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池一般分為鎳電池和鋰電池,其中,鎳電池容量低,有記憶效應,並存在自放電現象,且製造材料還有環境汙染的問題,所以在手機行業沒有延續下來。雖然「鋰電池」的誕生彌補了鎳電池的不足,並且其高能、環保的特性,使它成為時下手機行業唯一的源動力,但人們對手機上「鋰電池」的理解還存在一定誤區,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鋰電池不可充電,既然不可充電,那手機上用的是什麼?或者說是什麼樣的鋰電池?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鋰電池,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鋰電池就是鋰原電池,內含純態的鋰金屬,為一次性使用、不可充電的電池。由於其自身的高技術要求限制,現在只有少數的幾個國家的公司在生產這種鋰金屬電池。
在鋰電池出現之前,原電池可以說是它的鼻祖,那原電池又是如何誕生的呢?這要追溯到18世紀末期,當時義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正在進行著名的青蛙實驗,當用金屬手術刀接觸蛙腿時,發現蛙腿會抽搐,多次實驗後伽伐尼認為這可能是「動物電」。
而伽伐尼的朋友伏打看到這一現象,經過多次實驗,發現只要有兩種不同金屬互相接觸,中間隔以溼的硬紙、皮革或其他海綿狀的東西,不管有沒有蛙腿,都有電流產生,從而否定了「動物電」的觀點。因為伏打認識到蛙腿收縮只是放電過程的一種表現,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才是電流現象的真正原因。於是,伏打列出了鋅-鉛-錫-鐵-銅-銀-金的次序,這就是著名的伏打序列。1800年,伏打據此原理設計出了被稱為伏打電堆的裝置,鋅為負極,銀為正極,用鹽水作電解質溶液。
以上的小故事只是原電池的發明史,之後被人們經常使用的原電池有鋅-錳乾電池、鋅-汞電池、鋅-銀扣式電池及鋰電池等。其中,鋰電池源於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它是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不過,由於鋰金屬的化學特性非常活潑,使得鋰金屬在加工、保存、使用方面,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所以在那個年代鋰電池長期沒有得到應用。時至今日,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鋰電池已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