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明治維新成功之後,便衍生出「大和單一民族」的概念。到了二戰之時,大和民族的優越感達到了高潮。直到二戰結束,日本以戰敗者的姿態低下高昂的頭顱時,「大和民族」四個字便逐漸不再被提及。日本的歷史學家曾不止一次說過,所謂大和民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意淫罷了,日本是個多元民族,擁有蒙古血統、通古斯血統、匈人血統等等,單一民族的說法是根本不存在的。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阿伊努族,儘管目前阿伊努族也是日本一員,但在歷史上,大和族一直都不承認阿伊努族是日本人,將其視為蠻族、生番、土人。
阿伊努族普遍皮膚顏色比較深,低額多髯,眼窩深毛髮卷。而大和族則皮膚白皙,臉型瘦長,鼻子窄高,基於明顯的身體特徵不同,早在古代大和族就認為阿伊努族是另外一類人種,跟自己絕非一類。
在日本的上古神話中,創世神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生下日本國土,但不包括北海道的主要部分「大八島」和其他小島,這些島嶼是阿伊努族的領地。日本古典文集《日本書紀》對阿伊努族有了詳細記載:「蝦夷者,男女相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築巢,茹毛飲血,昆弟相疑。亦土地肥沃而廣之,擊可取之。」通過這段文字不難發現,大和族一直以來將阿伊努族視為未開化的野蠻人,並且一直想要佔領阿伊努族的領地。
在歷史上,大和族起源於島根縣出雲一帶,而阿伊努族則世代居住在蝦夷地(北海道)。兩者之間本來相安無事,但隨著大和族不斷向東擴張,在京都、奈良一帶建立了大和朝廷,勢力一直延續到關東地區。而阿伊努族也在這個時期擴展到東北一帶定居。兩族從此成了仇敵,不斷發生戰鬥。阿伊努族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長期沒有經歷過戰爭,雙方產生摩擦後,阿伊努族根本不是大和族的對手,領土不斷被侵佔,人口大量減少。
一直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日本進入幕末時代。1868年,德川幕府最後一代將軍宣布「大政奉還」,其後維新軍隊與幕府武士展開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戊辰戰爭。武士刀和長弓已經成為過去式,洋槍火炮才是王道。維新軍佔領江戶後,幕府海軍總裁夏本武揚率殘部四千餘人乘船駛向蝦夷地,隨即跟當地人發生戰鬥,勝利之後建立了蝦夷國。
維新軍隨即出動從法國購買的鐵甲艦進行北伐,幕府軍以奇襲方式攻擊維新軍,維新軍儘管失敗,但很快反撲,將蝦夷南部一帶全部佔領。1869年,明治政府宣布蝦夷地歸日本國所有,派出前佐賀藩主鍋島直正任開拓使,帶領開拓團開發蝦夷地。自此,蝦夷改名為「北海道」。
不管阿伊努族願不願意,他們被自動授予日本國籍,並不允許使用阿依努語言,要全部改學日語,還將名字全部改為日本名。同時嚴禁任何狩獵、漁業、祭祀等傳統行為。阿伊努族儘管進行了反抗,但隨之遭到報復,最終在大和族的壓迫下不得不屈服。
到了二戰前夕,北海道已經超過了300多萬人口,一半為原住民,一半為開拓本地的日本人,本來的「主人」變成了「客人」,阿伊努族得不到尊重,甚至在最初的時候,連徵兵都沒有責怪,只能發一條木棒擔任警察。一直到了1997年,日本政府才將具有歧視意味的《北海道舊土人保護費》廢除,並喊出「尊重阿依努人」的口號。2008年,日本政府首次承認阿依努人為原住民,重新確認了阿依努人在北海道的地位。
但此時的北海道幾乎完全日化,原本的傳統大部分已經銷毀,阿依努後裔積極找尋傳統文化的影子,希望找回祖先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