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山東大學章丘主校區的建設與否的文章引燃了山東各大媒體的關注度,雖說後來文章被下線,但仍有部分好事兒者喜愛談論一二。究其原因,無外乎山東大學其本身的現狀使然,堂堂的一個985、211,一個全國第二公辦大學堂、一個享譽百年的高等學府,竟然落到了全國一流高校的末流,這不得不讓各家嘆然!
山東大學,是一所百年學府,前身是建於1905年的「山東大學堂」,是全國繼「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而後成立的全國第二所官辦大學堂,也是全國首批「985」工程重點高校,是全國首批「211」工程重點高校,曾經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高校排名前10位。就是這樣一所實力雄厚的大學堂,如今卻日漸沒落……
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在這張名單上,山東大學有且只有數學和化學兩個學科入選,傳統優勢學科如文史哲、生物、材料等全面陷落,在某種意義上講,山東大學退經推出了我國高校第一集團的行列。
名單一出,雖譁然一片,但卻一語中的!山東大學呈現目前的現狀與其自身建設有相當大的淵源,另外還有部分輿論則認為,山東大學的衰弱與濟南市的衰微幾乎是同步的,也就是說,山東大學寄托在一個衰微的濟南身上,終究輝煌不再。
某些文章直言,山東大學曾經輝煌在青島,山東大學也時刻想回青島,自從搬遷到濟南後就開始沒落,在濟南存在「行政化」幹擾,無法很好的發揮大學的長處云云。
對此,山東大學畢業的一位不願具姓名的王姓教授則痛批其胡說八道:「真真乃拉不出屎來怨茅坑,北京大學在首都北京,也沒見被什麼行政掣肘。就山東大學在行政化繁雜的地方嗎?山東大學自己不發展與濟南有關係,但絕對不是關鍵所在,只看見行政化的劣勢,為何沒有說行政化的優勢帶來的山大之輝煌?」
某些文章還以加粗的方式特別標明:「山大沒落的原因有很多,但山大的沒落與所在地省會濟南的'弱勢'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大學的命運與一個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不論是從城市經濟實力、產業結構、環境還是思想意識,濟南都不是一個適合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好地方」……
對此,筆者也極原意給與駁斥。寫下這篇文章的自然是故意給濟南抹黑的人士所寫,作為外地人士,對省內競爭了解不多,但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1999年前的青島其GDP總量、增速全面落後於山東平均水平,後來憑藉中國當時加入WTO的東風,以中國當時強力推崇的出口力量,倚靠天然良港所帶來的拉動型效益,以「外企投資+內企兼併」的形式趕超了其省會,後來煙臺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其所謂的「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就是一個偽命題,任何城市的經濟、產業都是可以調整的,尤其是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像讓哪裡發展哪裡就一定會發展起來,山東省的省會摒棄了二十年的發展全力支持了膠東地區的建設,而今卻有文章以所謂的「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和某種意識評價這種總結過去的觀點去評價未來發展,放在哲學上講這叫本末倒置,說的通俗些就是「胡說八道」……
某些人可能會講,山東省的省會確實支撐力不夠。筆者倒也承認,濟南沒有我出生之江蘇省省會南京那麼有歷史,也沒有浙江省省會杭州那麼有地緣優勢,然而你不得不說,山東的省會的最佳選擇只有濟南,在歷史上濟南僅次於青州卻在地緣政治上遠勝青州,在文化上僅次於曲阜卻博採眾長,在軍事上扼北守南山東無一出其右,在地理上為京滬中樞更是絕佳。濟南在山東之地位好比武漢之於湖北、成都之於四川,有且僅有,絕無二法。
至於所謂濟南之經濟不發達而不足以支撐一個強省,這貌似並不能成為一個「因果關係」!可能存在某種潛規則上的省會應當就是全省經濟第一的概念,然福州與廈門、南京與蘇州、瀋陽與大連又當作何解釋?以所謂的經濟不強而造成的大學發展不強更是生拉硬扯的「誹謗」,試問同問985、211的湖南大學衰敗的更快於山大,然而長沙的經濟卻在2018年宣布破「萬」,這又當作何解釋?
回到話題之本身,大學之建設最重要的是學科建設,應當是立足本身、兼及百家、博採眾長等等,反觀山東大學,且不論其搞「房地產」云云,就是其對待學術的態度也讓人心寒。前段時間的陳哲宇教授被山東大學落井下石一事在學術界引發了軒然大波,也是由於此事,眾多專家學者對山東大學由「粉」轉「路」、由「路」轉「黑」,山東大學對待一位神經生物學的著名教授尚且如此,我們這群教授去了要再當山東大學的魚肉去麼?
山大近期存在爭議的最重要的導火索便是「山東大學章丘主校區」的建設和「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投入使用,無疑而言,山東大學章丘主校區在輿論大戰中更勝一籌。究其原因,很多人對山東大學大搞校園建設的初衷感到疑惑,尤其是建設章丘主校區的必要性感到無奈,理由在於:偏、遠、窮、破、髒、亂、差……
山東大學熱衷房地產建設是有目共睹的,最初搞的「山東大學(威海)」即是為發展海洋及日韓語言而來,當初選址青島,後改至威海,開創了大學開分校的先河。同時也是基於此,山大開啟了房地產建校的新模式,賣掉了千佛山校區(原山東工業大學主校區)的地,買了山東大學南新校區(興隆山校區),各項建設均以「第一」、「領先」、「首家」著稱,在中心校區,山大建設了高校第一樓,修繕了校園廣場,配建被戲稱為「剃鬚刀」的體育館,如今綜合使用不到十年,再被坐實3000畝的青島校區、5000畝的章丘主校區……
山東大學,你的錢怎麼這麼多?多到了可以到處買地搞建設?你的學生學習你還管不管了?
當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投入使用之前,時任山東大學校長的徐顯明則以「加州辦學模式」來闡述其治下的山東大學系統。徐顯明被很多山大學生稱之為「顯明大帝」,是對其看問題看得準的尊稱。徐校長治下的山大,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刷新了部分吏治,而青島校區建設也是由於徐校長看到了太多的無奈,寄語青島校區讓山大騰飛……
然而,「加州辦學模式」真的適合山大麼?
眾所周知,加州大學存在眾多分校,且各個「溫文爾雅」、「談吐不凡」,故而,理想中成型的「山東大學加州模式」也應該各個英勇卓群。不過你不要忘了,美國的國情與中國國情的不同,美國大學背後站的是一個個財團財閥,而中國大學多為公立大學,背後站的都是地方政府。美國才多少人口,中國又是多少人口?美國大學入學方式是怎樣,而中國又是怎樣?存在多種利益瓜葛的大學果真能夠施行的起「加州模式」嘛?
我們看到了「加州辦學模式」的優異之處,卻也應考慮其背後的「真實情況」。倘若僅僅就靠「建分校」而不去考慮背後資源的整合與否的話,那麼全國各地的學區房也就不在那麼搶手了。安徽到處複製「毛坦廠中學」、河北各地擴建「衡水二中分校」,那樣中國的教育豈不亂了套?!
大學的投資是一項長而久的複雜工程,但有些收益是顯而易見的。山東大學已經整體遷六個院繫到青島校區,其初衷也是很正確的,就是保證山東大學的教育質量不受傷害。這點筆者比較贊同,然而大學終究是大學,即便有所謂的「中國藍谷」做支撐,但投資回報比如此長的現實情況下,面對空曠的「鰲山衛」,你讓研究成果如何就地轉化?很多人還會說教育先行,但教育終究是接地氣的東西,建設分校區卻是棋高一著,但用日暮西山的山東大學之「加州辦學模式」背後所牽扯到的利益衡量一下,你就會發現沒這麼簡單。所以,筆者大膽的總結一下(可能會傷害到維護「顯明大地」的部分同學),徐校長用一個華麗的包裝美化了其「房地產」建設的真實目的。
山東大學素以「文史哲」見長,後逐漸發展,形成了文史哲、數理化、生物、醫學、材料、工學等多維共長的學科優勢,然而這麼多年文恬武嬉,已經倒退到了「數學」、「化學」還在艱難支撐的地步。目前的山東大學,仍舊按照所謂既定步驟,發展所謂「海洋學科」,在某種程度上不承認其「文史哲、生物、材料、物理」全面衰落的現實,跟隨政績腳步發展自己不擅長的「海洋」而不去補足自己學科已經落後的傳統優勢短板!如此的「邯鄲學步」讓人無奈卻又憤恨!
中國東漢的一個典故,叫做「畫虎不成反類犬」,在這裡用在山大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在學校規劃上沒有認識到自己已經瀕臨淪為二流高校的事實,還「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加州辦學模式」,把原本集中的力量再次稀釋;在學科建設上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時代淘汰的現實可能,勇於突破自己,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大搞「海洋建設」,放棄還能彌補的傳統優勢學科。這些,讓人十分無奈。
然而,山東大學仍舊在這條路上高歌猛進,奮勇向前。筆者可能不具現任山大校長樊麗明的慧眼,看不到某些情況,然而就目前而言,也許只有放下一切,重拾自己的「實力」,攥起拳頭齊心協力的殺將回去,國內一流高校還有一絲可能。在這方面而言,章丘主校區的建設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特約撰稿:臥牛山
原創稿件,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