綠蘿」都是殺死的那種殺手。知道嗎?就只有蘆薈能夠讓你的生活有點「綠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