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京市郊的大唐南京發電廠也是技術升級改造實現節能減排的一個範例。
該電廠已有百年歷史,曾承擔江蘇省1/3的發電任務。2010年,該電廠投產兩臺660MW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機組容量翻了兩番,但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幅度高達80%,每年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2000多噸,每年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700多噸。
今年7月,環保部出臺的號稱「史上最嚴」的《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開始執行,這意味著2012年之前建成的火電廠開始執行新版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這個標準對火電廠排放限值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規定。
外資企業「掘金」中國市場
儘管中國政府已經發出指令,控制燃煤電廠的數量,但對於企業來說,絕對值的淨增長使得中國市場依舊是誘人的「蛋糕」。
目前中國擁有超超臨界機組的數量全世界最大。但由於一部分落後的機組仍然在役,導致了全國總的煤電機組運行效率仍舊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統計,迄今煤電在中國所佔比例仍接近七成,預計至2030年煤電在中國佔比也將在一半以上。
「新增裝機中煤電的比例肯定是在逐年下降,大的趨勢是肯定的,但國內的電力需求是增長的,所以,煤電電廠的絕對數量肯定會增多,至少保持穩定。」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蒸汽輪機中心總經理溥樂(FlorianPohle)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目前國內燃煤電廠的裝機情況來看,大部分是亞臨界和超臨界,小部分是超超臨界,亞臨界的電廠會逐漸淘汰。
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設計和製造方面,國外主要的動力製造廠商經過多次的併購和整合,逐漸形成了歐洲[以西門子(Siemens)、阿爾斯通(Alstom)為代表]、日本(以東芝、三菱、日立為代表)等不同的技術流派。
2006年開始,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在中國快速鋪開。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以及東方電氣三大動力掌握了國內80%的市場份額。受到政策限制,外資企業不能直接參與投標,限制了國際供貨商的直接競爭。
但是,據本報記者了解,超超臨界在設計和製造領域,外資企業通過技術轉讓、成立合資公司等形式,參與到市場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