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熱愛實驗的焦耳與熱功當量

2020-11-24 科學網

 

■扈中平

 

在124年前的今天,1889年10月11日,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逝世。

 

焦耳生於1818年12月24日,是19世紀英國的物理學家。焦耳的父親是釀酒廠的廠主,焦耳5歲時,醫生發現他的脊柱側彎。以後7年,他多次在醫院接受矯正。身體的缺陷使焦耳休學在家,並利用空閒時間自學化學、物理。之後,他有機會結識了當時的化學家道爾頓,於是他就拜道爾頓為師,虛心求教,逐漸走上了科學實驗的路。

 

焦耳後來以實驗精確著名,但初期的實驗並不順利。一次,他研究伏特電池時,曾因為漏電將一匹馬差點電死,也曾將一個釀酒廠的工人電暈。還有一次在研究回聲測距時,被射出的火藥燒光了眉毛。

 

焦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1840年,焦耳多次做過通電導體發熱的實驗。他把通電的電阻絲放入水中,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強度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的關係,這個規律就叫焦耳定律。

 

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焦耳繼續探討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能的數量和轉換的關係。1843年,焦耳宣布:自然界的能是不能毀滅的,哪裡消耗了機械能,總能得到相當的熱,熱只是能的一種形式。這一結論在當時立刻引起轟動。因為它打破了統治多年的所謂熱質說的機械唯物論觀念。

 

1847年,焦耳做了迄今仍被認為是最好的實驗:他在量熱器裡裝了水,中間安上帶有葉片的轉軸,然後讓下降的重物帶動葉片旋轉,由於葉片和水的摩擦,水和量熱器都變熱了。根據重物下落的高度,以及量熱器內水升高的溫度,就可以計算出熱功當量的值來。

 

焦耳還用鯨魚油代替水來做實驗,測得了熱功當量的平均值為428.9千克重米/千卡。接著又用水銀來代替水,不斷改進實驗方法,直到1878年,這時距他開始進行這一工作將近30年,他已前後用各種方法進行了400多次實驗。他在1847年用摩擦使水變熱的方法所得的結果跟1878年的實驗結果是相同的,即為423.9千克重米/千卡。一個重要的物理常數的測定,能保持30年而不作較大的更正,這在物理學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事。這個值當時被大家公認為熱功當量J的值,它比現在的J的公認值:427千克重米/千卡約小0.7%。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做出這樣精確的實驗來,說明焦耳的實驗技能十分高超。

 

1847年,在牛津召開的英國科學協會的會議上,焦耳再次宣傳自己的理論,這位不屈不撓的實驗家,面對懷疑和非難,堅定地聲稱各種形式的能可以定量地相互轉化。1852年,焦耳和開爾文合作,發現了著名的湯姆孫(即開爾文)—焦耳效應。這是一個關於氣體受壓通過窄孔後膨脹降溫的效應,它為近代低溫工程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降溫辦法。

 

直到1850年,來自不同途徑以不同方法獲得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許多科學家都先後宣布了和焦耳相同的結論,焦耳所做的一切才得到了大家的公認。1850年焦耳成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焦耳也最早提出了能源危機的概念。1843年,焦耳以蒸汽發動機為研究對象,他發現當時最佳的「可尼斯蒸汽發動機」所產生的熱量換算成做功的機械能量,竟然是發動機實際做功的十倍。因此,蒸汽發動機90%的做功能量是以熱的形式浪費掉了,最佳發動機的做功功率只有十分之一。這篇研究報告招致工業界長期的攻擊,甚至到1860年仍有人批評,焦耳只會用發動機做實驗,卻無法製造更高效率的發動機。焦耳對這些攻擊都未爭辨,他注意的是人類更長遠的危機——能源枯竭。當時,焦耳就計算出英國的煤儲藏量,推算在1965年,英國就會無煤可用,他建議國家要不斷地尋找取得能源的新方式。

 

焦耳還用熱的角度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他仔細地計算隕石在大氣摩擦中產生的熱,發現地球上空大氣層的厚度,剛好能提供足夠的摩擦阻力,將大部分的隕石化為灰塵,保護地球上的生命。焦耳寫道:「這個大自然,機械、化學與生物能量在時空上不斷地互相影響著,但是宇宙仍然維持著次序,並且清楚、準確的運轉,不管其間有多少能量複雜的變化,宇宙仍是穩定和諧的。」

 

後人為了紀念他,在國際單位制中,把功和能的單位定為「焦耳」。

 

《中國科學報》 (2013-10-11 第11版 真相)

相關焦點

  • 第三次量子革命:信息與能量之間的「熱功信息當量關係」的重要發現
    如果說德國醫生邁爾和英國科學家焦耳對「熱量與功之間的熱功當量關係」作出了劃時代的巨大貢獻,那麼說法國量子物理學家布裡淵和美國IBM電子計算機科學家蘭道爾就對「信息和熱量之間的熱功信息當量關係」就作出了同樣劃時代的巨大貢獻。邁爾、焦耳的「熱功當量關係」導致了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發現,布裡淵、蘭道爾的「熱功信息當量關係」就導致了質能信息量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發現。
  • 他是啤酒廠老闆,更是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焦耳的傳奇一生
    焦耳,英國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1818年12月24日,焦耳生於曼徹斯特附近的索爾福德。父親是個啤酒廠廠主,生活富裕。但焦耳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童年一直沒有沒有正規上學,一直在家跟父親學釀酒,並利用空閒時間自學了化學、物理。
  • 趣談物理學家之焦耳:邊釀酒邊實驗用實力敲開科學院大門的鄉下人
    「電擊實驗」。但失敗並沒有讓焦耳氣餒,他把注意力轉移到電熱轉換方面了,很快他就通過把通電線圈放入裝有水的試管中反覆實驗,找到了電熱轉換的數學關係,總結出了著名的焦耳定律。1840年12月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講了自己有關電熱的論文,但這些傲慢的「學術權威」只是把焦耳當作是鄉下的「業餘愛好者」,所以焦耳的理論並未引起重視。
  • 科學家焦耳
    焦耳的主要貢獻 焦耳的主要貢獻是他研究了熱和機械功之間的當量關係。焦耳最初的研究方向是電磁機,他想將父親的釀酒廠中應用的蒸汽機替換成電磁機以提高工作效率1837年,焦耳製成了用電池驅動的電磁機,但由於支持電磁機工作的電流來自鋅電池,而鋅的價格昂貴,用電磁機反而比用蒸汽機成本高。焦耳雖然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但他從實驗中發現了電流可以做功的現象 1843年,焦耳又設計了一個新實驗想找到這一關係。
  • 為什麼沒有永動機,從焦耳的探索歷程中我們又發現了什麼?
    他很喜歡電學和磁學,對物體實驗特別感興趣,後來成為英國曼徹斯特的一位釀酒師和業餘科學家。焦耳可以說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傑出的科學家。若能講講那些有趣的電學實驗該多好!」焦耳有些不耐煩了。  2.熱功當量的測定焦耳的主要貢獻是他鑽研並測定了熱和機械功之間的當量關係。他精益求精,直到1878年還有測量結果的報告。他近40年的研究工作,為熱能量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換、能量守恆等問題,提供了無可置疑的證據,焦耳因此成為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者之一。
  • 他原本是一名釀酒商,卻釀出焦耳定律,成為了科學家!
    如果是像福爾摩斯般,原本是聰明的化學家,後來成為善於推理和觀察的偵探,這樣的設定當然十分具說服力;不過,假若你原本是釀酒商,後來成為了科學家,要建立名聲和使人信服,這條路便不容易走了,例如像英國物理學家焦耳。
  • 1克TNT當量等於1000卡路裡,TNT當量是怎麼來的?
    我們在描述一顆炸彈的爆炸威力時,常用到TNT當量,1千克TNT當量大約為4.184兆焦,TNT的全稱叫做三硝基甲苯,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炸藥,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撞擊和摩擦也不容易發生爆炸,引爆則需要使用雷管,這使得TNT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
  • 學者稱朝鮮4.9級地震相當於2萬噸核爆當量
    其中一級地震釋放能量為2.0×10^6焦耳,二級地震釋放能量為6.3×10^7焦耳,三級地震釋放能量為2.0×10^9 焦耳,四級地震釋放能量為6.3×10^10焦耳,五級地震釋放能量為2.0×10^12焦耳,六級地震釋放能量為6.3×10^13焦耳,七級地震釋放能量為2×10^15焦耳,八級地震釋放能量6.3×10^16 焦耳。
  • 提高能效的戰略意義與熱功轉換
    因此,不論是電力生產還是交通運輸,熱功轉換都是關鍵的技術問題。因為不論是化石能源還是核能,都要通過熱功轉換將化學能或核能轉換為熱能,再通過各種熱機(包括蒸汽輪機、燃氣輪機和內燃機)的應用來實現熱功轉換。至於我國的情況大體也是如此。全國2007年火力發電在我國電力生產中約佔83%,核電約佔1.9%,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各佔14.4%和0.16%,很顯然,無論是火力發電還是核電也都是以熱功轉換為基礎。
  • 探析有關焦耳定律實驗的五個問題
    焦耳及焦耳定律簡介焦耳簡介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做了大量實驗,於1840年最先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這個規律叫做焦耳定律( Joule law)在物理實驗中,我們不僅要學會操作,而且還要學會實驗前的設計實驗和實驗後的交流評估這兩個環節。下面通過探討實驗中的一些問題,去感悟和領會怎樣去設計實驗和交流評估。一、焦耳定律實驗的探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 探究實驗——焦耳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