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是我國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物候學著作。
《夏小正》因為原稿散佚與成形的問題,成稿年代爭論很大。相傳夏禹曾「頒夏時於邦國」,據記載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時代以前已經出現,因為春秋時代的杞國在使用它。夏緯英、範楚玉認為《夏小正》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區沿用夏時的杞人整理記錄而成的,經文成書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際。
在我國古代,農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農業生產與季節、天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知識,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又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夏代的曆法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當時已經依據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
《夏小正》是華夏民族數千年天文學史的初始階段,反映出上古先民對時令氣候的樸素認識,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曆法著作。
《夏小正》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共400多字。內容是按年12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夏小正》文句簡奧不下於甲骨文,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為一個完整句子。《夏小正》曆法很原始,時代很古老。
《夏小正》保留了許多夏代的東西,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很多內容都是首次見於記載,為我們研究中國上古的農業和農業科學技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夏小正》原文收人《大戴禮記》中,在唐宋時期散佚。現存的《夏小正》為宋朝傅嵩卿著《夏小正傳》把當時所藏的兩個版本《夏小正》文稿匯集而成。
我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是誰寫的?
《博物志》共10卷,是我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此書是繼《山海經》後,我國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書中分類記載了山川地理、飛禽走獸、人物傳記、神話古史、神仙方術等,填補了我國博物類書籍的空白。這本著作由西晉的張華編纂而成。
張華(232-300年),字茂先,範陽方城人,西晉文學家、政治家,西漢留侯張良十六世孫。父親張平,曹魏時任漁陽太守。張華幼年喪父,家貧勤學。曹魏末期,作《鷦鷯賦》,通過對鳥禽的褒貶,抒發自己的政治觀點,以表達自己的憤世嫉俗。張華博學多能,號稱「博物洽聞,世無與比」,他是我國最早發現自然現象的人。
張華聲名開始顯著是因為阮籍說他「王佐之才也!」。後來他被推薦任太常博士,又做過佐著作郎、長史兼中書郎等職。西晉時,官職達到司空,被封為壯武那公。在晉惠帝時爆發的八王之亂中,遭趙王司馬倫殺害,夷三族。
《博物志》為我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書中內容包括神話、古史、博物等,記有山川地理、飛禽走獸、人物傳記、奇異的草木蟲魚以及奇特怪誕的神仙故事。所記山川地理深受(山海經>的影響。前三卷所記的內容,性質幾乎相當於《山海經》的縮寫,內容採自古籍,並雜有新的傳聞。其中書中已經記有五嶽,又說「海外各國」,稱五嶽為「華、岱、恆、衡、嵩」
張華知識十分淵博,精通方術,《博物志》除記有神人、神官、神像、不死樹外,還講到了方士的活動,宣揚服食導引之法。這部廣羅各種奇聞怪異的著作足可看出他非凡的才能,晉王嘉《拾遺記》稱張華「好觀秘異圖緯之書,捃採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間裡所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