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到木星軌道之間分布著數以十萬計的小型天體,它們所組成的鬆散環狀結構便是著名的太陽系小行星帶。
關於小行星帶的起源,科學界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結論,有人認為小行星帶原本就存在若干小型天體,也有人認為小行星帶的位置上本來有一顆行星,但一次不明原因的撞擊摧毀了它,今天我們看到的數以十萬計的小行星就是當年那顆行星的殘骸。
針對小行星帶內的「大體積小行星」,天文學家往往會為其命名而不是繼續使用編號,比如耳熟能詳的穀神星,智神星,灶神星,但論「奇葩程度」它們都比不上靈神星。
因為靈神星的30%-60%都由金屬組成,幾乎可以視為一個漂浮在太空中的金屬坨。
在其主要成分包括鐵、鎳、金、銀、鉑等貴金屬的情況下,位於3.7億公裡之外直徑226公裡的靈神星,經濟價值高達10000個千萬億美元,這筆財富相當於2019年全球GDP的7萬倍,從純數學角度來看,如果把它打包賣掉那麼地球上每個人都能分到930億美元。
天文學家把小行星們按照組成成分,分為了s型,c型,m型,其中s型由矽酸鹽礦物和冰組成,c型由碳質化合物和水冰組成,m型則由高純度金屬組成,靈神星便是一顆典型的m型小行星,也是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在小行星帶內發現的最大m型小行星。
今天的科學家已經知道,我們腳下的地球也有一個類似於靈神星的金屬內核,但和靈神星不同的是,地球的金屬內核都被厚厚的巖石外殼包裹著。
那為何靈神星就沒有被巖石外殼包裹,反而直接以「金屬坨」的形式暴露在太空中?
很遺憾,現有的小行星形成理論,並不能解釋靈神星這種「巨型高純度金屬小行星」的形成機制,甚至它究竟是不是小行星?也還得打一個問號。
現在有天文學家認為靈神星並不是一顆小行星或者矮行星,而是「第五大行星的內核」。
這顆行星就是理論上本應處於小行星帶附近,然而卻並未存在的「第五大行星」,在過去的某次宇宙事件中,原本位於小行星帶位置的第五大行星被外部撞擊或者木星引力徹底摧毀,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小行星帶,金屬核心也隨之暴露出來成了今天科學家們看到的靈神星。
早在2017年5月NASA就和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商定,要在2022年發射無人探測器前往靈神星,預計2026年入軌並拿到第一手資料,如果技術條件允許的話,NASA甚至還準備在靈神星上著陸。
如果未來真的確定靈神星就是一顆行星的內核的話,對科學界而言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它意味著人類可以提早了解類地行星的核心結構,畢竟從廣義上來看,靈神星幾乎等同於地球的金屬內核。
雖然靈神星的資源折現後能讓每人分到930億美元,但你我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最直觀的原因就是沒人「買得起」
從近未來的角度看,太空資源尤其是小行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肯定要成為主流的,一來是地球資源日益吃緊,二來是宇航技術也確實要達到「常態化進出地球」的地步了,兩者相互促進的結果便是太空商業化。
從38萬公裡外的月球氦3,到數億公裡外的小行星礦藏,從地球之外近乎無限的太陽能資源,到木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氫氦元素,只要稍微向地球之外瞥一眼就不難發現,「資源困境」就是個偽命題。
雖然根據卡爾達舍夫的文明等級指數,人類目前只是0.7級文明,尚且無法利用地球上的全部能源,但只要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整個宇宙就都是人類的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