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6:循環與躍遷——萬物運動的形式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易·繫辭下》
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粒子都在自旋,也就是隨著時間變化在空間內不停的轉動,為什麼粒子會自旋?目前的物理學並沒有太搞清楚,因為這涉及到能量、質量、空間和時間的本質問題,一種解釋是自旋是時空膨脹的拉扯效應引起的。無論原因是什麼,所有粒子都在自旋,也就是轉動,是粒子的基本屬性。
當粒子結合形成一個更大的物質結構時,會損失一部分自旋,變成互相之間的「繞轉」,這個過程遵守角動量守恆定律,這時粒子們會像在冰面上跳舞的一群人,每個粒子一邊自轉,一邊繞轉。
「一邊自轉,一邊繞轉」,這樣的規律會在基本粒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更大的物質結構,這樣的結構遞進過程中不斷重複,在大到行星、恆星、星系和星系組團這樣的超級大結構中依然可見,支配了宇宙內所有物體的一切運動。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邊自轉,一邊繞太陽公轉,而太陽,一邊自轉,一邊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而銀河系和附近的仙女座星系、三角座星系等本星系群內的星系,又在一邊自轉,一邊互相繞轉。當繞轉的物體數多於2個時,互相之間的繞轉會非常的複雜,複雜到難以預測。劉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說《三體》裡的三體星系,就是互相繞轉的3顆恆星,生活在三體星系的一顆行星上的三體人,無法預測天空的三顆「太陽」何時升起又何時落下,無奈之下才決定移民地球,因此產生了三體人與地球人的衝突。
自轉與繞轉這樣的簡單運動,在複雜系統內,由於多個子結構的相互影響,會演變為高度有序的運動形式,比如同步、集體共振或定向輸送等。譬如生物體,一個簡單的單細胞,其內部的能量流動和與外部的能量物質交換,是高度有序的,也正是因為這種有序,才形成了細胞。很難想像這樣的高度複雜高度有序的運動形式,最底層卻是粒子的簡單的自旋運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但這就是宇宙的事實,當前以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等為首的系統科學,已經揭開了這個奧秘的冰山一角。
無論是自轉還是繞轉,都是一種時空內的循環往復運動,比如,地球的自轉,體現為一天天的日升日落的重複,地球的公轉,體現為四季交替的年輪。在如生物體和社會結構這樣的複雜系統內,其運動形式會更為複雜,但依然逃不過循環,即系統會不斷的在若干種狀態間重複。
萬物總在循環變化,這是萬物運動的方式。地球的自轉,是一種循環,公轉同樣也是,大氣層的大氣環流,是一種循環,海洋的洋流,是一種循環,生物體的生生滅滅代代相傳,也是一種循環,動物們的生存活動,就是在其本能驅動下的日復一日的循環。
這種循環,也可以理解為物質這種大量基本粒子組成的有序結構的一種振蕩,即結構體在自己的某個穩態附近的波動。根據耗散結構的漲落理論,這種振蕩,有可能隨著外部能量的輸入,或者結構內部的子結構的變化,而被破壞掉,此時系統會跳躍到另一個穩態,然後在新的穩態附近繼續波動,從外部看就是系統發生了變化,我們把這種變化稱為躍遷,躍遷體現為系統的突變,一般從時間上來講,突變只佔據結構生存周期的一小部分,系統大部分時間是在做循環運動。躍遷後系統會在新的穩態附近繼續振蕩,也就是開始新的循環。躍遷一般需要有外部物質或能量的輸入,在循環態,是系統對外部能量需求較少的一種狀態。
我們人的生活,也遵循這樣的循環規律。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候,生活都是在一遍一遍、一天一天的重複,很多人很享受這種重複,因為這種可預測的重複給人提供了很多安全感,需要更少的能量就可以維持。相反,如果我們想提升自己,無論是賺更多的錢,考一個證書,還是提高學歷,都需要我們脫離當前的循環狀態,躍遷到另一個新的循環態,在新狀態上繼續重複。這種躍遷就需要我們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實現。
循環論的宇宙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色,這一點與西方的直線論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紀年方式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方式,是數字式的累計紀年,公元0年為西方基督教的耶穌誕辰那一年,然後過一年加一,今年是2019年,假設耶穌活到現在,就是2019歲。這種方式給人一種心理暗示:事物是直線發展的,而這種直線論也容易造成人的焦慮,即如果人感覺自己一直不變,就意味著被歲月拋棄。中國傳統的紀年方式是天幹地支+皇帝年號,天幹地支是典型的循環紀年,六十年一個循環。循環論給人一種安全感,就是用不著折騰,折騰來折騰去,還是會回到原點,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人更容易知足,對人生有一種淡然超脫的態度。中華文明能延續幾千年不間斷,跟這種循環論的宇宙觀有很大關係,因為它恰好契合了宇宙萬物的規律。
中華文明的這種循環論宇宙觀,與易經有莫大的關係。易經首先認定事物是循環變化的,八個卦,就是把事物的連續變化狀態粗略劃分成了8種(當然劃分更多如10、12或16也可以,8數字中等,人腦容易處理),也就是任何事物的狀態變化,可以看做是在自己的8種狀態之間的跳變。兩個事物,A和B,各自有自己的8種狀態,這樣當AB相互作用時,AB一共可能存在的狀態就是8*8=64種,這就是易經64卦的來歷。每一種組合,即卦象,表徵AB的一種存在的狀態,當前狀態與其他狀態之間的變換,會存在一定的規律,這就是易經能夠用於算卦的原因。對於易經,本人道行還太淺,待日後精進,再與大家嘮嘮。這裡只提出一點:易經是基於萬物循環論的
循環是萬物運動的規律,佔據了事物存在周期的大部分時間,我們應養成用循環論這樣的觀點來看待身邊事物,而不是西方文化的直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