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田鵬1990年到日本留學,學習生產管理,喜歡參觀工廠,幾年的日本留學生活就是在書齋和企業調查中度過的。現在回到中國,還是看工廠、做研究,但他似乎沒有找到一家能像日本那樣管理得井井有條的企業。「那些口口聲聲說要學習豐田的企業,沒有一個學好的。」田鵬有些感慨地說。
表面上學學沒用田鵬覺得豐田公司十分開放,去那裡參觀只要提前申請一下,工廠就會按時按點地派人出面接待。豐田的人也會很詳細地介紹他們的「看板方式」、「準時生產制度」。日本企業的「強」就強在這裡,隨時可以去看,不怕別人偷學招數。
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企業的猛攻下,美國汽車企業節節敗退,眼看是沒有救了。惟一能做的就是向日本學習。據說當時美國汽車業出資500萬美元,請瓊斯、沃爾克、魯斯三位教授全面考察全球汽車工業,特別是強悍的日本汽車企業,寫出了名著《改變世界的機器》。
美國學日本可謂是學出了成績。三大汽車企業到了上世紀90年代已經紛紛扭虧為盈,他們到中國來傳授「精益生產」模式時,在講述有關豐田管理方面的經驗時連日文詞都不改,搞得中國的英文翻譯還要苦學日文,才能明白那些日文單詞的意思。
後來,美國企業又開始衰退,三大企業竟然沒有一個能賺錢的,但豐田還是那麼謙遜,願意把一切都告訴美國人。但即便如此,當美國汽車企業各個「滿面紅光」、赤字累累時,豐田卻能在一年內賺100億美元的純利潤,2007年,他們的目標是300億美元純利。「表面上學學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豐田公司採用了全體職工參與的生產管理模式,美國、日本的其他企業最終沒有學到豐田這個最基本的精神。」田鵬說。
「豐田方式」是在豐田公司產生和運作的,它有數不清的優點,但美國沒有學會,中國也沒有真正地學習,估計將來,除了豐田的廣州工廠之外,其他企業也還是學不來。
2007年1月,田鵬出版了《解決問題才是硬道理》一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已經沒有什麼學術味了,它是一本可以速讀、可以當教材、可以學一些簡單管理的書。田鵬希望可以用書來影響一些人。
(責任編輯:劉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