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發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與國外同步

2020-12-03 中國電力新聞網

劉入維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由於產業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單一,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資源浪費、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汙染嚴重等社會問題。不時籠罩大中城市的霧霾讓人們對環境汙染有了切膚之痛。目前,國家已經將節能減排、環境治理列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此情形下,整個社會對資源利用及環保問題集中的電力行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的主蒸汽溫度已經達到600攝氏度,發電效率達到46%,如果將主蒸汽溫度進一步提高到700攝氏度以上,那麼發電效率將接近甚至超過50%,這種技術就是電力行業廣泛關注的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發電技術。

  溫度再提升100攝氏度需要相關技術支持

  相對主蒸汽溫度600攝氏度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儘管只有100攝氏度的溫度提升,主蒸汽溫度700攝氏度的先進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卻需要巨大的技術跨越。隨著主蒸汽溫度超過700攝氏度,現有機組廣泛使用的鐵素體、馬氏體以及奧氏體等耐熱不鏽鋼材料將不能滿足過熱器、再熱器等部件對材料使用性能的要求,這些部件必須大量使用強度更高、蠕變特性更好的鎳基高溫合金。雖然鎳基合金在航空、航天、石化等行業的應用已有數十年,但由於服役條件不同、尺寸差異大等原因,將其應用到700攝氏度發電技術領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轉移和擴大應用範圍的問題,必須針對700攝氏度電站研製成本可控、易於加工並能夠在電站服役條件下實現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的新型鎳基高溫材料,並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整套製造技術體系。

  具體而言,為建設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電站,需要解決4個關鍵技術問題。

  一是高溫材料研製及篩選。二是鍋爐、汽機等關鍵高溫部件以及鎳基高溫閥門的加工製造工藝及焊接工藝等。三是關鍵高溫部件的長周期實爐掛片試驗。四是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示範電站的設計、建設及運行技術。其中,高溫部件的長周期實爐掛片試驗是700攝氏度機組建設前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項研究工作。

  歐美日爭先恐後發展700攝氏度發電技術

  600攝氏度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基本成熟以來,世界各國一直在積極發展更高參數、更大容量火力發電技術。

  歐洲於1998年啟動「AD700」先進超超臨界發電計劃,其目標是建立35兆帕、700攝氏度或35兆帕、720攝氏度等級的示範機組,使機組效率達到50%以上。歐洲項目研究的核心材料為「Alloy617」,屬於固溶強化鎳基合金。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歐洲基於「Alloy617」等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700攝氏度電站高溫鎳基合金製造技術體系,完成了700攝氏度機組的可行性研究、風險和經濟性評估等。但遺憾的是,在進行長周期實爐掛片試驗時,試驗集箱、噴水減溫器等管道的焊接接口處發現裂紋。這導致歐洲建設700攝氏度示範機組的計劃被迫整體向後推遲3年。迄今為止,沒有公開文獻或信息表明上述問題已經完全得到解決。目前,由於缺乏經費支持,歐洲已經取消了後續掛片試驗平臺的建設計劃,700攝氏度研製計劃暫時擱置。

  美國先進的超超臨界壓力發電項目(A—USC)的目標是將主蒸汽參數提高到35兆帕、760攝氏度。該項目計劃5年內建設一套規模較大的高溫材料掛片試驗平臺,7年內完成實爐掛片試件。項目選擇「Inconel740H」為核心材料,「Haynes282」等為輔助驗證材料。這兩種材料都屬於時效強化鎳基合金,迄今尚未進行過任何實爐試驗。考慮到美國迄今沒有600攝氏度及以上等級超超臨界機組投運,加之面臨著研製經費削減、預算不足的問題,其能否如期推動相關研究計劃受到質疑。

  日本於2008年8月正式啟動 「先進的超超臨界壓力發電」項目的研究,目標是最終使蒸汽溫度達到700攝氏度以上,淨熱效率達到46%~48%。按計劃,日本將於2015年開始部件的實爐掛片試驗。整個項目預計於2016年底完成。此外,印度在2013年也提出了700攝氏度技術發展   規劃,目前項目尚未實質開展。

  我國研發700攝氏度發電技術與國外同步

  基於能源結構及電源結構的特點,我國燃煤發電必須堅持走高效低碳之路。因此,700攝氏度發電技術必然是我國火力發電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2008年,華能集團公司所屬的西安熱工研究院對700攝氏度機組關鍵材料進行了預研。2010年,國家能源局組織成立了「國家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並依據《「十二五」國家能源發展規劃》和《「十二五」能源科技發展規劃》設立了國家能源領域重點項目《國家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及應用示範》。該項目於2011年7月正式啟動。參與單位幾乎囊括了我國發電行業、動力裝備製造行業、材料行業以及研究院所等多個相關基礎行業的重點單位。作為國家能源煤炭清潔低碳發電技術研發(實驗)中心的依託單位,華能集團公司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能院)受國家能源局委託成為項目組織單位,同時承擔了我國首個關鍵部件實爐掛片試驗平臺的建設及運行工作。

  2011年,國家科技部發布《能源技術領域項目徵集指南》。其中,潔淨煤技術部分專項設立了 《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發電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該項目由華能集團公司及上海電氣集團承擔,華能集團公司為項目牽頭組織單位。

  目前,國內700攝氏度技術的研發正按照計劃穩步推進,部分領域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掛片試驗平臺建設方面,相關研究工作由清能院牽頭進行,參與單位主要包括華能國際電力股份公司、寶鋼、上鍋、東鍋、哈鍋、西安熱工院、中南電力設計院、中科院瀋陽金屬所、太鋼等。該試驗平臺依託華能南京電廠建設,驗證部件包括水冷壁、過熱器、集箱、高溫管道及附件等不同單元,平臺最高蒸汽溫度達到700攝氏度,流量大於10噸/小時。

  正如前面介紹,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700攝氏度高溫鎳基材料主要有兩類,一類   是歐洲選用的固溶強化鎳基合金,如「Alloy617」;另一類是美國選用的時效強化鎳基合金,如「Inconel740H」等。綜合考慮兩類材料的研究狀況、技術基礎、發展前景及應用風險,項目組採用了以時效強化合金為主、固溶強化合金為輔的材料選擇方案。前者用於製作集箱管道、小管及部分閥門,後者主要用於製作小管。試驗材料分別從國內、國外採購,以國產材料為主。

  到目前為止,項目組已經完成了試驗平臺的詳細設計及施工設計,正在進行材料及閥門等高溫部件的生產、製造及採購工作。按計劃,試驗平臺將於2014年下半年進行安裝,2015年6月前完成運行調試並開始進行材料及部件的長周期實爐掛片試驗。

  在主機方案研究方面,清能院提出了「M」型及倒置型700攝氏度鍋爐布置方案,相較傳統布置方案,該方案可大大縮短700攝氏度機組主蒸汽管道長度,從而大幅降低電站建設成本,具有顯著的創新性和經濟性。該方案已經獲得國家專利,正在申請國際專利。在此基礎上,清能院聯合東鍋及西北電力設計院,完成了我國第一個700攝氏度緊湊型超超臨界煤粉鍋爐的初步設計。同時,清能院通過計算對700攝氏度電站熱力系統進行了優化分析,分別為700攝氏度溼冷機組和空冷機組制定了一套合理的關鍵參數,並給出了影響規律和取值依據,得到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有價值的結論。

  綜上所述,與發展600攝氏度技術不同,我國700攝氏度技術的發展與國外幾乎是同步的,沒有明顯差距。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吸收國外先進經驗,不斷創新進取,我國完全有能力在世界上率先掌握700攝氏度發電技術,從而大大推動我國的材料工業、電力工業及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可以說,當前是我國自主研發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的最佳時期,但700攝氏度技術研究內容多、難度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支持,產業協同,產學研用結合。實現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工程示範應用,前途光明,任重道遠。

  (作者系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責任編輯:廖紅興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相關焦點

  • 【技術前沿】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變革時代來臨
    大唐電科院華東所高級工程師蔣尋寒在會上建議:「發展700攝氏度發電技術尚需時日。因此,完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包括改進超超臨界汽輪機及熱力系統的設計和運行,降低機組能耗,是今後的重要課題。」    「現在國家提出的推動能源革命,我覺得這不是革煤的命,不是去煤化。」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毛健雄在會議上強調。
  • 我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自主化進程全面加快
    近年來,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國產化進程加快,600攝氏度超超臨界發電技術不斷深化,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路線圖已經繪就,燃煤發電整體效率不斷提升。  超超臨界成「十二五」燃煤發電發展方向  「我國已經投運的600攝氏度超超臨界機組達100臺,超過8000萬千瓦,數量和總容量居世界第一。」
  • 超超臨界技術發展方向出爐!將成為燃煤機組減排的主要技術路線
    從2006年至今,我國已投運的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已近百臺,我國已成為世界超超臨界煤粉爐機組容量最大和臺數最多的國家。當前,我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已進入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智能優化控制、更加清潔低碳環保的新階段。
  • 中電觀察:超超臨界火電技術研發遇新拐點
    隨著能源清潔化的發展要求日益迫切,日臻成熟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正在全面登場,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進程積極推進,在凸現新拐點情況下攻堅克難。  將材料在更多電廠進行實驗  「國外尤其是歐洲國家針對700攝氏度機組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由於材料問題,示範機組的建設計劃被延後。」
  • 山西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核心耐熱材料研發取得階段性突破
    近日,由太鋼集團承擔的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700℃燃煤鍋爐超超臨界(A-USC)耐熱合金管材製造工藝和技術開發」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進一步提高發電機組的蒸汽溫度和壓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煤耗、減少排放是未來火力發電的重要發展方向,並由超臨界機組、超超臨界(600-620℃)機組向先進超超臨界(700℃以上)機組發展轉變。在更加苛刻條件下,鐵素體、奧氏體耐熱鋼已經無法滿足要求,必須使用新型的鎳基耐熱合金材料。
  • 我國超超臨界火電技術國產化的「最後一公裡」被攻克
    北極星環保網訊:「河北宏潤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宏潤重工)已具備批量生產P92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能力,其產品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在國內大型火電機組中使用,一致同意通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產品技術鑑定。」1月25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在超超臨界機組用P92大口徑無縫鋼管技術鑑定會上宣布。
  • 我國成功掌握先進的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技術
    國內首套國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也是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火電機組,經半年的成功運行,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6月11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華能集團在人民大會堂發布了這一消息。
  • 4家大企聯合投建長城電廠 加速推動火電超超臨界技術發展建設
    跟著期間前進,火電廠超超臨界機組應運而生,我國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開展較晚,但國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技術從項目研發到2006年玉環電廠首臺機組投運,僅用了4年時間。超超臨界機組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具備顯赫的節能和改進情況的結果,超超臨界機組與超臨界機組比擬,熱服從要前進1.2%-4%,一年就可勤儉6000噸優質煤。
  •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時代來臨 重大創新蓄勢待發
    在1月7日由中國動力工程學會主辦、中國電力科技網承辦的「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2014年會」上,中國電力科技網CEO魏毓璞向記者表示。  發展高參數大機組,是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我國已是全球超超臨界機組最多的國家,數量遠超其他國家的總和,建設速度前所未有,且仍將高速發展。  大唐電科院華東所高級工程師蔣尋寒在會上建議:「發展700攝氏度發電技術尚需時日。
  • 中國人發電,不再靠國外!銀河麒麟助力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投運
    在2020年的尾聲,國內首套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自主安全DCS 在華電蕪湖電廠成功投運。這不僅標誌著中國電力技術有了新的突破,更是我國綜合國力提升的具體體現。就在歷史翻開的嶄新一頁上,麒麟軟體效力其中,榮幸在冊。
  • 超超臨界:煤電技術的美麗春天
    位於南京市郊的大唐南京發電廠也是技術升級改造實現節能減排的一個範例。  該電廠已有百年歷史,曾承擔江蘇省1/3的發電任務。2010年,該電廠投產兩臺660MW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機組容量翻了兩番,但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幅度高達80%,每年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2000多噸,每年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700多噸。
  • 要聞丨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進入新階段
    在近日由中國動力工程學會、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中國電力科技網聯合舉辦的第十屆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年會上,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朱月祥表示。2006年11月,華能玉環電廠1號百萬千瓦機組的投運,標誌著我國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工程設計、製造、建設技術的重大突破。十年來,燃煤發電技術不斷創新,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行業觀察丨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進入新階段
    在近日由中國動力工程學會、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中國電力科技網聯合舉辦的第十屆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交流年會上,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朱月祥表示。  2006年11月,華能玉環電廠1號百萬千瓦機組的投運,標誌著我國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工程設計、製造、建設技術的重大突破。十年來,燃煤發電技術不斷創新,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66萬千瓦超超臨界流化床鍋爐通過專家評審
    我國流化床發電技術持續領先  66萬千瓦超超臨界流化床鍋爐通過專家評審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 記者 馮義軍  「當前,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簡稱流化床)發電技術研發正積極推進,二次再熱流化床發電技術也被列入研發計劃,我國流化床發電技術將繼續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 內蒙古長城電廠2×1000MW空冷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隨著時代進步,火電廠超超臨界機組應運而生,我國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發展較晚,但國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技術從項目研發到2006年玉環電廠首臺機組投運,僅用了4年時間。未來火電建設將主要是發展高效率高參數的超臨界(SC)和超超臨界(USC)火電機組,它們在我國已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應用。  在7月18日,由內蒙古能源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能源發電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和山東能源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投資建設的長城電廠2×1000MW空冷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 我國首臺國產6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
    我國首臺國產6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  8月31日,我國首臺國產60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華能營口電廠二期3號機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  營口電廠首臺國產6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是繼華能玉環電廠首臺國產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後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又一個零的突破。  該機組主要特點是:高效、節能、環保。
  • 世界首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項目立項
    近日,國家能源局印發《國家能源局關於同意將陝西彬長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燃用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列為國家電力示範項目的復函》,陝西彬長66萬千瓦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CFB)發電項目正式列為國家電力示範項目。該項目由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 (簡稱「哈電鍋爐」)與國神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三方組成聯合體共同申報,項目著力打造世界首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超低能耗、超低排放「三超」燃用低熱值煤的循環流化床發電示範項目。該示範項目獲批,標誌著哈電鍋爐在CFB鍋爐設計製造領域取得了質的飛躍,佔領了CFB鍋爐科技制高點,對進一步開拓CFB鍋爐市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我國首臺國產60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投產
    新華社瀋陽9月1日電(記者 石慶偉)我國首臺國產60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8月31日在華能營口電廠正式投產。這也是世界上第二臺投產的同類型機組。    華能營口電廠地處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此次投產的機組是該廠二期3號機組,主機設備均由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製造。
  • 中國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誕生記!
    圖 / 玉環半島2002年,華東院接到「十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課題依託工程,華能玉環電廠技術研發和設計任務。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我國首座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電站。
  • 我國首臺百萬千瓦國產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投產
    我國首臺百萬千瓦國產超超臨界燃煤機組華能玉環電廠一號機組投產  11月28日,國內第一個國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電站項目——華能玉環電廠一號機組順利經過土建  位於浙江台州玉環縣的華能玉環電廠工程是國家「十五」863計劃「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課題的依託工程和超超臨界國產化示範項目,規劃裝機容量為4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一期建設二臺100萬千瓦機組,投資約96億元,機組主蒸汽壓力達到26.25兆帕,主蒸汽和再熱蒸汽溫度達到600度,是目前國內單機容量最大、運行參數最高的燃煤發電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