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有關焦耳定律實驗的五個問題

2020-12-06 原圓老師講物理

焦耳及焦耳定律簡介

焦耳簡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做了大量實驗,於1840年最先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係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這個規律叫做焦耳定律( Joule law)

在物理實驗中,我們不僅要學會操作,而且還要學會實驗前的設計實驗和實驗後的交流評估這兩個環節。下面通過探討實驗中的一些問題,去感悟和領會怎樣去設計實驗和交流評估。

一、焦耳定律實驗的探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要設計實驗,就要知道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在焦耳定律實驗中用到的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

什麼是控制變量法呢?

物理學中對於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採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餘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後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在焦耳定律實驗中,要探究的是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係。當我們研究熱量與電阻關係的時候,需要控制電流和通電時間是不變的。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改變電阻的大小,觀察、分析熱量是如何變化的,從而找到熱量和電阻的關係。

探究電熱與電阻關係的實驗裝置

如圖所示,兩個透明容器中密封著等量的空氣,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密閉空氣溫度的變化。兩個密閉容器中都有一段電阻絲,右邊容器中的電阻比校大。兩容器中的電阻絲串聯起來接到電源兩端,通過兩段阻絲的電流相同。通電一定時間後,比教兩個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交化。

在如圖所示的裝置中,就是控制了電流和通電時間,只是改變了電阻。從實驗裝置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阻關係的實驗裝置。

考考你,從下面的這個圖中可以看出,它是研究熱量和哪個因素的關係?控制了哪些因素是不變的?

探究電熱與電流關係的實驗裝置

在初中物理實驗的探究中,許多實驗都是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如:探究聲音的音調與頻率的關係;探究聲音的響度與振幅的關係;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實驗。

二、在焦耳定律實驗中,也運用了轉換法

在焦耳定律實驗中,還用到了另外一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轉換法。在設計實驗之前,這些都是應該知道的。

所謂"轉換法",主要是指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不可見、不易見的現象轉換成可見、易見的現象;將陌生、複雜的問題轉換成熟悉、簡單的問題;將難以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轉換為能夠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的方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規律和實驗中多處應用了這種方法。

在焦耳定律實驗中,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也是不便於測量的。那麼如何比較5歐的電阻和10歐的電阻哪個放出的熱量多呢?實驗中電流通過電阻絲放出熱量會使空氣受熱膨脹,放出的熱量越多,空氣膨脹得也越多,使U形玻璃管中的水柱升高的就越多。

在這個實驗中是通過比較U形玻璃管中的水面高低,間接比較哪個電阻絲產生的熱量多。這就是轉換法的應用。

初中物理實驗中,運用轉換法的實驗有,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等等。

三、焦耳定律實驗中,空氣可以用煤油、水和沙子這些材料代替嗎?

在以前的教材中,這個實驗也是用煤油做的。如圖

探究焦耳定律

如果用煤油、水或者沙子代替空氣,那麼實驗現象不明顯,效果不太好。

理由如下,與空氣相比,電阻絲在加熱煤油的過程中,煤油需要吸收較多的熱量,溫度才會上升,做這個實驗需要的時間會變長。

由於水的比熱容比煤油大,相同質量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熱量後,水的溫度升高的少,所以實驗效果還不如煤油。

沙子與煤油和水相比,它的比熱容小,受熱後溫度會升高的快,但是用電阻絲加熱沙子的時候,沙子受熱不均勻,需要不停的攪拌,這樣的操作,在實驗過程中也是很不方便的。

所以空氣是最好的實驗材料。

類似的問題會在課堂的交流評估環節中,學生們常常會問到,也經常這樣分析實驗裝置的合理性,也分析實驗過程中不成功之處,這樣的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的能力和思維能力,杜絕了實驗的生搬硬套。

四、本實驗中,U形玻璃管可以用溫度計代替嗎?

這個問題學生們會常常問到,覺得比較溫度的高低就應該用溫度計。

回答是:不可以代替。

空氣是裝在密閉的容器中,當插入溫度計以後,溫度計的玻璃泡也需要密封在容器中。這樣電阻在加熱的過程中,容器內的空氣受熱膨脹,熱空氣會漲破密閉的容器,導致實驗失敗。

如果插入溫度計,不密封溫度計的玻璃泡,那麼空氣受熱膨脹就會跑到容器的外面,並且帶走了熱量,這樣也不便於比較電阻絲產生熱量的多少。

即使沒有上述的原因,用溫度計代替U形玻璃管也是不可取的。因為電阻絲加熱容器內空氣的過程中,空氣溫度的變化,不足以使溫度計的示數較快的上升,觀察效果不明顯。

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用到溫度計,如圖

實驗用溫度計

五、本實驗中,並聯一個5歐電阻的作用是什麼?

如圖所示,兩個密閉容器中的電阻一樣大,在其中一個容器的外部,將一個電阻和這個容器內的電阻並聯,它的作用是改變通過右面容器中電阻的電流大小。

簡言之,並聯一個5歐電阻的作用就是改變通過右面容器內電阻的電流大小。

改變通過容器內電阻的電流大小,還有其它的辦法嗎?請說一說。

通過以上五個問題點點滴滴的剖析中,我們要知道設計實驗時,首先要知道探究物理問題的方法是什麼,然後從方法入手,設計實驗步驟;實驗後的交流評估也很重要,它是對實驗過程的反思、總結和延伸。主要從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以及實驗數據和現象等方面進行必要的交流和評估。

我認為,對待物理實驗,學生們應該尋找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動手操作。在實驗的過程中盡情地體驗實驗過程。只有盡情地體驗,才能感悟到那些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的東西,那是課本上沒有的,老師也不一定能講到的東西。那些驚奇的發現,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獲得。

玩樂高,不如玩實驗器材,這些東西也是很有趣的。想要做實驗,器材是很容易得到的,不僅僅是只有學校裡才有。如圖

力學實驗器材

關於焦耳定律實驗,大家還有什麼需要交流的問題嗎?請分享。

大家在實驗過程中還有什麼感悟,請交流。

相關焦點

  • 探究實驗——焦耳定律
  • 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1)內容: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以及通電時間成正比。因為這個規律由焦耳從實驗中直接得到的,我們叫做焦耳定律。(2)公式:Q=I²Rt(3)焦耳定律在純電阻電路中的推導:在純電阻電路中(如電阻、白熾燈、電爐、電熱毯等),電流所做的功(電功)全部轉化為焦耳熱Q。由W=Q=UIt,又由U=IR,可得Q=I²Rt。
  • 焦耳定律公式解讀
    1841年,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發現載流導體中產生的熱量Q(稱為焦耳熱)與電流I 的平方、導體的電阻R、通電時間t成正比,這個規律叫焦耳定律。
  • 年輕教師的功課:九年級物理《焦耳定律》的板書設計
    九年級物理第十八章第四節《焦耳定律》的第一個教學內容是電流的熱效應,教材上沒有印成黑體字,部分教師也就此淡化,課堂教學直奔中招考試內容焦耳定律而去,接著就是刷題,然後解決刷題中不斷出現的問題……上述現象一旦蔓延開來,其後果難以想像。
  • 中考物理知識點:焦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
    中考物理知識點:焦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   一:實驗:   ①實驗一: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⑴實驗條件:I1=I2 R1<R2   ⑵現象:液柱上升的高度△h1<△h2。
  • 話說焦耳定律的適用範圍
    關於焦耳定律的適用範圍,我們通常告訴學生:是普遍使用的,其變形公式僅適用於純電阻電路。作為結論記憶,本身沒有問題。但是純粹的記憶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不利於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還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是純電阻電路,二是為什麼焦耳定律變形公式僅適用於純電阻電路。解決這些問題,要以能量觀念看待問題。一、焦耳定律變形公式UIt什麼時情況下夠計算電熱:我們知道,UIt是電功的計算公式。
  • 物理中考——焦耳定律
    「電爐絲熱得發紅而與電爐絲相連的導線幾乎不發熱」分析:(1)改變內能的方法有兩個:做功和熱傳遞;(2)(3)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大小、電阻大小、通電時間有關,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阻關係時,控制通電時間和電流不變;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流關係時,控制通電時間和電阻不變
  • 電功和焦耳定律
    (3)讀數:①最後一位有紅色標記的數字表示小數點後一位。②電能表前後兩次讀數之差,就是這段時間內用電的度數。 二、焦耳定律1、內容: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 科學網—熱愛實驗的焦耳與熱功當量
    焦耳生於1818年12月24日,是19世紀英國的物理學家。焦耳的父親是釀酒廠的廠主,焦耳5歲時,醫生發現他的脊柱側彎。以後7年,他多次在醫院接受矯正。身體的缺陷使焦耳休學在家,並利用空閒時間自學化學、物理。之後,他有機會結識了當時的化學家道爾頓,於是他就拜道爾頓為師,虛心求教,逐漸走上了科學實驗的路。
  • 電流的熱效應:焦耳-楞次定律講解
    實驗證明當電流過導體時,由於自由電子的碰撞,導體的溫度會升高。這是因為導體吸收的點電能轉換成為熱能的緣故。
  • 焦耳定律及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與什麼因素有關
    一、實驗。1、實驗目的: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關係;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係。2、實驗電路圖:3、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控制其他量一定,只研究一個量),轉換法(將抽象的現象具體化)。
  • 科學家焦耳
    焦耳最初的研究方向是電磁機,他想將父親的釀酒廠中應用的蒸汽機替換成電磁機以提高工作效率1837年,焦耳製成了用電池驅動的電磁機,但由於支持電磁機工作的電流來自鋅電池,而鋅的價格昂貴,用電磁機反而比用蒸汽機成本高。焦耳雖然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但他從實驗中發現了電流可以做功的現象 1843年,焦耳又設計了一個新實驗想找到這一關係。
  • 他原本是一名釀酒商,卻釀出焦耳定律,成為了科學家!
    焦耳其後接掌了家族的釀酒廠,但仍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特別是熱動力學。早在16 世紀,科學家認為熱是一種無色無味無重量的流體,可在物質之間流動,他們稱之為卡路裡。直到美國科學家蘭福勒對「卡路裡」理論提出質疑,他發現磨擦能產生熱力,例如於炮管不停鑽孔能產生熱力,而這種熱則似乎是無窮無盡,因此熱是可以從機械作功而轉換得來,但這種前衛理論在當時卻未受到重視。
  • 神奇的「焦耳小偷」究竟是個啥玩意?
    經常見到電子論壇裡提到"焦耳小偷",這"焦耳小偷"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偷,正確來說應該是一個升壓電路,此電路有個特點:低電壓時也可以正常使用,將本來用不到的能量提取出來,徹底榨乾電源的所有能量,獲取額外能量的電路。
  • 他是啤酒廠老闆,更是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焦耳的傳奇一生
    焦耳,英國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1818年12月24日,焦耳生於曼徹斯特附近的索爾福德。父親是個啤酒廠廠主,生活富裕。但焦耳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童年一直沒有沒有正規上學,一直在家跟父親學釀酒,並利用空閒時間自學了化學、物理。
  • 電工基礎之電流的熱效應:焦耳-楞次定律講解
    實驗證明當電流過導體時,由於自由電子的碰撞,導體的溫度會升高。這是因為導體吸收的點電能轉換成為熱能的緣故。這種現象叫做電流的熱效應。1841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焦耳發現載流導體中產生的熱量Q(稱為焦耳熱)與電流I的平方、導體的電阻R和通電時間t成比例。
  • 趣談物理學家之焦耳:邊釀酒邊實驗用實力敲開科學院大門的鄉下人
    「電擊實驗」。但失敗並沒有讓焦耳氣餒,他把注意力轉移到電熱轉換方面了,很快他就通過把通電線圈放入裝有水的試管中反覆實驗,找到了電熱轉換的數學關係,總結出了著名的焦耳定律。1840年12月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講了自己有關電熱的論文,但這些傲慢的「學術權威」只是把焦耳當作是鄉下的「業餘愛好者」,所以焦耳的理論並未引起重視。
  • 為什麼沒有永動機,從焦耳的探索歷程中我們又發現了什麼?
    「講這些枯燥的數學有什麼用?若能講講那些有趣的電學實驗該多好!」焦耳有些不耐煩了。  道爾頓舉了許多例子開導他,真正的科學實驗是不能只觀察現象的,它必須有精密的測量,並學會用數學知識從測量的數據中總結出規律。  焦耳頓開茅塞,從此,他開始注重理論學習和精密的測量了。經過這樣不懈地努力,他終於成為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
  • 2019初三物理焦耳定律知識點講解
    初三物理焦耳定律知識點講解 (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2)計算公式:Q=I2Rt(適用於所有電路);對於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Q=UIt=U2t/R= W=Pt ①串聯電路中常用公式:Q=I2Rt。
  • |焦耳定律
    同學們,通過上一講焦耳定律的學習,相信你對焦耳定律已經有了清晰的理解,可是表面的理解卻是不夠的,離掌握還有很遠。這就需要你通過不斷的練習,發現錯誤,查漏補缺,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焦耳定律。老師精心整理了一套焦耳定律的同步練習,同學們有時間可以練習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