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隱身技術鼻祖:「透明塑料飛機」也能隱身?

2020-12-01 光明網

  在武器能夠實現「雷達隱身」已經不再是新聞的眼下,各大防務企業已經走上了追求「光學隱身」的道路,即開發一種新的隱身手段,令飛機、戰車和艦船表面能自適應地和周圍環境保持相似的色彩,從而達到最大程度隱藏自身,欺騙敵人的目的。

  從技術複雜程度來看,應用了大量傳感器和先進材料的「自適應表面偽裝」毋庸置疑屬於隱身技術中的前沿,其繁複絲毫不遜傳統的雷達隱身。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雷達隱身的概念出現之前,就曾有一次全新的材料技術革命帶動過「光學隱身」的風潮。

圖為法國NEXT公司的「變色龍」隱身驗證模型。(來源:Vincent Lamigeon)

  臭名昭著的賽璐璐:不成功的首次嘗試

  在一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後,當時的德國不免把目光放到了技術突破的路子上來。在這段時間裡,航空作戰無疑被視作是突破鐵絲網-重炮-機槍戰線系統的關鍵,而如何降低作戰飛機在暴露在地面火力和敵軍戰鬥機兩重威脅時的損傷,就成了一個很關鍵的突破口。

  因此,迷彩很快被視作是一種可靠的偽裝手段,並由此取代了早期飛機誇張的標識和塗裝。不過,在掀起一股迷彩創作熱潮的同時,德國空軍的地勤人員也逐漸發現一個問題:西線一年四季當中,地表顏色始終都在不停變化,一種塗裝能適用的時間實在是非常有限。

  而就在此時,一樣全新的發明進入了德國人的視線:在1914年,美國人埃爾-赫德成功發明了透明賽璐璐片,這對於當時的動畫產業無疑是一項革命,但同樣使得德國人對於飛機隱身產生了全新大膽的想法:

  用賽璐璐片替代傳統的帆布和木製蒙皮表面,將飛機整個「透明化」。

圖為一架用賽璐璐覆蓋後機身框架的福克爾E.III戰鬥機。(來源:vault8)

  由於透明賽璐璐本身的生產瓶頸在1916年時已告攻克,所以用賽璐璐取代蒙皮的簡單嘗試並沒有遇到多少困難。但當改裝賽璐璐的飛機飛上藍天,開始和未進行改裝的同款飛機進行「對比測試」之後,麻煩卻接踵而來:

  首先,在陽光並不充足的雲下,賽璐璐的確表現出了極好的「透明效果」,使飛機變得相對不可見。但很快雲開霧散,強烈陽光下賽璐璐發出的折射作用反而帶來更刺眼的反光。

  其次,並非來自木質纖維素硝化,而是來自冰醋酸和乙酸酐對纖維素作用的「防火透明賽璐璐」雖然並不易燃燒,但更易吸水。而在強烈的日曬之後,賽璐璐會隨即收縮到比安裝時更緊的程度,最終不可避免地徹底損壞。

  這種特性最終使得德國空軍放棄了這一計劃。但遺存下來的記錄和資料依舊有用,並極大地啟發了後來者——新生的蘇聯空軍。

  「隱身玉米」:被遺忘的隱身先驅

  在一戰結束後,德國被禁止擁有空軍和戰鬥機,但技術的交流仍在繼續。而在30年代,德蘇之間的軍事交流終使得「透明塑料飛機」的想法重見天日,並得到了蘇聯空軍高層的賞識,而實驗很快就在著名的波-2雙翼飛機(生產量最大的雙翼機)上展開。

  當然,這一實驗最初的步驟和德國人相同,都是使用全新的透明材料替代原本的機身蒙皮。但和德國使用的「耐火賽璐璐」不同,蘇聯人使用了法國出產的改良型醋酸纖維素產品Rhodoid。這款塑料使得波-2雙翼飛機雖然看起來有些發黃,但極大地降低了強烈光照下反光帶來的影響,也改善了蒙皮吸水後變形爆裂的問題。

  因此,蘇聯人終於能夠大膽地將新材料蒙皮應用到整個機身,甚至是機翼和尾翼上。

圖為對比試驗中的波-2透明飛機(右)。(來源:telenir)

  而測試結果也很令蘇聯人滿意:在秋日的陽光下,在波-2透明飛機側面要接近到700米才能看清它的輪廓,從上方或下方更是只能看到飛機本身鋁原色的骨架和發動機部分,地面機場更是在波-2透明飛機飛行在200米高時就失去了對飛機的視野。

  最終,這一計劃隨著1936年蘇聯航空研究機構的改革變更以及合併而悄然終結,這些飛機並未在隨後的戰場上發揮過任何作用。不過,民用材料科學的進步始終帶動著軍事隱身學說向前走,這一點倒是在隨後的上百年時間裡貫徹始終,無論是雷達隱身還是光學隱身都不能例外。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旋鈕工作室

  監製: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相關焦點

  • 浙大隱身衣引驚嘆 揭秘其隱身原理【組圖】
    浙大隱身衣引驚嘆 揭秘其隱身原理【組圖】 浙大隱身衣引美專家驚嘆揭秘隱身衣的「隱身術」  由中美聯合研製的「隱身衣」並不像皮皮魯與魯西西里面的隱身藥水一樣,喝了就可以讓人便透明。這種隱身衣就如同一條浴巾,由數以千計的類似人造玻璃纖維的「超材料」組成,這些材料可以「抓住」微波並改變其方向。
  • 隱身飛機為什麼能隱身,它是怎麼做到的?
    什麼是隱身飛機?經常聽聞人們討論關於隱身飛機的種種,隱身轟炸機、隱身戰鬥機之類的,那麼究竟什麼是隱身飛機,它是如何做到隱身的?本文就給大家科普一下神秘的隱身飛機。
  • 新一代隱身技術或宣告塗層塗料隱身成為歷史
    據悉,光啟軍用超材料隱身結構產品已在空軍、海軍、火箭軍多個重點型號上研製應用,大幅提升了尖端裝備的隱身性能,並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隱身裝備維護困難的難題,增強了先進武器裝備的對抗能力。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光啟新一代隱身技術堪稱「革命性隱身技術解決方案」,有望結束傳統隱身技術藉助塗層隱身的歷史。
  • 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這一切都依賴於戰鬥機是否具有優良的隱身能力。何為雷達隱身技術?雷達隱身技術是一種通過降低戰鬥機、艦艇、飛彈等武器的反射特性,使雷達對該武器的探測距離大幅度縮短,從而讓雷達探測不到的技術和方法。由於在現代戰爭尤其是超視距空戰中,通過雷達訊號探測是探測戰鬥機的最可靠方法,因此減弱作戰飛機的雷達反射信號強度,是戰鬥機設計中提高隱形能力的最關鍵和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判斷一架戰鬥機的隱身能力強弱?
  • 隱形飛機的隱身技術是什麼原理?雷達真的探測不到嗎
    2021-01-04 01:05:02 來源: 搶鮮看 舉報   隱形飛機的隱身技術是什麼原理
  • 殲20靠啥實現隱身?電科突破RCS技術,隱身性能打破0.001㎡紀錄
    成功解鎖我國隱身機 RCS測量法,後期的調試運用便能使殲20隱身性能再度提升0.5倍達到領域頂峰。讓我們一同來解鎖這一陌生的跨時代概念吧! 首先,大夥可能會問,殲20戰鬥機究竟靠什麼本事,實現了隱身呢?
  • 隱身戰鬥機是如何實現隱身的?詳解隱身技術原理!
    隱形戰機並不是真的看不見或者是物理上的絕對隱身,而是通過運用多種隱形技術,降低了飛行時的信號和可探測性。這樣就不容易被雷達發現、識別和跟蹤,從而達到隱身的效果。那麼它是怎麼做到隱形的呢?隱身技術畢竟咱們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嘛!我從三個方面分別跟大家聊聊啊。第一個是外形設計。
  • 雷達——電子戰中的現代隱身技術
    1、外形隱身技術 外形設計是實現武器裝備隱身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外形隱身技術的實質是將目標的強反射源轉換為弱反射源,即通過改變目標的外形設計,在一定角度內增強目標的反射或折射效應,減小RCS。常見的強反射源有飛機邊緣、尖端,機體上的凸出物、外掛物; 飛彈的頭部、尾部和翼面不連接處; 艦艇的船體和甲板邊緣等。
  • 普通戰機也能隱身?外媒:中國或用它打造龐大隱身機隊
    隱形技術被認為是現代戰鬥機中使用的最先進的技術,比如美國的F-35「閃電」,F-22「猛禽」和中國的殲-20。隱身技術也被稱為低可觀測技術,是軍事戰術的一部分,目的是使戰鬥機、艦船、潛艇、飛彈、衛星、地面車輛甚至是人員在敵方的雷達、紅外、聲納和其他探測手段下無法被發現或難以被發現。
  • 全球最大無人機即將入役,飛行高度兩萬米,專克隱身飛機
    隨著隱身飛機的大量普及,對於傳統的空中作戰體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首先,誰能夠更加有效及時地發現對方隱身飛機的行蹤,就成為了決定戰場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在不遺餘力地發展反隱身技術。
  • 負折射讓隱身不再是科幻 隱身衣可3D列印
    與其合作者一起,辛皓髮現了一種使用金屬、塑料和其他物質3D列印超材料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列印出來的超材料具有奇特的「負折射」的特性,也就是說這種材料可以讓光波倒退。  辛皓表示,這種超材料比較類似於多孔保齡球和微小銅線電路板,當它們以非常精細的幾何結構組裝時,就會出現負折射現象,導致周邊能量波出現非自然彎曲,從宏觀上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隱形、幻覺等。
  • 大自然的隱身者:"渾身透明"、蒙蔽天敵雙眼
    眾所周知,現實中如果要實現隱身,物體本身就要讓光線暢通無阻,或者讓周圍的光線產生彎曲,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但有些動物卻可以。但矛盾的是,浮蠶屬中至少有11種成員也能發出明亮的光。大多數浮蠶屬深海蠕蟲會發出藍色的光,但有一種浮蠶屬深海蠕蟲發出的光是明亮的黃色,其也是地球上少有幾種能夠發出這種光的生物之一。一些浮蠶蠕蟲甚至可以通過丟棄它們身體上稱之為疣足的發光部分來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使得捕食者去追逐發光部位而放棄蠕蟲本身。
  • 未來已來:隱身不再只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
    由於Cystisoma除了一些必要的器官,如眼睛外,幾乎全身都是透明的,它大大減少了散射面,使它能夠避免被大多數捕食者發現。然而,由於某些捕食者眼睛具有特異能力,仍有少數捕食者能夠利用交叉光譜視覺技術探測並成功攻擊這類獵物。如果一個生物能夠有效避開交叉光譜視覺技術,那麼該種生物在海洋中生存的可能性將會更大。受這種生態關係的啟發,一種同時集成長波隱身和短波透明性的跨波長隱身概念應運而生。
  • 為什麼J20等隱身飛機要裝龍勃透鏡?
    隱身飛機掛龍勃透鏡被很多人認為是掩蓋自身真實RCS水平,從而被對方雷達研判出是什麼型號飛機,這個說法並不是說不正確,因為確實有這功能,但是很顯然是把雷達的功能的想的太強大了。何況雷達探測非常受天氣、目標飛行姿態(尾部和前部的RCS就顯然不同),甚至太陽活動等多方面的影響,並不具備成像能力(合成孔徑雷達技術可以成像,但不能對空探測),以J20等隱身飛機來說,側向或者尾部RCS在0.1平米以下,這個RCS目標其實是很多的,比如各種大型點的鳥,比如鷹,大雁,而且飛行高度也能達到好幾千米,這種目標的RCS一出現就被認定為J20,那目標也太多了。
  • 真「技術活」!隱身在未來將不再是一種超能力…
    從秦漢方士的隱身術,到哈利波特的隱身衣,再到軍事上的隱身飛機,哪些是幻像魔術?哪些又是科學前沿?隱身在未來將不再是一種超能力。人類是否能煉成「隱身術」?這種「超能力」又該如何實現呢?上面的例子看上去似乎是完美的,因為各個角度都能隱身。那它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第一是它只能對一個固定波長達到隱身的效果。
  • 「量子隱身衣」面世? 浙大否認研發稱技術上不可行
    多家自媒體微信公號在轉發這一消息時稱,浙江大學研發成功國產「量子隱身衣」,可以類似魔法功能的「隱身」。昨日,記者從浙江大學方面確認,儘管多年前即以啟動對於隱身技術的研究,但網傳這一所謂「研究成果」與浙大無關。隱身技術專家,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馬雲貴表示,隱身技術目前在理論上完全可行,但具體實踐仍困難重重,尤其要實現民用,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 「隱身」材料誕生?科學家:在這些儀器面前可以「隱身」
    想飛行,我們可以乘坐飛行器,想「隱身」,我們可以使用偽裝技術。當然,這些技術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因為,還不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過,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些技術也會越來越成熟,實用性也會越來越高。有研究表明,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材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隱身」的效果。
  • 華裔科學家參與隱身試驗 實現物體可見光下隱身
    後一種技術的軍事應用已漸成氣候,如隱形飛機等;而前一種因其應用前景廣泛加上本身所具的神秘性,近幾年來研究風頭正勁。  此次隱身技術的最新進展,是伊利諾伊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哈雷•詹森及其合作者、華裔科學家肖東(Dong Xiao)的研究成果。
  • 中國量產「超級隱身材料」:全球第一架「全隱身」戰機即將誕生
    事實證明,中國人是世界最優秀的,經幾十年的積累,現如今的中國迎來了技術井噴。最近播出的《大國重器》欄目,就是在細數我國技術井噴時代的幾款代表性作品。其中3月5日,央視播出的第八集《大國重器》,隆重介紹了我國最新掌握的一款超級材料,同時,欄目中還爆料,該材料已經領先世界,首次在中國實現量產。為什麼稱之為超級材料呢?
  • 雷達隱身如此發達,光學隱身技術進展如何?中美差距並不大
    隱身技術在現代戰爭當中是一種重要性極高的先進技術,目前在軍用領域使用的較為廣泛的是雷達隱身技術,即通過改良優化戰機的機體氣動外形來做到儘量減小雷達波反射面積的目的,同時給戰機機體表面塗上雷達吸波材料塗層,來吸收敵方對空搜索雷達發射出的雷達波進而實現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