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每年的秋收季也是中藥材的產新高峰期,今年受疫情及市場供需關係等影響,部分中藥材出現價格上漲。新京報記者從多家涉及中藥種植、中藥飲片及中藥批發、中成藥生產的企業獲悉,今年受疫情、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確實有很多中藥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價,尤其是野生動物類藥材漲幅大,有企業已提前預估漲價品種並做好儲備。
專家分析,監管趨嚴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提升,加之疫情影響了中藥材的種植及進口,推高了部分中藥材的價格,也不排除個別品種有商家囤積居奇。
數十種中藥材價格漲幅較大 部分創歷史最高價
中藥材產業信息門戶網站——中藥材天地網的全國中藥材價格指數(綜合200)顯示,今年1月1日,綜合200指數為2257.21點,自9月2日以來,該指數呈現上漲趨勢,尤其是從10月19日開始,指數同比去年增幅超7%,隨後逐步攀升,截至11月10日綜合200指數為2451.76點,同比去年增長9.34%。
河北安國中藥飲片生產企業聚藥堂藥業董事長馬佔江告訴新京報記者,公司1400多個品種中有213個品種價格上漲,其中漲幅超20%的有97個品種。聚藥堂藥業主營中藥飲片等,據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初,公司1400多個中藥材品種中,有116個品種的收購價漲幅在20%以內,其中最貴的是冬蟲夏草(優),每公斤價格從11萬元漲至11.8萬元,漲幅7%;刺蝟皮(優)從原價245元/公斤漲至300元/公斤,漲幅18%。
「實際上我們公司1400多個品種中,每年都會有一些漲價或降價。」在聚藥堂藥業董事長馬佔江看來,如果收購價的漲幅超過20%,就算比較大的漲價。公司219個漲價品種中,漲幅超過20%的品種達到了97個,尤其是優等的鼠麴草、魚鰾、紅曲、木槿花、芫花、花蕊石、分心木、禹餘糧以及蛤蚧(約13cm)的漲幅均超過了50%,漲價幅度最大的是動物類藥材蛤蚧(約13cm),從每公斤17元上漲至75元,漲幅達77%;魚鰾(優)價格漲幅也有51%。礦物類中藥材禹餘糧、花蕊石的每公斤價格漲幅也分別達到了73%、60%。
數據來源:聚藥堂
因市場上貨源較少,貨源主要靠進口的白豆蔻(統)的市場價格自10月以來不斷刷新歷史高峰,11月10日,亳州藥市每公斤的最高價達到360元,比9月1日的165元上漲195元,而年漲幅更是達到了271.13%。
因為新冠疫情,與疫情相關的20多個中藥材價格也曾出現大幅上漲,如板藍根、金銀花、連翹、黃芩等,有的漲幅能翻一倍甚至兩倍。但新京報記者從聚藥堂藥業統計的漲價清單中看到,除了優等連翹(青翹)的價格仍有12%的漲幅,每公斤從65元上漲至74元之外,上述疫情相關藥材均不在漲價之列。馬佔江表示,隨著新貨入市增加,這些藥材的價格此後逐步回落,已基本回到正常價格範圍內。
「連翹是植物類中藥材中漲價的代表品種,今年受氣候影響,基地的連翹減產約60%,加上連翹又是疫情相關藥材,我們預估其價格會創歷史新高。」振東製藥旗下公司山西振東道地藥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利峰表示,影響植物類中藥材的因素很多,包括大氣候、國家政策導向、疫情等,作為公司主營品種的連翹是野生撫育,公司擁有全國最大的連翹基地,但今年倒春寒導致連翹座果率低,整體減產60%,而實際影響將更大。另外,新版藥典頒布實施,對連翹的要求也大幅提高。為此,胡利峰預估,連翹的價格將會創造歷史最高點。
企業預估:野生動物類中藥材將全面漲價
江西樟樹市三都蟲草燕窩參茸行主營貴細藥材,經理熊福民最大的感受是,今年野生動物類中藥材價格漲幅較大,基本都在30%以上,如金錢白花蛇,由於總體貨量少,從每公斤約50元上漲至約100元。「藥廠感受到的漲價幅度可能更大。」
「我們預估野生動物類中藥材會全面漲價。」胡利峰表示,新冠疫情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野生動物保護性政策,導致一些野生動物類中藥材漲價,特別是一些難以養殖的野生動物品種,比如烏梢蛇,去年養殖和野生貨源各半,今年野生的無法捕捉後,價格飛速上漲。
中藥材天地網的價格顯示,安國藥市10月1日的烏梢蛇每公斤價格為680元,到11月11日已經上漲到950元,今年累計漲幅73.43%。而胡利峰預計,烏梢蛇的價格還會繼續攀升。
「野生動物保護政策頻繁出臺,我們認為,某些品種,如全蟲(即全蠍)的價格目前沒有大幅上漲,與執法機構沒有足夠重視,仍有部分人還在捕捉野生的有關,預計明年隨著執法力度加大,野生減產會更加嚴重,從而推高價格上漲。」胡利峰說。
疫情、氣候、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價格
中藥材價格上漲,對一些企業的經營造成一定壓力。「每年的中藥材價格波動,對公司經營肯定有影響,尤其是漲幅較大的品種。」馬佔江坦言,公司的中藥飲片直接供給醫院,而公立醫院一般一兩年才會調整一次價格,因此有的品種即便收購價水漲船高,但供貨價不變,導致部分品種賠錢。「我們給公立醫院的供貨中,一般有70%的品種能掙錢,15%不掙也不賠;而15%的品種會賠錢,主要就是因為收購價上漲。」馬佔江說。
業內人士指出,秋冬季的中藥材漲價潮中,全產業鏈布局的企業有望受益。對此,胡利峰表示,公司從中藥材種植/養殖到中藥飲片經營再到中藥、中成藥加工等全面布局,所需品種幾乎能自己供應,而且公司會預估漲價品種並進行提前儲備,因此受到的影響較小,有些品種的儲備效應已經顯現。
對於中藥材漲價的原因,馬佔江認為,今年疫情最嚴重之時正值春耕時節,而疫情管控影響了中藥材的田間種植管理;另外,今年多雨水,也導致一些藥材種植減產。行業還有句俗話,「多了是草,少了是藥」,有些品種的價格與供需關係變化有關,種多了價格便宜賣不出去,就成了不值錢的草。農戶減少種植後又變成「物以稀為貴」,價格會再次提升,這是市場規律,因此今年漲幅較大的品種,基本都是近兩年降價比較大的品種。
胡利峰認為,影響中藥材價格的最核心因素是關注度。某個品種預估其價值高的人多,提前儲備,必然會導致其價格水漲船高,其次是供需關係和國家政策導向影響。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藥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鄧勇看來,除了上述企業提及的疫情、氣候對種植的影響以及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等因素外,還有政策、進口中藥材受疫情防控影響難入關等因素推高部分中藥材價格。其中,《國家藥品管理法》的修訂,對中藥材的生產、炮製、儲存的標準要求提高,對假藥、劣藥等違規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大。在法律、政策標準雙雙提升的背景下,企業為了迎合監管要求,必定會提高質量管理,確保藥材達標,無形中增加了成本,推高中藥材漲價。
而疫情影響了一些進口藥材的入關,進口量急劇減少,國內庫存消耗加快,導致供需矛盾加大。同時也因為《動物保護法》的修訂等,政府加強了對動物類中藥材的監管力度,導致了部分品種貨源減少,養殖品種成本提高。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