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過線上視頻連線共同組織召開了《武漢市疫後重振規劃》專家諮詢會,學會邀請了十餘位專家,就武漢市疫後重振工作,進行了線上諮詢。
在聽取本次規劃匯報後,專家們對武漢規劃人員勇於擔當、主動作為、超前謀劃的工作作風表示崇高的敬意,並對現階段規劃成果表示認可。專家認為武漢疫後重振規劃是非常及時並具有創新性,也是武漢重新出發的新起點。同時提出要以本次規劃為契機,為中國講好武漢疫後重振故事,為世界提供疫後重振樣本與表率,重振全球復甦信心。
張京祥:講好中國故事、武漢故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城鄉治理與政策研究學委會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本次規劃非常必要和及時,疫後重振規劃不同於純粹的災後重建規劃,建議提高規劃站位和認知高度,利用這次機會講好中國故事、武漢故事;防災設施規劃要講究平戰結合,控制好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的關係;規劃內容需加強對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研究;處理好不同規劃對象和內容層次之間的關係,包括「國際」、「國家」、「市民」三個群體,「重振發展」和「重塑安全」兩個目標;在武漢都市圈層面,規劃應從產業鏈、供應鏈組織的角度考慮區域協作對策。
張勤:通過「強基補短」提高城市韌性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
本次規劃的出臺時機很好,「1+5+X」的規劃框架具有統領性,專項內容完善,具有可操作性。建議調整規劃的分項目標,在健康發展的維度,通過「強基補短」提升城市韌性;加強經濟振興策略與現狀問題的對應關係,針對第三產業的眼前困難提出具體措施;強調城鄉融合、市域一體的規劃理念;強化「完整社區」的經濟、社會屬性,「繁榮」是社區的必要建設要求之一;構建完善的醫療和醫學設施體系,考慮集中式布局,打造國家級醫療中心;強調軟實力的建設,針對社區級醫療設施,重點提升醫護人員的數量和能力。
樊傑:探索常態化規劃和公共應急規劃有機結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本次規劃的重點是賦予城鄉空間新的內涵以及空間之外的概念延展。建議進一步梳理規劃內容,明確常規內容和特色內容;提升規劃定位,將本次規劃作為疫後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試點,適當提高標準,起到創新示範作用;加強公眾參與,將企業、政府和個人的意見作為規劃的重要出發點;深入研究健康城市的基本要求,在經濟、產業規劃方面提高站位,從區域協調角度明確武漢的經濟地位和產業發展方向。
潘安:將社區治理融入規劃編制和管理之中廣州市規劃協會會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本次規劃的總體框架和專項內容都較為完善。建議深入研究社區概念,將社區的特點融入規劃編制和管理中;拓展研究對象範圍,在城鄉發展中不僅要控制人口密度,也要控制其他生物的密度;城市的發展模式和市民的生活方式經過此次疫情後發生了根本變化,建議研究、歸納疫情啟示,引導城市未來發展方向。
葉裕民:構建「安全、宜居、繁榮、美好」的規劃邏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城鄉規劃實施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本次規劃內容的「疫後」特徵突出,提出了一套系統性的答案,建議在此規劃基礎上提鍊形成「安全、宜居、繁榮、美好」的規劃邏輯。增加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研究,回應關於「人和自然關係」的關鍵問題;加強產業規劃研究,明確武漢的產業轉型升級方向,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加強對疫前離漢流動人口的分析,回應流動人口市民化的問題,制定應對措施;加強對城市邊緣區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措施研究。
唐子來:提升武漢凝聚力、吸引力、競爭力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
本次規劃是一個特殊的災後重建規劃。全球城市的前提是健康城市、宜人城市,建議在規劃中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梳理、總結武漢疫情啟示,要將防疫規劃納入防災規劃體系中,注重降低疫情應對成本,做到「以防為主」,同時在疫後重振規劃裡體現韌性,設置應急預案;規劃策略中要強化補短板的內容,增加具體措施,並進一步細化。希望武漢通過提升凝聚力、吸引力、競爭力成為一個全球城市,一個健康的、韌性的大城市。
李楓:完善原有專項規劃,制定分期實施計劃,切實發揮規劃作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總體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副局長
規劃內容較為全面,「重樹、重振、重治」的戰略舉措是亮點。建議明確規劃的定位和作用,研究出哪些內容應納入本次規劃,哪些內容還需要規劃完善,將原有的專項規划進行拾遺補缺;梳理內容、聚焦重點,制訂分期實施計劃,處理好整體和特定、長遠和近期、全局和重點之間的關係;強化成果內容的自洽性,與現狀問題相對應,將5個專項規劃中的空間建設重點和近期建設內容進行充分對接。
呂斌:從管控型規劃轉向治理型規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規劃編製得非常及時,對現狀問題的復盤研究事實求是,對規劃對策的考慮完善細緻,具有較高的探索性、引領性、示範性。建議從管控型規劃轉向治理型規劃,從總體、微觀、設計等層面強化「治理」成分,體現「全民參與」理念;在社區層面加強體制機制研究,本次疫情中的突出問題集中表現在了社區層面,因此要在「社區重治」方面深入社會治理的方法;本次規劃包含行動規劃內容,應以近期三年為重點,制定統一的行動計劃和面對不同層級的實施推進機制;注重常態化防控背景下的重振策略,制定相應的規劃措施。
李曉江:更加關注對疫情當中受災的弱勢群體,關注綠色發展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本次規划具有非凡的意義和價值。建議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加強對於不同階層的影響分析,特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提出應對安全健康的城市空間要求,重點是針對城市的生產和居住場所,在居住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提出具體對策;同時要注重多種視角分析,不僅積極落實國家戰略精神,也要關注不同專業、階層的個人和企業群體的不同需求;進一步強調綠色發展理念,更多地關注「安全、健康、和諧、宜居」的城市發展目標。
石楠:強調現代化治理模式,重視文化競爭力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本次規劃內容全面,現狀評價和分析也合乎經驗。建議深入分析現狀問題,從價值、理念、宜居等角度找出問題癥結,提出具有突破性的規劃思路;要提高定位,從全球化的角度考慮未來發展目標;要強調現代化治理模式,政府的決策更多的在於制度和政策的供給,而不是直接幹預市場或者作為市場主體;同時應增加風險綜合評估內容,考慮災害發生時設施對人類的支撐時間,以及平時戰時的轉換關係;從城市文化的角度尋求新的發展,分析文化競爭力的優劣勢,重視文化驅動力的作用,有效帶動武漢的長期發展。
*按專家發言順序為序,根據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