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粉絲的留言看,筆者知道在江蘇的某些地區,教招試講規定要上第二課時。那麼,字詞教學和整體感知這些屬於第一課時的套路就用不上了。在短暫的時間裡,設計出有新意又完整的教案難度要大很多。
所以,筆者整理了四年級課文《爬山虎的腳》的試講稿,第二課時的試講模式可以參考這個視頻。
教師無生試講四年級課文:《爬山虎的腳》
第二課時試講稿
一、謎語導入,溫故知新
1. 同學們今天坐得真端正,獎勵你們猜個謎語。
是虎不會叫,有腳不會跳。
緊貼牆上走,風吹也不掉。
你說奇妙不奇妙?
(揭示謎底:爬山虎,強調「虎」的寫法,中間七是斜橫而非撇 )
2. 今天我們要繼續來學習葉聖陶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補充板書)
3. 複習:雖然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但是上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爬山虎的生長的地方,是牆和屋頂。(畫圖)還學習了爬山虎的葉子,知道了葉子(顏色的變化、靜態和動態的美)
顏色變化:剛長出來的葉子——不幾天——長大後的葉子。
女生讀:靜態部分 男生讀:動態部分
4. 同學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問題呢?
預設1:為什麼葉子可以鋪得均勻
預設2:為什麼風吹不倒,反而漾起波紋?
二、學第三段,悟讀書法
1.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這個秘密葉聖陶先生也發現了,請同學們馬上讀一讀第3自然段,把跟爬山虎的腳有關的詞句找出來。
2.交流:你很認真,找到了這些句子,在讀的時候,注意讀好這句話。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
(朗讀指導:斷句、指著3個部分讀)
3. 要想寫好爬山虎的腳,這些部分必不可少,因為它能讓我們知道爬山虎的?(位置)這就是葉聖陶先生寫作的特點,用詞非常準確。除了這些詞語,還有一些詞語也很關鍵,誰圈出來了。
4. 枝狀、六七根、蝸牛的觸角,這幾個詞語告訴了我們腳的形狀。瞧,寫得多形象。還有跟新葉子一樣、嫩紅的,這些詞語讓我們知道了腳的顏色。
過渡語:同學們真是越來越會讀書了,現在就請同桌一起合作,用上我們剛才學習第3自然段的辦法,在第4、5自然段先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關鍵詞,再把這些詞語歸歸類,最後概括出像這樣的小標題。
三、遷移運用,讀中生趣
1.交流第4自然段
①預設1:你找到了「觸、巴、拉、貼」這些關鍵詞,這些都是爬山虎的腳爬的動作,從這些動詞它們的力道一樣嗎?哪對同桌來演一演?一個同桌的背可以做牆,另一個同桌的手來當爬山虎的腳。
做牆的感受:緊緊地貼著,力道越來越重
爬山虎腳的感受:越來越用力,因為要牢固些
(朗讀指導:讀出力量力度)
總結:是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還有哪些地方,也讓你感受到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②預設2:小圓片、直的、彎曲、蛟龍的爪子,這些都是爬山虎的腳形狀的變化。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朗讀指導:讀出變化、向上的生命力)
③為什麼葉聖陶先生能發現這麼多秘密?(連續觀察、細緻觀察)
2. 交流第5自然段
過渡語:正是因為葉聖陶先生有連續觀察、細緻觀察的習慣,他還發現觸著牆和沒觸著牆結果是不同的。
評價語:總結到很到位,你找出了很多關鍵詞,概括出來沒觸著牆的最後萎了,而觸著牆的則變得相當牢固。
四、總結課文,鼓勵觀察
小結語:同學們,你們看,這樣找出關鍵詞再概括小標題的辦法真好,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懂文章。其實,回家之後,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我們的觀察日記裡,你可以用關鍵詞把每天觀察到的現象記下來,回來再分分類,最後寫觀察日記的時候,就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寫。相信你們也可以像葉聖陶爺爺一樣把文章寫好。
總結第二課時的試講套路
1.教學環節。建議第一環節還是「複習導入」,一來不至於文本斷層,板書能夠設計完整,二來可以節省時間精心設計品讀段落部分;第二個環節和第三個環節一般是遞進關係,也是亮點的呈現部分,建議「精讀一段」再「遷移運用」,運用的方式很多,比如寫法概括、朗讀技巧、學習思路等等,或者安排一次小練筆;最後還是「總結課文」,言簡意賅即可。
2.重視朗讀。第二課時我們依然要有朗讀指導,尤其是優美的句子、難讀的句子,形式可以有師生合作讀、男女生讀、小組比賽、指名讀、同桌合作讀、自由練讀、做動作讀和齊讀。試講時間再短,應該也要把我們的朗讀展示出來,這樣既可以體現以讀代講的方法,也能緩解緊張程度。
3.自主探究。雖然我們現在課堂上都講究先扶後放,但第二課時的自學的味道更要凸顯出來。答案和板書應是生成的,從學生的交流分享中來。
4.「1+X」拓展學習。因為這篇課文的習作表達指向觀察日記,需要有更多的生活體驗,所以筆者以作業的形式放在小結部分作為拓展內容了。如果要設計課堂上的拓展學習,可以是習作表達、對比閱讀、拓展資料。簡而言之,就是閱讀與寫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試講提高還是要善於練習,包括文本解讀、教案設計還有實戰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