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醋酸初步處理過的藍貽貝。
大多數碳酸鈣(CaCO3)是以硬質礦物形式存在的,然而,研究人員近日在開發低腐蝕性除冰劑時,從貽貝等貝類的外殼中提取出了一種海綿狀碳酸鈣。這種材料十分柔軟,且具有良好吸收性。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11月5日刊登在《Matter》雜誌中。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MUN)化學系教授Francesca Kerton說:「加拿大東海岸的水產養殖行業與我們取得了聯繫,詢問我們是否能將廢貝殼派上用場。我此前並沒有真正考慮過自然界中的無機物,但我非常希望用食品廢料去替代礦產。」
海綿狀碳酸鈣的發現實屬偶然。研究人員將磨碎的貽貝殼和醋酸混合,並靜置一夜後,發現溶液中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白色海綿狀物質。
乾燥、磨碎的貽貝殼(左)與軟方解石。
Kerton教授說:「我們取出部分物質進行了X-射線衍射分析,發現這種海綿物質竟然是方解石。」
方解石也屬於天然碳酸鈣。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方解石是貝殼與醋酸不完全反應後的產物。
為了驗證它是否能用於海洋汙染清理,研究人員測試了這種物質對油料和染料的吸收性。結果證實,它的吸收性極強。
漂浮在水中的軟方解石。
不過,研究人員暫時還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方解石產量滿足海洋清潔項目的需求。因此,短期內,海綿碳酸鈣還無法應用於大規模清潔項目。
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無用的。研究人員希望探索其在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
「海綿碳酸鈣未來能夠用於何處?我們有很多想法。現在我們感興趣的是,它是否能吸收藥物成分或者幫助控制體內酸度?」Kerton教授說,「生物醫學可能是海綿碳酸鈣最具應用前景的領域。」
原創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Matter》
期刊編號:2590-2385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1-hard-soft-sponges-mussel-shell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