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宇宙的未知物質,冥王星探測器傳回的探測結果震撼世界科學家

2021-01-09 春觀環宇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修正的,世界的面貌也因時代局限而總有不同,在過去,人類面對浩瀚藍天,只覺得天是藍的,只有雲那麼高,後來才知道,對流層,只是大氣層的最下層,而我們的「天」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塵。

如今,人類野心勃勃,科技進步讓我們的腳步邁向太空,對世界的認識比以前大了無數倍,但是,我們永遠不能覺得自己認識到的就是正確的,因為人類科技永遠有進步的空間。就像宇宙,人們長期以來都認為宇宙應該是黑暗的,在恆星的附近才會有些許光亮。

點亮宇宙的未知物質,冥王星探測器傳回來的探測結果震撼世界科學家。在2006年,NASA曾經向太空中發射了一枚探測器,這枚探測器被媒體稱作「新地平線」號,它的使命很獨特,它會一直前往宇宙的邊界,不斷向太陽系之外探測,直到與地球失去聯繫。

人類的視野也隨著探測器的移動而向外擴張了,當時許多媒都報導了這顆探測器,因為它偉大的使命,讚美它這場註定有去無回的旅行。當然,比起故事,新地平線號向地球回傳的信息更值得我們關注。

根據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的觀測結果,宇宙的亮度遠超我們想像,是之前人類建立宇宙模型亮度的兩倍,這大大超出了所有科學家的預期——宇宙不是黑的,它會產生就像極光一樣的漣漪,點亮宇宙。

目前,科學界對這種漣漪的推測是暗物質,暗物質波動放出的能量能夠被觀測,這些釋放出的能量以某種頻率在宇宙間傳播,使得看起來就像地球兩級的極光一樣。如果人類沒放出新地平線號,那麼在我們的認知中,宇宙還是漆黑一片的,現在卻不是這樣了。各位讀者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留言。

相關焦點

  • 地球最快人造探測器飛越冥王星,傳回的照片為何讓科學家不知所措
    儘管科學家對它進行過多次的觀測,但它仍有更多的未知。它的表面看上去會是什麼樣子?它是像木衛二一樣的平坦,還是像土衛二那樣崎嶇?它有哪些獨有的特徵?它是如何與其衛星,例如冥衛一,相互作用的?「新視野」目的就是揭曉這些問題的回答。
  • 地球最快人造探測器飛越冥王星,傳回的照片為何讓科學家不知所措
    我們對冥王星的認識非常有限。冥王星的直徑約為月球的2/3,繞太陽公轉一周需要248年。儘管科學家對它進行過多次的觀測,但它仍有更多的未知。它的表面看上去會是什麼樣子?它是像木衛二一樣的平坦,還是像土衛二那樣崎嶇?
  • 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結果公布:取得超過50G數據
    新視野號探測器項目首席科學家,美國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表示:「這5篇詳細的研究論文徹底革新了我們對於冥王星的認識,它們將一個從前天文學上的『行星』轉變成了一個真實的世界,那裡有多樣而活躍的地質構造,奇異的地表化學成分,複雜的大氣層,與太陽之間令人困惑的相互作用以及一個由諸多小衛星組成的系統。」
  • 新視野號探測器首張冥王星近照立功:證明宇宙只有數千億個星系
    科學家一直在想辦法弄清楚宇宙到底有多少個星系,現在,或將有定論了。據外媒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任為確定宇宙星系的數量帶來了新的證據,星係數量可能比之前認為的2萬億個要少的多。
  • 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14日歷史性地飛掠冰冷、陰暗的冥王星,在比以往更近的距離為人類觀測太陽系最後一個未知世界。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即將傳回的一張冥王星清晰照片上竟有一塊心形的圖案,「新視野」號當時正在最後一次歷史性飛掠冥王星。
  • 新地平線號首次傳回冥王星和冥衛一合影
    同時,科學家表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有望在2015年抵近冥王星系統,並首次為科學家傳回冥王星本身及其衛星的清晰圖像。最新消息顯示,「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已經在本月早些時候首次在遠距離上捕捉到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冥衛一(Charon)的圖像,雖然清晰度不是很高,但是足以讓科學家感到興奮。
  • 旅行者1號飛了42年後,傳回宇宙深處秘密,科學家看後大吃一驚
    旅行者1號飛了42年後,傳回宇宙深處秘密,科學家看後大吃一驚為了更好的對宇宙進行研究,在1977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就向太空發射了旅行者
  • 冥王星探測器傳回資料:冥王星系統複雜度超預測
    來源:參考消息網  (原標題:冥王星探測器傳回資料:冥王星系統複雜度超出預測)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 臺媒稱,科學家花了15個月終於收集完所有來自冥王星的訊號了。個月後,終於接收完最後一筆數據,科學家的任務並沒有就此結束,必須快速根據這些數據這才是正要的開始。
  • 首迎地球來客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新視野號」(New Horizon)傳回一批迄今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不僅發現一個綽號名為「鯨魚」(The Whale)的陰影區,更揭露冥王星表面出現一個心型。    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飛掠冰冷、陰暗的冥王星,在比以往更近的距離為人類觀測太陽系最後一個未知世界。   中新社休斯敦7月14日電 (記者 王歡)耗費9年半光陰,遠航30億英裡,只為和你瞬間的邂逅。
  • 宇宙本身會發光?太空是黑暗的,但科學家發現有一半屬未知光源!
    如果沒有恆星、星系和其他所有已知能發出可見光的天體,宇宙本身會發光嗎?天文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嘗試回答這個難題,然而沒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但現在,科學家終於有了一點眉目,不過也無法解釋到底是什麼。在排除了太陽光、銀河系本身散射的光、探測器本身可能產生的雜散光、以及附近所有星系的光後,結果仍然會有大量無法解釋的光線。新視野號探測器於2006年發射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冥王星和柯伊伯帶。在2015年飛越冥王星後往柯伊伯帶方向前進,目前距離地球大約有64億公裡。
  • 地球之外看宇宙有啥不同?探測器在50億公裡外的冥王星,找到答案
    根據今日宇宙消息,上個月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研究成果,已經進入柯伊伯帶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經過冥王星後,距離地球六十億公裡的位置,發現了更好的觀測位置。2015年7月,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創造了歷史,成為首個近距離飛越冥王星的探測器。隨後首次遇到柯伊伯帶天體——天涯海角。
  • 失聯飛船在65億公裡外,再次連接地球傳回全新的照片
    古代人們只能夠用眼睛來觀望星空,對於宇宙的概念更是非常的模糊,也是充滿無限想像的,從1609年伽利略使用一些簡單的望遠鏡,可以觀測一些距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一直到現在人類已經可以實現載人登月,發射各種各樣的探測器到宇宙當中為我們傳回更多清晰的圖片。
  • 失聯飛船在65億公裡外,再次連接地球傳回全新的照片!
    古代人們只能夠用眼睛來觀望星空,對於宇宙的概念更是非常的模糊,也是充滿無限想像的,從1609年伽利略使用一些簡單的望遠鏡,可以觀測一些距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一直到現在人類已經可以實現載人登月,發射各種各樣的探測器到宇宙當中為我們傳回更多清晰的圖片。
  • 飛越億萬裡追尋 新視野探測器與冥王星擦肩
    經過50億公裡的飛行、9年半的太空穿梭,「新視野」號探測器將於14日掠過冥王星,探測這個迷一般的冰冷星球。  人類直到1930年才發現冥王星的存在,對它的認知還存在諸多誤會。隨著「新視野」的靠近,冥王星將史無前例的向人類實現最清晰的呈現。
  • 冥王星拍到一隻「蝸牛」,引發科學家熱議,外太空真有生命存在?
    「因為你們所做的一切,天堂已經成為人類世界的一部分。」——1969年·尼克森在20世紀末,因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就曾流傳有「美國人移居月球」的流言,但至今,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一顆除地球之外的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 飛越億萬裡與你擦肩:新視野探測器將掠過冥王星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經過48億公裡的飛行、9年半的太空穿梭,「新視野」號探測器將於14日掠過冥王星,探測這個迷一般的冰冷星球。  人類直到1930年才發現冥王星的存在,對它的認知還存在諸多誤會。隨著「新視野」的靠近,冥王星將史無前例的向人類實現最清晰的呈現。
  • 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掠過冥王星 傳回史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
    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經過9年多的漫長飛行,終於在昨天晚上掠過冥王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隨後通過社交網絡發表了迄今為止人類所拍攝到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據悉,他們宣布已經從中發現冥王星的實際尺寸比此前的測算稍大。 美國東部時間14日上午7:49(北京時間19:49),新地平線號(New Horizons)探測號飛掠冥王星,NASA隨後發表了一張冥王星照片。
  • 如何探測宇宙中的暗物質呢?
    暗物質約佔宇宙的27%,而普通物質,比如構成恆星和行星的物質,僅佔宇宙的5%(一種叫做暗能量的神秘存在,佔了剩餘68%)。以這種方式尋找WIMP的研究人員要麼空手而歸,要麼獲得了不確定的結果。這些粒子太輕(理論上其質量介於電子和質子之間),無法通過引力探測到它們。
  • 這艘飛船在48億公裡之外傳回一張照片,為何刷新我們的認知
    在2006年1月,NASA發射了一個冥王星探測器「新視野號」,這個探測器主要任務就是對冥王星以及他的最大衛星卡戎(冥衛一)和位於柯伊柏帶的小行星群進行探測。
  • 距地65億公裡外,探測器傳回一張神秘照片,科學家看後感到絕望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都開始紛紛重振科學技術發展的時候,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迎來了新的突破,伴隨著不斷有新的星球被發現,特別是1995年,人類還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其它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