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所說的俗語、詞彙、諺語等等都是有著它的來源背景的,即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二百五也是有著眾多的文化淵源。今天我們說它是說某個人腦子不靈光,辦事經常出錯,人有些魯莽,就給這些人標籤為二百五。而至於它的來源,雖然在《康熙字典》、《辭海》之類的裡面沒有這個詞的記載,不過關於它的故事卻有很多,我們就來談一下關於「二百五」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還和一個名人有關,他就是蘇秦,他是戰國時期外交家,跟著鬼谷子學習,其後在各國之間遊說,利用縱橫之術來抵抗秦國,也讓他身兼六國六國相印,風頭無雙。也正是如此,讓齊國的大夫們看不過眼,就派刺客將其擊殺。如此人物在自己的國內被殺,齊王大怒,為了抓住兇手,他下令,將蘇秦的腦袋割下來,然後掛在城門之上,更是貼榜公告蘇秦是燕國派來的內奸,企圖破壞齊國,如今身死,是罪有應得,誰殺了他誰就去領賞,獎勵千金。
這個告示一公布,就有四個人前來想要領取賞金,一問他們,都說是自己殺的蘇秦。齊王就問他們,這一千金是給殺死蘇秦的人的,你們有四個人,怎麼分啊?不想四個人高高興興的回答,每個人二百五就好了。齊王聽了勃然大怒,一聲令下,「將這四個二百五拉出去斬首示眾」,於是從此人們就將那些貪戀女色的傻瓜叫二百五。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個關於秀才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秀才,苦讀多年,結果一直沒有考中,最後年紀大了,就放棄了,而是將精力放在了兩個兒子身上,希望他們能金榜題名。他這兩個兒子一個叫成事,一個叫敗事。有一天他有事出差,臨走之前,就告訴成事要描摹三百個字,告訴敗事描摹二百個字。後來等他回家後一檢查,發現兩個兒子都描摹了二百五十個,於是他就無奈的感慨「這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二百五啊」。
此外,還有一個關於錢財方面的說法,就是在明朝時期,一吊錢相當於一千文,就和我們如今的一百塊錢等於一千角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五百文自然也就是半吊錢了,而二百五十文是半吊的半吊,而半吊就是說人做事不成熟穩重,欠考慮的意思,而二百五則是連半吊也不如,和笨蛋差不多。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故事。所以說,我們的文化如果仔細研究起來真的特別有意思,只是這麼一個簡單的詞,就會有這麼多故事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