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鄭玉屏】德國警方公布的最新消息顯示,9月5日至27日,德國已接納23萬難民。其中,被難民稱為「德國天堂之門」的南部城市慕尼黑接收難民人數最多,每天超過3000人。《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訪這座城市,感受到這裡的變化和不安。
剛到慕尼黑火車站,記者就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一邊是穿緊身連衣裙、皮短褲的遊客,他們為全球著名的慕尼黑啤酒節而來,說說笑笑,十分開心;一邊是身著長袍,經歷長途跋涉,既興奮又迷茫的難民。在火車站,志願者和警察忙著接待不斷到來的難民。難民援助組織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慕尼黑有5000名幫助難民的志願者,但人手遠遠不夠,根本忙不過來,很多志願者每天的工作量甚至超過本職工作。」
3周前,慕尼黑市民伸出雙手歡迎難民,有的送巧克力,有的送毛絨玩具,有的送啤酒,還有人送衣服……氣氛幾乎可以用「狂歡」形容。如今,《環球時報》記者沒有在火車站看到一個迎接難民的市民。一名計程車司機說:「誰能從開始就預測到未來?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這讓人不太高興,難民太多,他們的文化、宗教和我們不同,將來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機會。」
計程車司機的話能代表相當一部分慕尼黑人的想法。在一家銀行工作的克勞迪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慕尼黑市民起初歡迎難民發揚了人道主義精神,我為這座城市感到驕傲。但是,難民源源不斷,我們也很無奈。」她告訴記者,慕尼黑的公共運輸變得有些不方便,火車會停開,公交車人滿為患,一些物品出現斷貨,孩子們對街上的難民感到不適應,有些市民甚至不敢出門。汽車工程師託斯滕則對記者說,德國在處理難民問題上沒有其他國家的經驗,「幫助難民體現德國人的責任感,但要量力而行。難民已經影響慕尼黑的經濟,比如旅遊業。」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最讓人擔心的是難民引發的安全問題。據了解,慕尼黑的難民居住地已人滿為患,會展中心、學校體育館、廢棄建築等都被臨時用來給難民過夜。一些臨時難民居住地衛生狀況不佳,許多難民無法適應德國的生活。慕尼黑警官克羅斯告訴記者,難民危機給慕尼黑警方帶來巨大的額外負擔。他們要為新來的難民登記、調解收容機構的衝突、保護難民免受極右分子傷害,「我們的承受力已經到了負荷上限,難民收容所每天幾乎都會發生衝突。」此外,慕尼黑警方還要派出500名警力負責啤酒節安保。
慕尼黑警方的擔憂不無道理。27日,德國卡塞爾市郊一處難民居住地發生鬥毆事件。事件起因是兩名難民發生爭執,後來竟然演變成300人群毆70人的暴力事件。
德國極右翼也不忘添亂。右翼反移民運動「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在慕尼黑舉行多次抗議難民遊行。一些極右翼分子甚至伺機攻擊難民。
面對圍繞難民出現的眾多問題,慕尼黑市長不得不發出呼籲,請求其他聯邦州幫自己一起解決這個「全國性問題」。但許多聯邦州和城市難有良策,紛紛抱怨難民越來越多。
德國社會學者馬塞爾·哈森告訴記者,慕尼黑啤酒節10月4日結束後,可能會迎來新的難民潮。難民潮已經改變這個富裕的城市。市民甚至感到不安。德國和歐洲必須拿出統一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