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研究出陶瓷海綿材料

2021-02-13 河北省防腐保溫行業協會

(本網訊)本網記者從《高分子科學前沿》獲悉,北京大學韋小丁研究員團隊、清華伍暉副教授團隊採用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溶膠-凝膠溶液吹紡技術成功地製備出具有超細纖維層的各向異性層狀SiO 2 -Al2 O 3 複合陶瓷海綿(SAC海綿)。SAC海綿具有各向異性層狀結構,在高達80%的應變下表現出高可壓縮性,在50%的應變下具有600個循環的高壓縮抗疲勞性。此外,層狀結構和陶瓷使SAC海綿具有強大的耐火性,從-196°C到1000°C的溫度不變壓縮回彈力,以及出色的隔熱性能,導熱係數低至0.034 W m -1 K -1 。SAC海綿還具有出色的吸音性能(NRC為0.77)。SAC海綿有望成為目前隔熱吸聲的脆性材料的替代品。

記者從《科學原理一點通》了解到,利用這種新型材料良好的隔熱性,製作出良好的隔熱體,甚至可以用於製造更加輕便、耐用的消防員防護服。此外,這種材料還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它可以通過與陽光反應去除水中的微粒,起到淨水作用。在許多現代的水過濾技術中,二氧化鈦以粉末的形式來去除水中的汙染物,但難以重複利用。但現在,這種新型材料在光照條件下僅需15分鐘就能將人造染料分解完畢。更為重要的是,在擠出乾淨的水後,海綿還可以被再次利用。

本網記者將持續關注這種新材料的進一步研究情況。

相關焦點

  • 過濾汙水新技術 清華大學研發出「海綿陶瓷」
    過濾汙水新技術 清華大學研發出「海綿陶瓷」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眾所周知,陶瓷因其強度高的優勢,被廣泛應用於多個製造業領域。然而,這種材料最大的缺點就是脆性。近日,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海綿陶瓷」,可以克服這一缺點。
  • 科研人員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為實現腫瘤治療和組織再生的雙重功能,前期研究通過將生物活性陶瓷與具有腫瘤治療功能的光熱試劑複合,製備出光熱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儘管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是光熱納米試劑在體內的長期安全性尚待考察。因此,如何在不引入外來添加劑的條件下,實現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本身的組織再生和腫瘤等疾病治療功能一體化尤為重要。
  • 清華《Nature》子刊:超強陶瓷海綿!性能太厲害了
    2017年6月9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一項研究表明,清華大學和布朗大學的研究員製作一種陶瓷海綿,既可以像海綿一樣變形,也能像陶瓷一樣隔熱。陶瓷海綿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二氧化鈦陶瓷海綿在水中可以容納自身50倍的重量,它可以通過與陽光反應去除水中的微粒,起到淨水作用。
  • 杭電科研人員深入開展基礎研究 探索無鉛陶瓷材料替代含鉛電子元...
    【浙江基礎研究進行時】系列報導之一百三十四 杭電科研人員深入開展基礎研究 探索無鉛陶瓷材料替代含鉛電子元器件 2020-03-10 16:21:04
  • 中外高校聯合開發出海綿陶瓷 隔火濾水像棉花糖
    科技日報6月13日報導,陶瓷以耐高溫而聞名,但致命的缺點是一旦形狀發生變化就會破裂。由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美國布朗大學等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陶瓷納米纖維製備出一種海綿狀新材料,不僅超輕、耐熱,其製備過程也快速經濟,其應用範圍從高溫絕緣到水過濾等領域。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科學·進展》上。
  • 新陶瓷材料可提高發動機性能
    來源:科技日報俄羅斯科學院結構宏觀力學和材料學研究所改進了用碳化矽製造陶瓷零件的技術,使用這種新材料可大大提高汽車、飛機和其他設備發動機的性能。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國際陶瓷》雜誌上。 碳化矽廣泛應用於各個工業領域的半導體、結構材料和磨料中。
  • 堅硬的外殼柔軟的「心」:廢貝殼中提取出「海綿」材料
    大多數碳酸鈣(CaCO3)是以硬質礦物形式存在的,然而,研究人員近日在開發低腐蝕性除冰劑時,從貽貝等貝類的外殼中提取出了一種海綿狀碳酸鈣。這種材料十分柔軟,且具有良好吸收性。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11月5日刊登在《Matter》雜誌中。
  • 堅硬的外殼柔軟的「心」:廢貝殼中也能提取出「海綿」材料
    大多數碳酸鈣(CaCO3)是以硬質礦物形式存在的,然而,研究人員近日在開發低腐蝕性除冰劑時,從貽貝等貝類的外殼中提取出了一種海綿狀碳酸鈣。這種材料十分柔軟,且具有良好吸收性。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11月5日刊登在《Matter》雜誌中。
  • 科研人員借鑑甲蟲鱗片研製出超白塗層材料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科研人員從一類白色甲蟲的鱗片中得到啟發,研製出超薄、超輕、無毒而且可食用的新型白色塗層材料,其白度約相當於普通白紙的20倍,可用於化妝品、食品、醫藥和照明等多個領域。
  • 上海光機所低聲子全氟化物玻璃陶瓷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全氟化物玻璃陶瓷具有超低的聲子能量和獨特的構性優勢,是優異的中波紅外材料,廣泛用於科研、醫療、工業等領域。但氟化物玻璃缺乏傳統網絡形成體,料性短、穩定性差,通過傳統熱處理方法很難得到晶相可控的全氟化物玻璃陶瓷,導致不透明或半透明。全氟玻璃陶瓷的透明化製備是該領域的較大挑戰。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超輕可壓縮碳化矽陶瓷氣凝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自1931年氧化矽氣凝膠問世以來,陶瓷氣凝膠就以其低密度、高氣孔率、大的比表面積、優異的抗氧化性能和熱穩定性,在高溫隔熱、催化劑載體、過濾和輕質結構材料等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傳統的陶瓷氣凝膠基本都是由氧化物納米顆粒構成,其實際應用往往受限於陶瓷材料的脆性和高溫下的體積收縮(氧化矽氣凝膠的尺寸穩定溫度在600oC以下)。而陶瓷材料的脆性是由於其強的結合引起的,若想改善其力學性能,必須從材料的微觀結構上下功夫。
  • 陶瓷材料分幾類?新型陶瓷材料與傳統陶瓷材料有哪些區別
    陶瓷材料是由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經過成形和高溫燒結,製成的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之後人們所關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它兼有金屬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共同優點,在不斷改性的過程中,已經使其易碎性得到很大的改善。陶瓷材料以其優異的性能在材料領域獨樹一幟,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鈮酸銀基陶瓷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鈮酸銀(AgNbO3)陶瓷材料具有類反鐵電的雙電滯回線和高的極化強度(~50 μC cm-2),從而具有較大儲能密度,在電介質儲能等領域展現出較好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在A位引入高固溶度的La元素,將AgNbO3材料的M3-O1(亞鐵電-順電)相變溫度移向室溫,獲得了同時具有反鐵電性和線性特徵的Ag0.76La0.08NbO3陶瓷材料,其在476 kV cm-3場強下,儲能密度達7.01 J cm-3,儲能效率為77%,綜合儲能性能優於一些無鉛儲能陶瓷材料。其物理機制為較高濃度La組分的引入破壞了反鐵電長程序,從而使一部分微米級反鐵電疇轉變為納米級反鐵電疇。
  • 高強高密度聚醯亞胺海綿材料
    PI研究:聚醯亞胺;海綿材料;電紡纖維;高密度;3D
  • 科研人員開發出既「親水」又「疏水」的高效集水材料
    新華社華盛頓3月30日電(記者周舟)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科研人員從大自然中的水稻葉子和豬籠草獲得啟發,開發出一種既能夠快速收集空氣中水分、又能使水分快速脫落便於收集的材料。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為實現腫瘤治療和組織再生的雙重功能,前期研究通過將生物活性陶瓷與具有腫瘤治療功能的光熱試劑複合,製備出光熱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陶瓷應用新領域—電子陶瓷
    涉及民用的產品只有大量生產的壓電陶瓷蜂鳴器和點火器,小量用於郵電通信的多片陶瓷濾波器、機械濾波器、用於水聲和超聲的壓電陶瓷換能器等。  為了適應各類壓電器件對材料性能的不同要求,材料研究人員廣泛進行了改性添加劑的研究,開發出了大量高性能壓電陶瓷材料。
  • 中國實驗室: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熱電發電 材料研國際領先,清華重陶瓷...
    實驗室方面,該所擁有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上海無機能源材料與電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結構陶瓷工程研究中心(複合材料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透明光功能無機材料重點實驗室(人工晶體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無機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古陶瓷與工業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
  • 一種結構-功能一體化的材料——透明陶瓷
    透明陶瓷也是在納米材料科學與技術和安靜陶瓷製備科學發展基礎上集結構與功能一體化於一身的重要材料,是無機材料研究和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氧化鋁透明陶瓷是最早投入生產的透明陶瓷材料,由1957年美國科學家Coble製造出第一塊透明氧化鋁陶瓷「Lucalox」。
  • 金屬所製備出超雙親聚氨酯海綿
    超雙親材料表面同時具有超親水和超親油的性能,是一種特殊的材料表面性質。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利用納米纖維素和石墨烯的協同作用,通過浸塗法獲得超雙親聚氨酯海綿。該超雙親海綿對水和油類的接觸角為零度,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吸附水和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