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19第五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在佛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圖為中山展區。本報記者 文波 攝
入夜,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燈光亮起,透過鳥巢外立面的鋼結構的,便是那標誌性的「中國紅」。這一抹亮眼的紅色LED燈光,來自中山企業華藝集團的一次次技術突破。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山勇立改革開放的潮頭,憑藉不斷改革創新,讓中山的製造業聞名海內外。
1984年起,中山市屬工業企業進入上項目、擴規模的技改擴產密集期,以國有、集體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的「十大艦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顯示了「船大好衝浪」的強大力量。20世紀90年代,中山通過發展「一鎮一品」,誕生了一大批行業冠軍,湧現了一大批中山品牌和企業名家。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中山老牌製造業企業仍在搏擊衝浪,華藝努力延續著創新,把燈光工程扮「亮」國家體育館、國家博物館、國家會展中心;一批龍頭企業引領新一輪智能製造的風向;新興的製造業項目也嶄露頭角,一批破解了國際行業難題的技術項目亮相「第五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珠洽會」),它們將為中山高質量發展孕育新的動能。
■聲名鵲起的中山貨
在老一輩的中山人眼中,創新基因根植於中山製造業的發展脈絡之中,為中山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山抓住了機遇,一批製造業企業成長起來。
1979年12月底,中山縣第一臺洗衣機在石岐農械廠試產成功,取名「潔白牌」。次年初投產,全年投入市場約2000多臺,工廠易名「中山洗衣機廠」。隨後的兩年間,普及型單缸洗衣機共發展了6個型號,品牌易名為「威力牌」。1984年產量約5萬臺,供不應求。
在「威力」的示範帶動下,一批原本圍繞「農」字做文章的企業,開始大膽改革,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激發企業活力,勇闖市場,掀起了後來中山工業發展的巨浪。
1984年起,中山市屬工業企業進入上項目、擴規模的技改擴產密集期,以國有、集體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的「十大艦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顯示了「船大好衝浪」的強大力量。與此同時,中山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佔據半壁江山。
1989年,由市政府正式發文,工商登記認可的10個工業集團公司(總廠)先後誕生:精細化工工業集團公司、玻璃工業集團公司、包裝印刷工業集團公司、威力集團公司、千葉家用電器工業集團公司、新型建築材料總廠、咀香園食品工業集團公司、鋼管工業集團公司、粵中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電子工業集團公司,號稱「十大艦隊」。
1989年出版的《廣東企業改革風雲錄》一書中提到:中山當時有13個拳頭產品,在產量、質量和出口創匯上,躍居全國同類產品的前列。
■創新驅動迎新契機
中山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招商引資從「村村點火」到「全市一盤棋」,產業轉型從「小舢板」到「大艦隊」,不少專業鎮拿下了「國字號」金字招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節節攀升,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崛起。
2008年以來,中山緊緊把握產業轉型升級主線,調整招商思路,搭建新的產業平臺,吸引了一批高端裝備、光電、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增強了產業競爭力。
中山以裝備製造為契機,提升產業的「後發優勢」。創新,仍然是不變的主題。2011年到2017年,中山高新技術企業從236家增至1700家。2017年,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456件,增長35.2%。實現年產值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擁有研發機構全覆蓋。
除了包攬眾多「國字號」工程,華藝集團的產品還出現在杭州G20峰會、廈門金磚會晤、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國際頂級盛事的展館中,並同步走向國際市場,實現了燈光工程「大滿貫」。
在華藝集團執行董事盧偉林看來,這背後的支撐是華藝集團三十多年的品牌實力和技術沉澱。通過參與一個又一個的標誌性工程,華藝集團在燈光工程上練就出從燈光工程項目的概念設計、圖紙深化、樣板製作、測試認證、大貨生產、安裝施工、聯調聯試、應急保障、售後服務一條龍的服務能力,也帶出了一支高水準的服務團隊。
■裝備製造「智」的變革
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介紹,2018年,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776.32億元,佔規上工業35.55%;全市規模以上裝備製造企業實現增加值380億元,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4.7%,其中工作母機製造業增加值51億元。全市已成功培育百億級產業集群11個,其中千億級產業集群3個,100億級產業集群8個。
在近日舉行的「珠洽會」上,一批龍頭骨幹企業集中亮相,展示自主創新發展成果,展現出中山製造的新風向。
一切變化,圍繞著「智能製造」在展開。在中山成長起來的本土龍頭骨幹企業中,聯合光電展示了公司新的研發成果——安防機器人。具備新型紅外功能的機器人,可在夜間工作,並通過人臉識別,發現可疑人員並及時發出警報。高倍高清變焦鏡頭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的聯合光電,將領先技術應用延伸到機器人領域。以通宇通訊為代表的多家企業,集中展示了各類5G應用產品,通宇通訊的5G天線技術目前領先全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大洋電機展示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總成系統已實現產業化,並用於600輛物流車上。明峰醫療也展示了填補國內多項空白的「高靈敏度高分辨PET」設備。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表示,中山市在裝備製造領域集聚了一批龍頭骨幹企業。我市通過扶強培優,推動明陽智能、蒂森電梯、大洋電機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裝備製造企業發展壯大。目前,中山市在境內外上市的裝備製造企業共有18家。
除此之外,在本屆「珠洽會」上,即將在中山落地的製造業新項目也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譚久彬院士團隊研製的共焦顯微儀器,曾一度突破了國內探測器晶片生產工藝上線寬測量的難題。在工業檢測和生物醫療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相關項目已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HRG)中山雙創基地立項,推進產業化。
據了解,目前,全市裝備製造領域擁有4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5個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在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裝備、光電裝備、智能製造裝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物聯網裝備、通用和專用設備、健康醫療器械、電梯、遊戲遊藝設備、新能源汽車及汽配等領域,培育壯大了蒂森電梯、明陽智慧能源、大洋電機、通宇通訊、聯合光電、江龍船艇、中山金馬、立信門富士、奧美森、廣新海工、哈工大機器人、明峰醫療等一批行業領先企業。
目前,全市裝備製造企業總數超過3200家,其中,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企業838家。裝備製造業已經成為我市第一大支柱產業。
正在經歷「智變」的中山製造品牌,正在逐步成為中山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對話奮鬥者
企業和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
●人物:中山市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聯盟理事長、廣東碩泰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帆
○記者:在推動中山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您對中山製造業的發展有怎樣的認識?
●張帆:中山一直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為製造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成長氛圍。從工業立市到工業強市,一直以來,中山不斷夯實工業發展基礎,增強體量,提升質量。目前,全已集聚了7萬多家工業企業,集聚一批優勢產業集群。
○記者:當下企業創新的關鍵在哪裡?
●張帆:民營企業逐漸成長為中山經濟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企業家個體的能動性也很關鍵,在產業升級迭代過程中,中山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抓住機遇,創新發展,成為行業中的領軍者、領跑者。
○記者:中山經濟如何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張帆:要抓住機遇,壯大新興產業,打造新型高端產業集群。目前中山已出臺了「三大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健康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加快培育扶持現有的龍頭骨幹企業,促進一批帶動性強的的企業項目在中山落地。同時,對提升存量的質量、效率也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