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院士程書鈞老先生,最新公布癌症就怕一個字

2021-01-13 鮮果健康

程書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副院長,中國抗癌協會名譽副理事長。這位老人說:人老了,就不能過分自信了,最關愛的應該是自己的身體。

2015年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沒分鐘就有6個人被確診為癌症,不僅如此,癌症還是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深深地危害著我們的健康。面對這樣一個嚴重危害我們健康的疾病,醫學家們一直在不斷的投入研發,最終發現,笑,是癌症的最大剋星!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癌症的治療,試圖找到更為先進的技術去攻克癌症,還給患者一個健康的生活,然而卻忽略了我們自身對疾病的管控能力,忽略了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對疾病的防禦與治療能力。

程老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過:我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人體宿主因素的變化不僅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更會對腫瘤患者的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只要我們能夠保持一個好的狀態,癌症就自然好不了了,但是如果我們日日消沉,夜夜不安,那癌症肯定是興奮的向其他組織轉移擴散了。

50歲的年紀,對情緒的管理應當勝過一切養生!

為什麼要在50歲重視疾病預防?

有研究數據表明,癌症的發病率和年齡是有關的,不同年齡階段的發病率並不相同,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累積。40到44歲的人比35到39歲的人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高出將近一倍,50歲以上的人,全部疾病的發病率高達80%,而到了80歲以後,幾乎達到了,發病的巔峰!由此可以看出人到50歲以後,各種疾病的發病率都在直線上升,所以到了50歲,一定要學會對各種疾病的預防。

為什麼50歲的人身體開始急劇下降?

這個年齡階段的人是壓力最大,而快樂最少的階段,他們要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又要擔起撫養子女的擔子,工作也差不多到了瓶頸期,身體也不能再和之前相比,各種壓力和心理上的負擔,使得他們的免疫力和神經分泌功能急劇下降,腫瘤就自然而然的在這個時候興風作浪。

同時腫瘤還是一種慢性疾病,是可以通過時間不斷進行累積的,如果平日裡生活習慣不算太好,從出生累積到50歲,自然就開始壓制,不住要從我們的身體裡爆發出來,也就會被檢查出腫瘤。就和心臟病和糖尿病一樣,都有了一段時間的發展過程,到了50歲就開始算帳了。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到了50歲之後都會被確診為腫瘤,如果能夠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平衡飲食,同時又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使我們身體各種機能都處於平衡狀態下身體當中的有因素就不容易發展起來,自然就能夠擁有更健康的狀態。但是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總是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左右自己的心情,時常動怒或是鬱鬱寡歡、消極淡漠,這樣的負面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就是肉眼可見的了,癌細胞就是在你情緒不好的這些時候發展起來的。多笑一笑,不要給癌細胞機會!

笑,是最好的抗癌神藥、治癌神藥!

人在微笑的時候能夠帶來很多正面的影響,首先,微笑時會促進身體分泌很多快樂的激素,這就是最好的止痛藥,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免疫力到正常甚至更高水平,能夠幫助我們清除肺部的垃圾,能夠幫助我們強化心臟的功能……所以,笑是一劑強有效的養生神藥。

笑一笑十年少,多笑一笑,總不會是壞事。

相關焦點

  • 趙忠祥患癌逝世,程書鈞院士提醒:腫瘤防治記住這四點
    趙忠祥的兒子通過其社交媒體帳號發文據趙方所言,趙忠祥於2019年底感到身體不適,就醫後發現已身患癌症。在癌症患病率急劇攀升的今天,作為醫生,要如何幫助已存在腫瘤的患者?如何教育健康群眾預防癌症?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為您帶來精彩報告。
  • 程書鈞院士:腫瘤防治將面臨新的挑戰
    在「2017國際胸外科學術大會暨第五屆國家癌症中心學術年會」上,中國工程院程書鈞院士在院士論壇上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腫瘤防治的新挑戰。以下為程書鈞院士演講文字實錄:各位專家,早上好!今天利用半個小時的時間跟大家匯報一下有關於腫瘤研究進展的幾個重要問題。
  • 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 多位院士表示:腫瘤防治 國外的月亮沒比國內圓
    「癌症患者選擇出國看病,認為國外的癌症治療水平更高,這是一個誤區。」4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在「2018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期間舉行的腫瘤防控院士高峰論壇上如是表示。近年來,不少癌症患者選擇出國看病。他們認為,在國外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 很多癌症都是自找的!8大名醫給出防癌忠告
    今天小九收集了八位頂級名醫,他們或是知名院士,或是腫瘤專家,看看在這群人眼中,癌症到底該怎麼防。 一、湯釗猷:最好防癌運動就是遊泳 可以針對全身骨骼、關節、肌肉,又不會感覺到汗水黏著衣服難受,這項運動非遊泳莫屬了。
  • 院士發話 實現「長生」將不再只是夢想
    日前,在2017國際胸外科學術大會暨第五屆國家癌症中心學術年會上,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寶峰團隊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團隊的多項創新研究和發現無疑讓人興奮。楊寶峰院士:人類長生似有希望 頭部移植爭議頗多「我們團隊在上世紀90年代初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健康青年大鼠血清抽出來,通過靜脈注射的方法注入老年大鼠體內,結果驚奇地發現,老年大鼠的毛髮和活動反應明顯改善,但原因未知。直到2014年,哈佛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家Amy J.Wagers教授做的『共生'實驗,給了我們團隊很大的啟發。
  • 【致敬】畫漫畫、開慕課、做直播……這位年逾八旬的院士心裡有個...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 臺灣八旬老翁嗜吃淡水魚生 300隻肝吸蟲寄生膽囊
    臺灣八旬老翁嗜吃淡水魚生 300隻肝吸蟲寄生膽囊     中新網10月8日電 臺灣一位82歲老先生,只因嗜吃生魚片,肚內膽囊竟不知不覺被肝吸蟲寄生,數量多達300多隻,因為腹痛劇烈求醫,醫生開刀取出肝吸蟲,才救回了一條老命。
  • 新華網評: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
    回望當年世界各國公布的探月計劃,或失敗、或夭折、或延期,只有中國將一張藍圖繪到了底,如期精準完成了「三步走」中的每一步。 世上從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只有腳踏實地的努力。「嫦娥奔月」夢想成真,正是穩紮穩打、努力認真的結果。 認真在於精心部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癌症就怕轉移,若轉移了,會有什麼前兆?怎樣預防轉移?醫生講講
    所有的大病小情最害怕的地方還不止是在於它能不能治療的問題,最大的一個問題還在於病情的惡化、轉移。就拿癌症來說吧,這是一種人人都忌諱的一種病吧,它的討厭不單單在於可以使人斃命,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還會惡化,轉移。
  • 神刊CA:185個國家36種癌症大數據分析!今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
    其研究結果將幫助各國臨床及基礎研究者對各地區腫瘤有偏向性的研究和觀察,同時敦促各地區決策者進一步做好癌症的預防工作。由於本文數據量巨大,希望了解更加詳細數據信息的小夥伴們可以查閱原文了解。參考文獻:Freddie Bray, BSc, MSc, Jacques Ferlay, ME2; Isabelle Soerjomataram.
  • 中醫是如何防治癌症的?西京醫院專家的大實話轉給所有人
    這些病變,少部分會發展成癌症。對癌前病變,如果專科醫生認為不需手術,處於觀察期,可運用中醫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治法,選用薑黃、莪朮、夏枯草、鱉甲等中藥,可能會阻斷病變發展。這類病人,要定期複查,若有惡變,及時處理。
  • 致力傳播字理識字法 八旬教授夫婦研發「速學漢字牌」
    他們兩人,不但是風華園住戶中的名人,每年多次為社區義務講授傳統文化、捐贈書籍,而且還是徐州語言文字研究界的名人,自上世紀90年代創新了通過漢字造字規律識字的「字理識字法」後,曾7次赴海外講學,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華語爺爺」「華語奶奶」。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江蘇這位院士:堅持攻關世界級難題,85歲獲領域至高榮譽
    ,書櫃中裡三層外三層塞滿了各種資料,從櫃頂上一直堆到天花板,有的用大信封裝著,有的用繩子打著捆……&34;老先生笑眯眯地說。陳清如堅定一個信念:鍥而不捨,金石可鏤。1984年初,他開始著手空氣重介幹法選煤的研究。
  • 尼古丁是癌症剋星?最新研究顯示抽菸能防癌?「釣魚文」鬼話連篇!
    網傳文章截圖眾所周知,吸菸有害健康。這個「抽菸防癌」的最新研究真要刷新我們的世界觀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核實發現,這些都是鬼話連篇的「釣魚文」。所謂「釣魚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字惡作劇,這類文章的作者針對特定的人群,以戲耍為目的,故意說一些奇異的、似是而非的、誤導性的觀點和言論(一般都迎合對方的觀點和立場),讓被「釣」的人先是相信了這些事例或言論是真的,但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就像魚上當咬鉤一樣。
  •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一圈人圍著研究半天,總算明白是什麼字了。(不明白左邊框裡是什麼字的話,請把手機右轉90度。)在研究老家譜(包括老碑刻)時,總能遇到些奇奇怪怪的字與文,而你又不能迴避。為什麼呢?因為繁體字在簡化過程中,變化較大,很多本屬同音異形字的,簡化後合併成了一個字,容易寫錯。網友@雅懷秋水的留言很精彩,放在這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 翔安八旬阿婆澆出愛心藥草園 屋頂種藥草免費贈予他人
    她是一名普通的八旬老人善心 有人討要藥草她開心近日,導報記者來到了老人家的屋頂,看到了向天盞、薄荷等二十盆左右的藥草,品種有近十個,放眼望去這裡儼然成了這一個小藥草園子。「這種向天盞我栽得最多,經過米酒浸泡藥用價值比較多,可以用來治療人被螞蟻、蜈蚣等動物的咬傷,擦傷、痛風也可以治療。」
  • 江蘇這位院士:堅持攻關世界級難題, 85歲獲領域至高榮譽!
    85歲獲得國際選煤界至高榮譽陳清如院士家中有兩個書房,都放著佔滿兩面牆的大書櫃,書櫃中裡三層外三層塞滿了各種資料,從櫃頂上一直堆到天花板,有的用大信封裝著,有的用繩子打著捆……&34;老先生笑眯眯地說。
  • 八旬院士49歲學英語 突擊3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原標題:八旬院士北大憶往昔:49歲學英語,突擊三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踏踏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工作。」「珍惜大好時光,靜心學習研究。」「不負青春,立志成才。」10月9日,三位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回到母校北京大學,用質樸的言語激勵他們的學弟、學妹勇於面對挫折與挑戰,在科研工作中保持韌勁。  這是教育部關工委與中科院聯合舉辦的首場「院士回母校」活動。當日,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宗燁、半導體物理學家夏建白在北大與學子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排名前十癌症 死亡率最高的是這個
    近日,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郝捷發布"我國最新癌症現狀和趨勢",公布目前我國排名前十的癌症,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肺癌皆居於前列,胃癌緊隨其後。好消息是,這些癌症的早期診斷率已經明顯提升。肺癌死亡率排名首位:注意遠離"三霾"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數據,男性肺癌發病率最高,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緊隨其後;女性乳腺癌發病率最高,肺癌、結直腸癌、胃癌、甲狀腺癌等緊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