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3政策出臺以來,由於設計者對實際情況估計出現了較大偏差,加上先天存在一定的缺陷,一直在被各界詬病。
首先是賦分制的出現,雖然能夠平衡各科目試卷難度差異帶來的不公平,但由於賦分制本身的特點,會無形中拉大或者縮小考生之間的成績差異。
其次,由於各科目的難度不同,導致選擇物理的人數呈現斷崖式下跌,即使降低了物理考試的難度,也無法改變這個趨勢。
於是,在原來的3+3基礎上打了個補丁,改成了3+1+2。這下總算是挽救了物理,但又把化學推下了懸崖。先天設計上的缺陷暴露無遺。
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新高考3+3改革,本質上是一個不成熟的東西,如果不做適當的調整,用不了多久,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
客觀的說,新高考3+3的整體思路是沒有問題的。對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權,有利於培養學生特長,向素質教育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但如果在新高考3+3中,稍稍變動一下,把英語踢出大三門,列為小三門必選項,很大可能就此會獲得極大成功。
事實上,英語的權重過高,也同樣一直在被詬病。英語很重要,尤其是對於未來的科研人員,英語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這個沒人會否認。
但把英語的權重和語文數學並列,同樣佔150分則顯得有點過於誇張。同樣不能否認的是英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無太大用處。
由於全國各地教育資源相當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在英語教學上被放大到了極致,一些邊遠地區的農村,甚至都沒有專職的英語老師,由其他老師代課。這樣的英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有些偏科的學生,確實缺乏語言才能。雖然在強勢學科上非常有天賦,但被英語拖累,生生地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而把英語從大三門挪到小三門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得到解決。
首先,英語的權重被降低了。更匹配其本身在所有學科中應該佔有的地位。
其次,學生之間英語的差距被拉近了。即使對於那些實在沒有語言天賦的學生,至少也能得到一個保底的分數。不至於過於影響大局。
另外,英語被踢出大三門,對於偏重理科的學生來說,為了拉開和其他學生的差距,必然會在大三門中選擇物理或者化學來增加自己的優勢。
這樣,賦分制下的物理或者化學的尷尬局面自然也迎刃而解,不會再成為選擇的障礙。
而偏重文科的學生同樣能夠選擇歷史或者政治等強勢學科充入大三門,一樣可以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一個小小變動,根本就不需要再打什麼3+1+2的補丁。本質上,3+1+2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其根本思路還是原來的文理分科,甚至還不如過去的文理分科。
總之,如果將英語列入小三門必選項,無論對解決新高考改革的先天缺陷,還是解決長久以來英語權重過高的難題,都有相當的積極意義。
對於這個觀點,各位朋友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