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著名播音員趙忠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歲月留聲不留人,全中國最有辨識度的聲音從此告別了我們。
趙忠祥的兒子通過其社交媒體帳號發文
據趙方所言,趙忠祥於2019年底感到身體不適,就醫後發現已身患癌症。
在癌症患病率急劇攀升的今天,作為醫生,要如何幫助已存在腫瘤的患者?如何教育健康群眾預防癌症?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為您帶來精彩報告。
腫瘤是什麼?
經過數百年的沉澱,人類對腫瘤的認識已經進入了基因層面,而在靶向治療藥物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醫學界仍面臨巨大挑戰——耐藥。
但同時也有專家認為,腫瘤不是一種局部病變,單單「基因突變」無法完全解釋。
程書鈞表示,腫瘤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命現象,是人衰老過程中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是「人生命過程中,外界有害因素對細胞的損傷逐漸累積,以及神經-內分泌-免疫主導的宿主因素從盛到衰,最終平衡失調」導致的「整體異常疾病」。
腫瘤怎麼治?
程書鈞指出,我們應該轉變思路,從治療患者的腫瘤,轉變為治療帶腫瘤的患者。
誠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帶病生存,腫瘤患者也可以。加強宿主抑制腫瘤的能力,而不是僅僅考慮直接殺滅腫瘤的方法,這或許是腫瘤治療的新戰略。
「為什麼晚期腫瘤患者不能帶病生存?如果腫瘤威脅了生命,應該糾正它;如果並沒有威脅到重要器官,尤其對於轉移腫瘤的患者,我覺得應該將他們歸於慢性病患者,給予帶瘤生存治療」,程書鈞解釋道。
同時指出,心理幹預對提高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率至關重要。處於抑鬱焦慮狀態的腫瘤患者,其死亡率比其他腫瘤患者增加22%。
腫瘤怎麼防?
隨著人體的衰老,腫瘤的發生率逐漸升高。但正如人類無法避免衰老卻可以延緩衰老一樣,我們無法消滅腫瘤,卻可以預防腫瘤。
科學的營養、宜居的生活環境、合理的運動、良好的心態對腫瘤的預防至關重要。程書鈞尤其強調了良好心態對預防腫瘤的重要性,一直保持良好心態確實不易,但記住這四句話,或許對大家有所助益:總結自己,學習人家,耐心調節未來,精神永遠不退休!
組稿/排版/製片:蘭葉
編校:瑞雪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