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能量只能靠光合作用?《太平洋的故事》講述來自海底的力量

2020-10-11 小狐女的狐言狐語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他也有幸成為第一個從太空中觀看地球的人。「儘管天空非常暗,但地球是藍色的,而且看起來十分清澈」。這是當時他對於我們所賴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的外觀描述。

地球為什麼看起來會是藍色的?原因就在於這個星球有71%的面積是被海水所覆蓋。海洋廣闊而連續,水體呈藍色,所以在太空中的地球是一個美麗的藍色星體。

稍微懂點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地球是由四大洋七大洲所組成,而在四大洋中又以太平洋為其中之最。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在地球46億的生命歷程中,與海洋有關的故事不勝枚舉。

人類之所以熱衷於探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在蔚藍的海平面之下,有著比喜馬拉雅山的高度更加深不可測的秘密。

近代地球物理學家發現,東太平洋海隆是現代太平洋形成的源頭,在此能夠清楚的看到海底的擴張。1.8億年前,自太平洋板塊首次出現以來,就一直在這裡進行著地質創造。1977年,來自於美國的瑪麗.薩普根據對太平洋的研究考察,繪製出了有史以來第一份海底大洋中脊的全系地圖,自此人們開始正式接受此處有新物質不斷的湧出,因此而形成了地球最偉大的地貌這一現實。

這裡究竟發生過什麼?究竟存在過什麼?

還是在1977年,一艘不起眼的名為「阿爾文」號的小潛艇,在東太平洋海隆東翼的一處海域,做出了震驚世界的發現。研究者通過下潛至8250英尺深海域處所拍攝的照片,居然發現了一些貝類、蛤類生命。這裡沒有陽光、沒有營養,但是卻有生命在這裡長期穩定的存活著,不得不說是一個生命的奇蹟。

接下來的研究證明,這些生命應該是以某種細菌構成的物質為食,而這些細菌很可能起源於類似於這些新發現的太平洋深海熱泉噴口的環境中。

再接下來的發現更是顛覆了以往的科學認知。在此之前科學家們相信,所有的生物都是最終從太陽輻射中獲取到的能量,光合作用是所有生物存在的基礎。但是對太平洋這一系列的研究卻證明,能量可以從地球本身獲取,並不一定非要依賴於太陽。

或許地球上的生命真的是起源於海洋,生命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海洋的歷史,海面上發生的一切都與這個星球上的生命息息相關,人類自然也不例外。

上述科學研究故事出自於英國著名作家、探險家、記者西蒙•溫徹斯特所寫的一部名為《太平洋的故事》的書籍,這是一部有關於太平洋的海洋歷史。

其實說這本書是一部海洋歷史並不確切,因為相比較於其他的歷史類書籍,《太平洋的故事》則更像是一部以海洋為主題的百科全書。

在此書中作者回顧了有關於太平洋的過去、分析了它的現在,以及展望了它所有可能會牽動的未來。其實也是同時在回顧、分析、展望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西蒙•溫徹斯特猶如一位熱情洋溢的導遊,共分七個章節來講述著與太平洋息息相關的各種發現故事。他不僅僅是帶領讀者們在廣闊的太平洋地理區域中觀光旅行,更會穿梭遊弋於歷史時空。所陳述的內容也不單單只是局限於有關於海洋的科普知識,更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風景在等待著讀者去領略。

太平洋的浩瀚孕育著無數的希冀,也充滿了神秘與未知,它的故事令人著迷,也給予人們無限的啟迪。它是地球上人們最晚真正發現的海洋,卻也是關乎於人類未來的海洋。

敬畏海洋,便是敬畏生命,同時也是在敬畏我們人類自己。在它6400萬平方英裡的海面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與我們所有人都息息相關的。

相關焦點

  • 地球誕生的第一個生命,來自恐怖的海底,那裡原本是生命禁區
    我們也許會認為三葉蟲不就是地球第一種生物,生物從單細胞動物進化到多細胞動物,那麼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地球第一個微生物是如何誕生的,地球誕生生命的契機又在哪裡,生命誕生需要很多條件,同時還需要一些運氣成分,而我們知道海洋是孕育生命的基礎,所以遠古地球上的氣候以及海洋環境,對於生命非常重要。生命起源或許來自於恐怖的深海!
  • 第一個生命從何而來?它來自海洋,而且是酷似生命禁區的海底
    基於這一點,在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生命誕生於原始地球的海洋之中,而且是海洋的上層區域,但是一個偶然的機遇,使人們認識到一直以來對於生命起源的想像可能是錯誤的,生命並不一定誕生於海洋的上層,它更有可能出現在海底。
  • 轉 | 神奇的深海熱泉:水深火熱中的海底鬧市
    大部分海雪在降落的過程中會被其他生物搶光,能夠落到海底的少之又少——海底的居民們很久才能吃上一頓,然後在無盡的黑暗中等待下一次天降甘霖。下一頓飯還不知道是幾年後的事呢。但是,海底也不全是沙漠,也有熱鬧的地方,甚至有繁華的「大城市」。那裡雖無燈火通明,卻也煙囪林立,寸土寸金,有生產、有消費、有禮尚往來、有勾心鬥角……在陸地和淺海,絕大部分能量都來自太陽。植物依
  • 太平洋海底神秘建築物浮出水面,疑似史前文明!
    目前人類下潛最深的深度為332米,越往下走需要的含氧量越多,而且壓強極大,人類本身根本承受不住來自深海的壓力。這片海域位於哥斯大黎加可可島西海岸八十公裡處,從他的陰影可以看出來是高於海床的立體結構。而且在麥克麥克佛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還將跑道的寬度測量出來,每條跑道都在八公裡,跨度可以達到150公裡,跟現代機場跑道很相似。在此之前,有人已經發現過海底存在的這種類似結構。
  • 光合作用生命系統裡的量子效應
    我們從中學的課本中就了解到,這是一種植物或其他生物將陽光轉化為化學能量的反應過程。或許你會認為我們應該已經對光合作用了如指掌,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對科學家來說,即使是最為基本的概念,也仍有可能挖掘出新的發現,光合作用也不例外。○ 植物中的光合作用。圖片來源:Wikipedia5月21,《自然-化學》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的研究。
  • 生命科學:探討春光背後的生物學基礎——光合作用
    開花這種生命活動,消耗植物的有機物。而嫩葉含有葉肉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提供給植物用於生長。可以這麼說,太陽是地球上99%生物能量的最終來源,但沒有光合作用,地球上99%的生物都會死。為什麼不是全部都死掉?
  • 量子生命科學–1光合作用
    這些門類裡面都有非常神秘的內容,不過我總覺得意識和量子力學有很大聯繫,所以本篇章重點討論量子力學和生命的關係!神奇的量子計算機–植物量子計算機的概念我就不解釋了,算計能力是現在計算機指數倍的增長!經典計算機要計算幾十萬年的計算它只需幾秒,可以說它可以模擬宇宙起源!但是我們現在很難實現,主要是量子的相干性無法維持–即退相干!但是植物細胞可以輕鬆做到!最著名的就是光合作用!
  • 《太平洋的故事》:每次的科學發現,都可能成為一場災難
    ;第二,在上層巨量海水帶來的高壓之下,即使有生命,也會被壓碎。科學家在太平洋深海某處探測到一次奇怪的升溫。具體來說是在海底山脈上方冰冷的海水中出現了0.2攝氏度的升溫。科學家們大為不解,猜測這個數值意味著有很高溫度的水從下方湧出。在這個溫度「異常」的奇怪區域,探測器拍下了大量照片,這些照片回到海面上被人們衝洗出來後,人們震驚地看著照片中那些出人意料的生物。
  • 《生命的躍升》:生命演化的十個精彩故事—新聞—科學網
    全書分10個章節,每個章節就一個對生命和地球面貌進行革命性改觀的重大演化事件進行解讀,包括生命的起源,遺傳物質DNA的產生,光合作用是如何出現的,複雜的真核細胞的產生過程,為什麼絕大部分生物選擇了有性生殖,運動、視覺、熱血和意識是如何演化出來的,以及個體為什麼無法逃避死亡的命運。
  • 《海底世界》背景故事
    海底故事 在距離我們很近,又很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廣闊的深藍色的海洋世界。在這個世界的海底,生活著無數的小魚和大魚,他們天真爛漫、和平友好,生活的無憂無 慮。 太平洋城的發展也帶動了印度洋、大西洋及北冰洋魚兒們的雄心壯志。整個海底世界在激昂的樂曲聲中建設的越來越好;不過,魚兒們還有一個心願,那就是他們之中一直流傳著的一個故事,一個失落許久的海底秘密,一個只有失蹤的白色老海龜才知道的秘密…… 太平洋城由來 太平洋城的本身就是一個古老的故事。
  • 生命科學教育:探討美麗春光背後的生物學基礎——光合作用
    開花這種生命活動,消耗植物的有機物。而嫩葉含有葉肉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提供給植物用於生長。 可以這麼說,太陽是地球上99%生物能量的最終來源,但沒有光合作用,地球上99%的生物都會死。
  • 為什麼說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要依賴的一些步驟?
    光合作用在師宗研究的所有成就當中最了不起的一個,大概就是弄清了形成綠色植物的一系列複雜步驟。這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要依賴的一些步驟,如果動物只能互相吞噬來取得食物。那麼動物界是不是不能存在下去的,這好比一個村子裡的人功能都指控。
  • 海底微生物重新定義了生命的能量極限,打破了科學家對生命的認知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運轉呢?海底下棲息在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正在展現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這些生物不僅挑戰了科學家們對生命能量需求的認識,而且還為定義生命以及我們可能在哪裡找到生命提供了新的方法。在8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人員展示了海底下神秘的生物圈迄今為止最完整的畫面。
  • 善靠各方力量,講好中國故事——採訪全國人大代表安然手記
    新華社廣州5月11日電 題:善靠各方力量,講好中國故事——採訪全國人大代表安然手記  新華社記者周穎  這個寒假假期,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收到一份特殊的學生作業。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阿克爾克用中文講述了自己在家鄉的假期生活情況及疫情見聞。  她這樣寫道:我身邊有一些人不知道中國實際的情況,相信不可靠的消息,指責中國。我告訴他們,不是這樣的。相反,多虧了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和中國醫生高明的醫術,這才控制住了疫情,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像中國一樣做到這些。我們應該向中國學習。  看著這樣的學生作業,安然感到由衷的欣慰。
  • 深海中的「黃金液體」很有「味道」但是卻是海底的生命之源!
    硫化氫,稀缺的能源深海底沒有光,當然也沒有營光合作用的植物。因此,深海底的動物一般是靠吃從淺海掉落下來的生物殘骸勉強度日的。由於養分奇缺,深海底是生物極其稀少的不毛之地,然而在熱液口的周圍,人們卻無一例外地發現了豐富多彩的生物群落。原來,熱液中的硫化氫,為生物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能源。
  • BBC紀錄片 | BBC紀錄片《生命 Life》(1—2),大自然的故事
    由BBC製作的十集系列紀錄片《生命》,講述了大自然中130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展現自然界繽紛物種的多樣性,和它們為適應環境而進化出的各種神奇生存本領。 前沿攝影技術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驚人美景——求偶的小鳥在水面上跳著讓人眼花繚亂的複雜舞步,表示忠誠;魚使用魚鰭飛翔,擺脫獵食者的追捕……本片用鏡頭去發現地球生命的繽紛多樣和動植物存戰術。
  • 海底小課堂|一鯨落萬物生 關於鯨的故事
    01關於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2020年4月3日報導,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海底小縱隊裡面也有很多關於鯨的篇章,包括藍鯨、虎鯨、弓頭鯨、座頭鯨、獨角鯨等等。
  • 光合作用能量轉化終極「閥門」長這樣
    LPOR-NADPH晶體結構 程奇供圖「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生命所用能量均是通過光合作用直接或間接轉化而來。10月24日,《自然》在線發表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解析論文,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該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程奇課題組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共同完成。
  • 「無光」也能生長 光合作用不止一種
    「這個發現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按照這個思路,人類可在基本沒有可見光的深海海底,或地外行星上,尋找新的生命。」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許曉明告訴記者。      生命與水、光之間的奇妙關係      綠色植物利用太陽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
  • 地球的70% 水深火熱中的海底鬧市——深海熱泉
    1977年,自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在東太平洋附近的加拉帕戈斯裂谷發現第一個海底熱泉以來,海底熱泉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海底熱泉(Hydrothermal vent),往往出現在海底的裂縫處。當海水滲入巖縫,吸收來自於巖石的熱和礦物質,然後經過海底的縫口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