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鼻青島龍頭飾研究獲進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319日,Historical Biology(《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棘鼻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

  棘鼻青島龍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發現的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骨架,被稱為新中國第一龍,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鴨嘴龍類恐龍之一,正型標本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這一重要恐龍化石於1951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楊鍾健帶領的考察隊,包括劉東生和王存義等在山東萊陽上白堊統王氏群金剛口組的陸相地層中被發現並採集(現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1號地點),是萊陽鴨嘴龍動物群的代表物種。1958年,楊鍾健在《山東萊陽恐龍化石》一書中對棘鼻青島龍進行了詳細描述,因其最重要的特徵為鼻骨呈空心棒狀向前上方伸出,組成棘狀的頭飾,據此將其命名為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並歸入賴氏龍亞科。棘鼻青島龍化石包括兩個不完整的頭骨及多個個體的頭後骨骼,正型標本(IVPP V 725)是一具相對完整的綜合骨架,副型標本(IVPP V 818)是一個更年輕個體,僅保存頭骨的後半部分,同一地點還有一些零散的頭部骨骼和大量頭後骨骼也被歸入這一屬種。

  由於頭飾的不同,鴨嘴龍類被分為賴氏龍亞科和櫛龍亞科兩類,其中賴氏龍亞科的頭飾均由前上頜骨和鼻骨共同圍成中空的鼻腔,並向後上方伸展,形成較大的像頭盔狀或冠狀的頭飾;而櫛龍亞科大部分是平頭的(沒有頭飾),部分具有較小的實心頭飾主要由鼻骨構成,向後上方延伸。楊鍾健最初的研究認為棘鼻青島龍具有中空的呈棒狀且頂端分叉並向前上方伸展的特殊頭飾,這與其他鴨嘴龍科成員的頭飾明顯不同,所以,自棘鼻青島龍被研究報導以來就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其頭飾的有無、形態特徵、是否中空及其屬種的有效性等存在較大爭議。部分學者懷疑其主要以鼻骨形成的頭飾並非空心結構,認為可能屬於櫛龍亞科並質疑其屬種是否有效;還有一部分研究者支持棘鼻青島龍具有空心頭飾,並根據其他一些頭骨及頭後骨骼具備賴氏龍亞科的特徵,將棘鼻青島龍作為一個有效的分類單元歸於這一亞科。

  2013年, Prieto-MárquezWagner對棘鼻青島龍的頭飾進行了重新研究,認為棘鼻青島龍具有賴氏龍亞科典型的由鼻骨和前上頜骨共同構成的向後上方延伸的空心頭飾,但由於鼻骨狹小不適於氣流通過,鼻骨腹側並沒有氣流出口與顱內相通,因此對於這一棒狀鼻骨是否為空心結構仍有疑問。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汪筱林團隊重點首次對棘鼻青島龍向前上方伸展的鼻骨進行了CT掃描和三維重建,在無損狀況下對鼻骨內部結構進行重新觀察和研究。CT掃描的結果顯示,棘鼻青島龍鼻骨內部不是中空的管狀結構,而是實心的類似「三明治」結構,即鼻骨內部由中部條帶狀的高密度部分和兩側的低密度部分構成。從CT掃描的橫截面觀察,在棒狀鼻骨的大部分區域,這一中間高密度部分始終前後貫穿於鼻骨,而兩側低密度部分無法合圍形成空心的管狀。研究者認為中部高密度部分代表內鼻骨關節,而兩側低密度部分代表一對鼻骨壁。中部密度較高部分是由於鼻骨癒合用以加強對頭飾的支撐作用。CT掃描和外部形態觀察均顯示棘鼻青島龍棒狀鼻骨有多處斷裂,尤其是鼻骨棒狀部分根部的斷裂最為嚴重,中間充填石膏修補,如將石膏去除骨骼斷裂面重新拼合復原,則鼻骨更向前傾。同時,棘鼻青島龍與其他賴氏龍亞科基幹成員相似,其下顳孔背緣與眼眶背緣等高,顱頂後部相對水平,研究者支持楊鍾健最初描述的鼻骨向前傾斜,而不是Prieto-MárquezWagner認為的鼻骨後傾。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棘鼻青島龍的頭飾進行了重新復原重建,認為棘鼻青島龍鼻骨內部雖為實心結構,但其與上頜骨共同組成了比目前正型標本所顯示的更大的向前上方伸展的中空頭飾,與典型的賴氏龍亞科向後上方伸展的頭飾不同。

  此次研究還發現了棘鼻青島龍鼻骨的另外一個形態學特徵,在鼻骨根部也分成兩支,有一個窄條狀結構夾於其中,無論外部觀察還是CT掃描均顯示這一結構與周圍的鼻骨和額骨有明顯界限,且密度也有所不同。CT掃描還顯示其矢狀面向腹側變小,近似於半圓形,其尾部與棘鼻青島龍更年輕的副型頭骨的兩個額骨的鼻骨關節面中間的裂隙相似,認為這一結構為一個被沉積物填充的窄溝,是從鴨嘴龍超科基幹類群和一些較原始的賴氏龍亞科成員所具有的額骨鼻骨囟(frontal-nasal fontanelle)演化而來,而並非此前學者認為的額骨前突。

  本文的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汪筱林,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後張嘉良,其他作者還包括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蔣順興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李國彪。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萊陽市政府合作項目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1 棘鼻青島龍頭骨,顯示其特殊的「棘鼻」狀頭飾以及鼻骨根部斷裂處

2 棘鼻青島龍正型和副型頭骨,顯示鼻骨、額骨間的窄溝狀結構

3 棘鼻青島龍鼻骨CT掃描圖,鼻骨內部實心的類似「三明治」結構以黑色虛線標出

4 棘鼻青島龍頭骨復原圖(參考Prieto-MárquezWagner2013

相關焦點

  • 「新中國第一龍」棘鼻青島龍研究最新進展:鼻骨實心頭飾前傾
    「新中國第一龍」棘鼻青島龍研究最新進展:鼻骨實心頭飾前傾 2020-03-23 16:00:55研究團隊供圖  這項最新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棘鼻青島龍奇特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完成。棘鼻青島龍鼻骨CT掃描圖,鼻骨內部實心的類似「三明治」結構以黑色虛線標出。
  • 棘鼻青島龍的「棘鼻」為哪般?
    NEW RESEARCH 3月19日,Historical Biology(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研究成果:首次利用CT掃描棘鼻青島龍奇特的頭飾內部結構並進行了重建。
  • 萊陽又添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楊氏萊陽龍
    &nbsp&nbsp&nbsp&nbsp據悉,1951年,楊鍾健等在山東萊陽發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並研究命名了著名的具頭飾的鴨嘴龍類——棘鼻青島龍。近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與萊陽市政府合作,在萊陽進行了連續的野外科學考察,取得一些重要發現和研究進展。
  • 新研究表明青島龍並不是恐龍中的「獨角獸」
    新研究表明青島龍並不是恐龍中的「獨角獸」青島龍是中國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的標誌性特徵就是腦袋上的一隻「獨角」,這在恐龍家族中可是獨一無二的!最近研究人員運用最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證明青島龍的腦袋上其實長著一個更大更華麗的頭冠,而「獨角」只不過是頭冠的一部分。新中國第一龍!
  • 斑龍超科代表恐龍,棘龍,斑龍,重爪龍等
    巨齒龍是最早以科學方式敘述、命名的恐龍。巨齒龍擁有相當大的頭部,而牙齒明顯屬於肉食性動物。巨齒龍身長約為9米,它們的長尾巴可平衡身體與頭部。雖然巨齒龍是種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們也許可以攻擊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但它們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以腐肉為食;但這無損於巨齒龍的獵食動物形象,暴龍可能也會以腐肉為食。
  • 中外聯合團隊研究發現,古老爬行類大鼻龍能斷尾求生
    吉林大學6日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古老爬行類大鼻龍能斷尾求生,是個十足的「逃生專家」。這項研究成果5日發表在世界知名科學雜誌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該研究成果由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吉林大學恐龍演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唐敖慶講座教授羅伯特·賴茲院士所領銜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所取得的。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
  • 美國博物館展出埃及棘龍復原模型 會遊泳吃巨鯊
    日前,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埃及棘龍復原模型在國家地理博物館展出。9月1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埃及棘龍復原模型在國家地理博物館展出
  • 青島能源所微生物組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獲進展
    青島能源所微生物組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獲進展 2017-01-24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發表了元基因組高性能計算分析軟體Parallel-META 3,能夠深入、全面、快速地將數量龐大的未知微生物組進行結構與功能解析,從而剖析疾病或生態災害下微生物組的變化規律(如圖)。
  • 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獲進展(醫說新語)   最新研究表明,無論在腫瘤細胞實驗還是動物實驗中這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中醫腫瘤科副主任喬佔兵在近日舉行的「西蘭花提取物(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論壇」上介紹的。   喬佔兵說,在美國《時代》雜誌推薦的十大健康食品中,西蘭花的抗癌作用名列第四。從西蘭花中提取的植物成分——蘿蔔硫素是所有天然抗癌物質裡效力最強、效果最好的活性成分,被各國科學家視為明星抗腫瘤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