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700噸氰化鈉洩漏的傳聞15日挑動著網上最緊張的情緒。劇毒的氰化鈉到底有多危險?當真是電影裡演的那樣中者立斃嗎?不妨看看它在科學家眼裡的真實面目。
常見的劇毒氰化物有三種:氰化鈉、氰化鉀以及氫氰酸(氰化氫)。它們的致命作用原理是通過接觸皮膚 和腔道黏膜、呼吸吸入、口服、注射等各種途徑進入人體,然後解離出氰基離子。這種離子會導致細 胞內一系列的生化反應不能繼續進行,使細胞不能再利用血液中的氧氣而迅速窒息。同時中樞神經系 統會迅速喪失功能,繼而使人體出現呼吸肌麻痺、心跳停止、多臟器衰竭等症狀而迅速死亡。
那麼氰化物到底有多毒呢?通常來說,它的致死劑量與人的體重、身體強壯程度甚至當時胃裡殘餘的食物的多少都有關係。相關資料顯示 ,從氰化物中毒病人的臨床資料看,每個人耐受力相差很大,小者0.5毫克/公斤體重即可致死,大者達3.5毫克/公斤體重。大體上來說,氰化鈉的平均致死量為150毫克,氰化鉀200毫克、氰化氫100毫克。這與另一種著名毒藥砒霜的致死劑量差不多。
氰化鈉的熔點563.7度,常溫下為固體,但在高溫條件或遇水、酸或硝酸鹽等物質易發生化學反應, 生成相應的氰化物。具體到天津爆炸現場,在火場環境下,如果當真有700噸氰化鈉在爆炸中四處飛 散,相關化學反應必然會大量進行,空氣中應該早就有高濃度氰化氫被監測到。但事實是,直到15日 ,現場周圍各監測點都沒有在空氣中發現氰化氫。其實換個思路想,直到15日中午,仍有倖存者在爆 炸核心區附近被救出,附近人群也沒有出現氰化物中毒的情況,足以說明大規模的氰化鈉包裝破損飛 濺並未出現。
在汙水中發現的氰化鈉成分,證明的確出現了洩漏情況,但從濃度可以粗略估算,可能只有少量氰 化鈉洩漏混入汙水中(詳見此前報導)。有可能出現的一種極端情況是,有大批氰化物包裝破損散落在露天,因為周 圍沒有水,暫時還沒有進入汙水中,也未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的確危險,但也不用特別恐慌,首先是散落的固態氰化鈉只要不直接接觸到人體肌膚,就不會產生中毒,而目前能進入爆炸現場的主要都是全身配備防 護服的專業人員,因此對周圍數公裡外的人群而言暫時並不會造成直接威脅。真正可能引起傷害的主要是受氰化 物汙染的空氣和水,這也的確值得警惕(詳見此前報導)。但目前現場防化部隊對水體和空氣都在嚴 密監視中,並未出現明顯異常。
那麼面對散落的氰化鈉,又該如何處理呢?目前前方採取的方法是噴灑雙氧水。在這個化學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強烈刺激性的氨 氣,因此所謂「撤離現場三公裡」傳聞,其目的很可能是為減少氨氣帶來的影響,也是針對處理過程 中現場混雜的其他危險化學品萬一發生爆炸的預防性舉措。
一旦出現氰化物中毒,在沒有及時搶救的情況下,通常死亡發生在中毒後15分鐘至1小時內,具體的時 間長短與毒藥劑量、中毒途徑都有關係。如果是口服大量氰化物,或通過靜脈注射、吸入高濃度氫氰酸氣體的形式中毒,1-2分鐘後就會出現意識喪失、心跳驟停並導致死亡 。與砒霜長達數小時的發作時間比起來,氰化物明顯更為可怕,搶救條件限制更苛刻。不過現代醫學對此已經有一套規範的搶救方案,如立即吸 入亞硝酸異戊酯氣體(倒在手絹上捂住口鼻吸入),再靜脈注射亞硝酸鈉或亞甲基藍(又稱美藍)、 4-二甲胺基苯酚、羥鈷氨素、硫代硫酸鈉等藥物解毒,並給予吸氧、呼吸機支持、高壓氧治療及利尿 等輔助措施,往往能挽救中毒者的生命,國內外已有多起成功搶救氰化物中毒者的先例。當然最後還得提醒大家,不管怎麼樣,氰化物都很危險,離它遠點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