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考察豐田所釋放的信息已經開始奏效,而他在豐田時詳細詢問燃料電池車以及未來新技術相關問題的畫面,更讓業界充滿猜測,似乎暗示了新能源汽車的走勢和動向。那麼接下來,豐田會有何動作,能否抓住這次歷史機遇,也就成了產業界關注的話題和議論的焦點。
撰文/顏光明(網通社汽車研究院院長)
李克強總理考察豐田所釋放的信息已經開始奏效,除了整肅新能源汽車亂象之外,政府規範和對標新能源行業的舉措也將陸續出臺。整肅的重點是電動汽車,對違規者和不法者將會採取措施。但人們更關注的則是如何對標。很顯然,李總理考察豐田時詳細詢問燃料電池車以及未來新技術相關問題的畫面,讓業界充滿猜測,似乎暗示了新能源汽車的走勢和動向。那麼,豐田會有何動作,能否抓住這次歷史機遇,也就成了產業界關注的話題和議論的焦點。
歷史的記憶告訴我們,豐田與中國汽車發展的關鍵點屢屢擦肩而過,錯失良機
歷史的記憶告訴我們,豐田是最了解中國,也是中國曾經最看好的合作夥伴之一,但卻與中國汽車發展的關鍵點屢屢擦肩而過,錯失良機。
眾所周知,豐田的技術和創新能力歷來是被低估或不願被正視的遮蔽。為什麼?不言而喻,除了受中日關係影響的偏見之外,還與歐美文化長期浸入有關。不過,對於豐田的管理和服務的認同這是誰也不會輕易否定的事實。最有發言權的是用戶和市場。這一點,就連強悍的競爭對手大眾、通用都把服務對標鎖定了豐田,ABB對標的是雷克薩斯。
從產品、製造、技術三個層面比較,業界對豐田的評價並不低,而疏於文化和理念的導入和傳播,豐田與歐美汽車相比顯得滯後而從未主動過。由此造成了外界對豐田的誤判,不僅是保守的印象,還有守舊的僵化,以至於產生各種猜測或負面的推論等。以新能源汽車為例,豐田堅持混動本土化戰略,按計劃穩步推進,並實行與汽油車零差價的政策,在沒有享受相關補貼的情況下,惠澤用戶,甚至薄利和不掙錢,不但沒有受到輿論廣泛好評和肯定,反而被解讀為行動緩慢,刻板和不靈活等,不予糾正,還羞於傳播。
事實表明,「中國最重要」的意識和戰略對於豐田來說,不像外界所說,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承諾,而是要看實際效果。相比較,豐田在中國的投入和心思並不比大眾、通用少,無論是工廠建設、產品投放,還是新技術引進、管理導入等,都毫不遜色於對手,甚至超前,起到過引領的作用。
問題是,豐田只做不說,或者不願說。比如,廣豐21世紀新工廠建設,完全可以與上汽通用和一汽大眾PK;在產品導入上更是全覆蓋,市場表現優異,部分車型長盛不衰,比如凱美瑞、漢蘭達、卡羅拉等;尤其是引進普銳斯,推出雙擎戰略等,對混動市場起到過先導作用,但沒有持續,虎頭蛇尾;值得一提的是,e-CRB和G-BOOK的導入都具有前瞻性,它既是汽車營銷的革命,也是車聯網的前身,卻走了過場,沒有形成熱點和話題;近期推出的「構造改革」和「TGNA」更是汽車業中最先進的管理和造車理念,卻尚未提升到軟實力的高度引起廣泛的關注。
用內行人的話說,競爭對手的強大是寫在了臉上,而豐田的強大則藏於體內
綜上所述,豐田在中國的體量儘管不如大眾和通用,但從實力和文化的比較上,尤其在產品和技術的輸出,對當地的貢獻度來看,一點都不在通用和大眾之下。用內行人的話說,競爭對手的強大是寫在了臉上,而豐田的強大則藏於體內。這兩種比較是基於企業的性格和文化理念及價值取向使然。其依據就是各自的戰略態度。
早在1999年上海財富論壇上,通用、大眾和豐田就明確表示過他們對華戰略(通用是速度戰略,大眾是質量戰略,豐田是小車戰略),分別有所側重地制定了各自的策略和行動路線(通用加大市場份額不遺餘力;大眾強化製造加快地盤擴張;豐田關注民有穩步多元發展)。
結果是,豐田給外界的印象還是保守,遠沒有釋放出應有的能量,離業界期望甚遠。從市場和公眾角度來看,也沒有達到應有的體量和應有的滿足度。原因很簡單,豐田進入中國時曾經承諾過銷量要達到市場10%的佔有率,17年過去了,不僅5%的市場佔有率都沒達到,還持續被日產和本田超越。在與大眾和通用的銷量相比中反而拉開了更大的差距。
從以往的歷史來看,豐田錯過兩次大的歷史機遇。第一次是上海發展轎車尋找外資合作,最先找的就是豐田,但被婉拒,也就給了大眾在中國的機會。第二次是,2011年,豐田章男上臺時,中國對發展混動很積極,但豐田的合作方式僵硬,再次錯過了歷史機遇。輿論說,第三次歷史機遇來了,電動車和智能汽車成為時代寵兒,產業重塑和新生態孵化的速度加快,在這樣的背景下豐田是否願意放開尺度與中國企業加大合作力度?歷史再次伸出了橄欖枝。
歷史再次伸出了橄欖枝,豐田是否願意放開尺度與中國企業加大合作力度?
外界關注到,與以往的歷史機遇不同,這次是李克強總理在考察豐田時發出了對豐田的邀請。他說,希望包括豐田公司在內的日方企業抓住機遇,進一步深化對華合作,實現從「製造」到「智造」的升級,實現更高層次的互利共贏。同時表示,「我們希望豐田與中國更多大學共同成立研發中心,進一步深化聯合研發與創新合作,打造出適合兩國市場以及第三方市場、有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國政府將會切實保護智慧財產權。」
從披露的信息來看,豐田在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及共享汽車方面亦有不俗的表現,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超前和務實。李總理訪日歸來的一系列針對新勢力造車和電動汽車整肅的動作表明,中國政府對於汽車轉型升級和發展未來汽車的信心和決心力度在加大,方向更加清晰。隨著中日關係的修好,政治、經貿、民間三位一體關係同步升溫,人們普遍預測中日將以去年建交45周年,今年籤署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為契機,迎來在下一輪的重大改善關係的新周期。這也為豐田提供了在華深度發展的重大機遇。
縱觀世界汽車走勢和格局,世界汽車的軸心已移至中國,「不在中國成功就在世界敗北」,「得中國者得天下」,業已成為國際汽車界的共識。作為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日本汽車業,不會不清楚中國市場的地位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而汽車產業正進入了一個深度變革,轉型升級的歷史拐點。如今,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汽車的國家,還是未來電動汽車發展最快,市場最大的國家。再次表明「汽車產業是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支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業界資深人士說,豐田不要再讓人失望,也不要被自己所懊悔,更不能再遲疑和彷徨了。中國不僅是世界的最大市場,也將是世界汽車競爭的制高點,不在中國成功就在世界敗北也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正在進行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