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興奮劑使用歷史 興奮劑檢測好似貓鼠戰爭

2021-01-14 搜狐網

  文/瘦駝

  興奮劑的貓鼠戰爭

  貓只能在老鼠後面跑

  興奮劑,一類特效藥物或者生理製劑,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能夠增強或者輔助運動員增強體能或控制能力,提高比賽成績,輸血提高運動成績的方法也被歸為使用興奮劑的範疇。

現在,興奮劑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然而追溯歷史,事實並不簡單。

  以使用興奮劑為榮的日子

  人類食用特別食物提高運動員和戰士的體能,由來已久。北歐傳說中的神勇戰士巴薩卡斯(Berserkers)在戰鬥前要服用一種名為「不頭疼」(Butotens)的飲料,可以大幅提高戰鬥力。後人考證這種飲料很可能含有毒蘑菇的成分,而毒蘑菇據傳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員賽前經常使用的興奮劑。

  最早登上現代體育舞臺的興奮劑是鴉片,英國傳統的耐力賽跑則是現代體育使用興奮劑的源頭。1807年,參賽者亞伯拉罕·伍德聲稱自己使用了鴉片酊才保持24小時一直清醒,擊敗了其他選手。

  在那個時代,使用藥物參賽並不是不光彩的事情,而是一種新的「科學」方法,伍德的經驗迅速得到推廣,並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1877年,英國耐力賽的奪冠成績達到了500英裡。一年之後,最好成績被提高到520英裡,即近840公裡,冠軍為此連續奔跑了138小時。

  興奮劑的奇效迅速在體育界傳播。在美國,著名的六天自行車耐力賽的參賽選手大規模使用古柯鹼是個公開的秘密。1896年,現代奧林匹克在雅典拉開帷幕,奧運會同樣吸引了興奮劑的參與。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第三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馬拉松比賽冠軍是美籍英國人託馬斯·希克斯。在比賽過程中,他的教練查爾斯·盧卡斯一直拿著注射器跟隨著他。當希克斯精疲力竭之時,盧卡斯給他注射了一針「士的寧」(Strychnine),並給他喝下一大杯威士忌。士的寧也叫馬錢子鹼,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它也是早期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興奮劑。在終點前四英裡,再次面臨崩潰的盧卡斯又被打了一針。對此,官方報導予以充分肯定:「馬拉松比賽充分從醫學角度證明了藥物對於長跑選手是多麼重要!」

  環法自行車賽近年屢爆禁藥醜聞,其實它的「光榮」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1924年,一位「環法」自行車運動員向記者炫耀他的裝備:「這是古柯鹼,對眼睛有好處。這是氯仿,對我們的牙有好處。這個,是搽劑,能讓我們的膝蓋回暖。你想看藥片嗎?說實話,我們是靠著炸藥騎車的(意指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可以用來提高心臟的能力。

  我們不能責備那時的運動員,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興奮劑的危害。1930年,環法比賽改為由組織者提供經費,參賽手冊上明確指出,組織方不負責各支車隊的「藥物」費用。言下之意是,組織者不反對選手們使用藥物。

  興奮劑露出醜惡嘴臉

  老鼠畢竟是老鼠,早晚要搞出亂子來。

  1899年,世界自行車賽冠軍馬歇爾·泰勒突然退賽,原因是服藥造成的幻覺;1904年依靠「士的寧」獲得冠軍的希克斯再也沒有參加正式比賽; 1960年,丹麥自行車選手延森在羅馬奧運會比賽中死亡,屍檢證明他服用了苯丙胺、酒精和另一種擴張血管的藥物;1967年,前奧運銅牌選手、英國自行車運動員辛普森死於環法比賽途中,死時衣袋中還有未吃完的苯丙胺……

  大量的事例表明,興奮劑的危害不容忽視。然而,國家力量的參與使興奮劑蓬勃發展。

  興奮劑第一次大發展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4年麻黃素的類似物安非他命被商業合成,商品名為「苯齊巨林」(Benzedrine)。這種中樞神經興奮藥立即成了軍方的寶貝,因為它可以讓人忘記疲勞持續興奮。二戰期間,僅英國就向士兵們提供了7200萬片苯齊巨林。

  興奮劑的第二次大發展出現在冷戰期間。1954年,越南舉辦了一場舉重比賽。一位蘇聯生理學家醉酒後向美國運動醫學專家約翰·齊格勒透露了秘密,他們給運動員使用睪酮。由於恰逢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各個領域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競爭,體育則是最直截了當的方式之一。當體育不僅與個人榮譽,而且和國家利益乃至意識形態掛鈎,興奮劑的發展幾乎難以避免。

  回國後,齊格勒立即開始給自己和兩名舉重運動員服用小劑量睪酮,結果十分讓人鼓舞:受測者的肌肉更發達,力量更大。由於睪酮有較大的副作用,齊格勒找到了一種自認為副作用較小的藥物——去氫甲睪酮。這種藥有個響亮的商品名——「大力補」。

  以「大力補」為代表的蛋白同化製劑多是雄激素類似物,能夠顯著增加身體中肌肉比重。身材健美的現任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也曾服用過這類藥物。

  冷戰期間,最大規模的興奮劑事件莫過於近年曝光的前東德運動員大規模使用禁藥。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上萬名東德運動員參與了一項名為「Komplex 08」的計劃。他們被要求服用一種據稱是維生素的藍色藥片,而那就是一種「大力補」類的合成類固醇。

  反興奮劑正義之劍

  大規模的發展導致大規模的災難。

  曾經風光一時的「大力補」導致男性脂肪代謝紊亂、肝功能異常、頭痛、高血壓、禿頂、前列腺肥大、精液過少或無精、性慾改變、過度的攻擊行為等。而對女性的有害作用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其中包括:引起月經不調和閉經、乳房扁平、陰蒂肥大、痤瘡、多毛症、嗓音低沉等。更可怕的還是那些尚未查明、潛伏期較長的副作用,例如癌症和胎兒先天畸形等。

  1968年,國際奧委會開始在第十九屆奧運會中開展興奮劑檢測,抓捕興奮劑這隻老鼠的貓正式亮相。

  但最初,貓不夠強大。檢驗人員對當時常用的「大力補」等毫無辦法。整個奧運會期間,僅檢出一例違禁藥物事件。瑞典現代五項選手利延沃爾成為奧運史上興奮劑違禁第一人,而他服用的違禁藥物只是過量的酒精。

  1988年漢城奧運會成為反興奮劑進程中的一個轉折點。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中加拿大人本·詹森一舉擊敗卡爾·劉易斯,並大幅提高世界紀錄。不過,他的金牌僅僅在脖子上掛了數小時之後,就被宣布查出服用禁藥「康力龍」(Stanozolol)。此事推動興奮劑檢測技術取得巨大進步。2004年雅典奧運會,有創紀錄的27名運動員栽進了藥瓶子。

  然而,即使到今天,興奮劑的檢查技術仍然跑在興奮劑的後面。因為反興奮劑的思路是出現新的興奮劑,再尋找解決辦法,而不能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新藥物。這種思路可以理解,因為反之則可能助紂為虐,幫助不法者提供違法的辦法,但這一思路也導致興奮劑檢查技術滯後。

  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是近年得寵的新型興奮劑。它最早是被作為一種治療貧血等血液疾病的藥物,由於能促進紅細胞生成,提高身體的耐力,被很多耐力項目選手用作興奮劑。早在上世紀90年代,EPO就被列入禁藥名單,但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之前,人們無法檢測出這種興奮劑。

  隨著體育商業化的不斷深入,體育裡的利益誘惑不斷提高,這讓少數運動員和生物醫學科技人員作為老鼠一方參與進了這場貓鼠遊戲。

  迄今被抓住的最狡猾的一隻老鼠是美國巴爾科實驗室,這家運動醫學研究機構早在1984年就向市場推出了一種名為ZMA的營養品,聲稱其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能幫助運動員補充礦物質。許多運動員成為ZMA的「受益者」,當年的世界百米飛人科林斯曾經在奪冠後對著攝像機鏡頭說:「謝謝你,ZMA!」

  ZMA的偽裝被一支用過的注射器戳穿。一位田徑教練把一支殘留著ZMA的注射器寄給美國反興奮劑局,從中檢測出了一種新型合成類固醇THG,它的全名是四氫孕三烯酮。這種精心設計的興奮劑可以逃過此前所有的興奮劑檢測。一支注射器牽出一大串運動場上星光閃耀的名字:瓊斯、錢伯斯、加特林、科林斯、蒙哥馬利……

  下一隻老鼠是什麼?也許是基因興奮劑,或許是別的什麼玩意兒。只要體育仍舊與榮耀、金錢相連,這場貓鼠鬥的遊戲,就一天不會終止。

(責任編輯:孟德華)

相關焦點

  • 興奮劑的歷史比現代奧運會還要久遠?!
    然而一絲陰影也一直盤踞在人類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這就是興奮劑。聽起來,興奮劑似乎是現代科技催生出的「新鮮玩意」,但回顧歷史,你會驚訝地發現,人類使用這類東西的作弊歷史其實比現代奧運會還要久遠!「毒蘑菇」真的讓馬裡奧變大了嗎?
  • DNA興奮劑陰影浮現,初代基因戰士登場
    國際奧委會(IOC)在世界反興奮劑大會上表示要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2021年應該會舉辦吧)引進新的興奮劑基因檢測方法,以應對運動員使用的基因興奮劑。目前興奮劑的使用手段日益隱蔽,除了傳統藥物之外,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通過引入外源DNA生效的「基因興奮劑」逐漸受到了關注。
  • 揭秘肽類激素:典型興奮劑 曾被運動員廣泛使用
    北京時間6月9日,中國反興奮劑中心公布了四例興奮劑陽性事件,2009年曾在羅馬遊泳世錦賽與隊友共同獲得4x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的遼寧女子選手李哲思出現在名單中。  李哲思在今年3月31日國家體育總局反興奮劑中心實施的賽外興奮劑檢查中,A瓶檢測結果呈肽類激素(外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陽性。
  • 興奮劑之型
    使用後能使人產生快感及心理亢奮,給運動員造成能超越體能的幻覺,並降低痛感使運動員感覺不到受傷的真實情況,仍繼續參加比賽從而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常用則會成癮,故還易引起嚴重的生理及社會問題。這類藥物具有鎮靜的作用,使用範圍主要在技能類難和準確性頂群中,目的是為了減少心臟的過度興奮,降低焦慮穩定情緒。
  • 安捷倫為韓國興奮劑檢測中心提供支持
    2018 年2月9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 A)今日宣布將與韓國首爾的興奮劑檢測中心合作,確保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實現快速而準確的檢測,從而確定是否有人使用違禁藥品提高成績。該機構為數千名運動員的尿液樣品提供檢測。
  • 國際奧委會擬於東京奧運引進興奮劑基因檢測方法
    中新網11月6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5日,國際奧委會(IOC)主席巴赫在波蘭卡託維茲舉行的世界反興奮劑大會上表示,為加大對新式興奮劑的打擊力度、順利舉辦2020年東京奧運會,有關方面正在探討引進基因檢測方法。
  • 島津用戶訪談:多級質譜法檢測興奮劑的新理念
    隨著體育商業化的興起,興奮劑的社會影響也不斷增大。信息化技術的普及,使得各種各樣的新型興奮劑藥物和方法層出不窮,因而開發新的興奮劑檢測方法以促進正當的體育運動的發展是極為必要的。
  • 盤點中國體育興奮劑醜聞 "馬家軍"集體血檢超標
    回顧近年來中國體壇的興奮劑醜聞,多發生在田徑、遊泳、賽艇、舉重等體能性項目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體壇在極度輝煌下客觀存在的一個陰暗面。而2010年中,北京奧運會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級金牌得主佟文因被查出服用興奮劑而被取消了去年世錦賽冠軍並被處以禁賽兩年的處罰,成為當時中國體壇栽在禁藥上最大的體壇大腕,也是中國首位因服用興奮劑而被禁賽的奧運會金牌得主。
  • 外媒:興奮劑是競技體育的必然產物
    無論這屆奧運會將帶來何種驚喜,頭條新聞裡肯定少不了一個問題:興奮劑。就連今年夏天,有關運動員涉嫌服用興奮劑作弊的新聞也不絕於耳。最新的轟動是圍繞國際田徑聯合會(IAAF)資料庫洩露的數百份血檢結果,一些專家表示這是普遍使用興奮劑的證據。
  • 北京興奮劑檢測實驗室被WADA暫停資質 因雙盲考試未過關
    WADA的聲明稱,這一決定即刻生效,將禁止北京興奮劑檢測實驗室執行任何與WADA有關的反興奮劑活動,包括對任何尿樣和血樣的檢測分析。在資格暫停期間,樣本需要轉到其他有資質的WADA認證的檢測機構。「任何時候,實驗室無法達到國際興奮劑檢測實驗室的要求,WADA都有權暫停其資質。」
  • ...環法|巴西_體育|斯·阿姆斯特朗|興奮劑|約翰內斯-杜爾|蘿拉...
    今天就來看看那些因為興奮劑被終身禁賽的運動員。環法七連冠霸主阿姆斯特朗斯·阿姆斯特朗,1971年9月18日出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普萊諾,1992年開始職業生涯 。身患癌症的阿姆斯特朗經過治療後於1997年重回賽場,10次參加環法大賽,創造了環法歷史上的奇蹟—七連冠,是環法歷史上的傳奇人物。
  • 體育總局關於印發《體育運動中興奮劑管制通則》的通知
    第二章 興奮劑違規   第六條 檢測結果陽性  在運動員的樣本中,發現禁用物質或其代謝物或標記物的,為檢測結果陽性,構成興奮劑違規。  第七條 使用或企圖使用興奮劑運動員使用或企圖使用某種禁用物質或禁用方法的,構成興奮劑違規。
  • 孫楊反興奮劑上訴案:CAS重審,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勝算有幾成?
    WADC及眾多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規則均授權WADA對眾多涉及興奮劑違規的仲裁案享有向CAS直接上訴的權利。針對興奮劑違規案向CAS提起上訴,是WADA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其出發點就是為了守護WADC,確保體育運動世界不受興奮劑的侵害。
  • 反興奮劑機構:在某個時期職業車壇人人都服藥
    「阿姆斯特朗的案件,超出反興奮劑機構的掌控,包括WADA(世界反興奮劑機構)、USADA(美國反興奮劑機構)、AFLD (法國反興奮劑機構)和CONI (義大利奧委會)對他做了很多次的興奮劑檢測,但他們之前沒有檢測出使用興奮劑,原因是各個機構的檢測都是各自獨立的。 」  他還說,「UCI對漢密爾頓檢測了40次才發現他使用興奮劑。環法車賽冠軍蘭迪斯則是46次才發現問題。
  • 李哲思掉進藥罐子 所用興奮劑與阿姆斯特朗相同
    29日,國際泳聯在其官網宣布,去年被檢測出服用禁藥的中國遊泳小將李哲思被禁賽兩年,同時其教練也被禁賽兩年。李哲思12歲震驚泳壇,14歲世錦賽奪冠,如今不到18歲的她卻陷入興奮劑泥潭,令人遺憾。  實際上,李哲思早在去年就被查出服用興奮劑。
  • 興奮劑類毒品有哪些?
    興奮劑指的是引起人體中樞和外周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作用的一類物質,其中包括了這類作用的毒品。 興奮劑包括自然產生的植物生物鹼,比如古柯鹼、麻黃鹼,冰毒就是用麻黃鹼來製作。還有十多種合成藥物,如苯丙胺,如果是人工合成的麻黃鹼用來製作冰毒,那麼冰毒也是。
  • 運動員禁止服用的興奮劑是不是毒品?答案都在這裡
    提起興奮劑,很多人大概能和康達君一樣立馬想到運動員服用興奮劑違規的各種新聞消息。我國對使用興奮劑一直持堅決反對的立場,且始終保持零容忍的態度,並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進行規制,如:19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一次將反對使用興奮劑納入到國家法律範疇。
  • ...澳大利亞、遊泳、興奮劑、體壇、美國、飛人、阿姆斯特朗_網易...
    就這樣,美國反興奮劑機構決定禁止加特林參賽8年,同時保留他向仲裁委員會上訴的權利。當然,在官方的解釋裡,加特林首次使用興奮劑是為了治療精神病,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原因。這8年間,加特林是如何幫助美國反興奮劑機構根除賽場使用興奮劑的呢?小編找了好久也沒發現什麼有價值的資料。但8年後復出的加特林,卻成了國際田聯重點關注對象。
  • 全運安排2575例興奮劑檢查 運動員戒心還需戒嘴
    十二運反興奮劑中心在提前決賽的競走、馬拉松、網球、現代五項、女排等5個項目已進行了184例尿檢、42例血檢以及24例運動員生物護照的檢查檢測。  只要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會有人鋌而走險,興奮劑問題也是一樣。多年反興奮劑鬥爭的實踐與經驗表明,全運會年是興奮劑的易發年、高發年。
  • 興奮劑的新前沿將改變運動員的DNA?好可怕!
    當時,基因治療 - 被定義為使用和操縱基因來治療或預防疾病的技術 - 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建立,並且沒有被認為是足以威脅被列為禁用的在運動中練習。但很快人們就知道基因治療有一天可以用於治療疾病。2002年,反興奮劑機構迅速作出反應,建立了專家科學家的「基因和細胞興奮劑小組」,討論如何最好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