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4月2日南京訊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如何使這短暫的一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名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趙其國院士用實際行動做了很好的詮釋。
二話不說去嶺南
天然橡膠在軍事工業等重工業上一直是人工合成橡膠無法替代的重要物資,解放前的舊中國沒有自己的橡膠種植業,完全依靠進口。新中國建立之初,為了打破封鎖,黨中央發出了「自力更生建設我國自己的橡膠基地」的號召,在全國動員了數以千計的知識分子和數以萬計的人民解放軍投入這場戰鬥。
1953年9月,趙其國剛大學畢業分配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即由組織決定,跟隨華南工作隊到華南一帶進行橡膠宜林地土壤調查工作。當時畢業分配很簡單,在學校裡大家根本不知道畢業動向,反正一顆紅心向著黨,黨叫幹啥就幹啥。畢業分配的前一天參加政治學習,主要內容就是服從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個時候沒有誰挑三撿四的,也根本沒有自己選擇的餘地。
趙其國大學學的農學專業,專業不對口不要緊,白天幹活,晚上學習,從最基礎的學起。下雨天或晚上,甚至工作之餘,都是培訓的好機會。幾乎每天晚上都要上課,講肥料、講化學,趙其國很喜歡聽,記了大量的筆記,每次考察一圈回來都會有一兩本的筆記。他自己在日記裡寫到:「當進所時,存在對工作與學習的急躁情緒,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同,什麼都感貧乏,因而對學習要求很迫切,拼命地爭取學習時間。」
在李慶逵等老一輩土壤科學家的帶領與指導下,趙其國與一大批熱血青年很快成長為土壤調查的骨幹,深入到雷州半島、海南島、西雙版納等深山密林中開展工作。
在藤蘿蔓延、蛇獸出沒、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區,考察隊員風餐露宿,吃的是乾糧,喝的是溪水,睡的是帳篷,即使在冬天,也常被蚊蟲、螞蟥咬得手腳紅腫淌血。有時遇到颱風,帳篷、草屋全被颳走,只能鑽進卡車過夜。
考察中不僅有奉獻,而且有犧牲。當時有一位剛從蘇聯留學回國的、植物所的趙世祥,在一次野外調查返回住地的途中,正遇山洪暴發,不幸被捲入洪流,獻出了他寶貴的青春,犧牲時才28歲。他留下的日記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我立志要為中國有自己的橡膠與熱作基地而發奮工作,中國應該是一個富強昌盛的中國,這就是我一回國就報名加入邊疆工作的唯一理由」。
通過長達10年之久的野外調查、研究,考察隊總結了以橡膠為主的熱帶作物開發利用與土壤分布及土壤性質的相互關係,提出了以熱量條件、土壤性質為標準的熱帶作物利用等級評價方案,為制定熱帶作物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2年,趙其國參加的「橡膠北移栽培」研究,榮獲國家科委頒發的一等發明獎。
受命援建古巴土壤研究所
根據中國援助古巴的計劃,1963年7月,趙其國隨南京土壤所所長馬溶之第一次到哈瓦那與古巴科學院商談援助計劃,並進行一般性考察。1964年9月,南京土壤所組成由地理、農化、物理、溫室等專業科研人員為骨幹的援古土壤專家組,由李慶逵帶隊到古巴正式開展工作。趙其國一開始負責地理小組的工作,1966年李慶逵回國後,又被任命為古巴專家組組長兼黨支部書記。在行政上,負責與古方共同協調全所任務,在業務上主要負責土壤所地理研究室的工作。
除1967年8月回南京探親一次外,直到1969年底完成任務後回國,趙其國一直堅持在古巴工作,前後近5年,孩子和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妻子一個人身上。古巴同事對中國科研人員多年長期在外工作的吃苦耐勞、團結友好、堅持不懈的國際主義奉獻精神表示十分敬佩。
在古巴期間,除領導創建古巴土壤所、培養幹部外,趙其國還負責進行古巴土壤性質、土壤地理及資源利用的深入研究。在4年多時間裡,幾乎跑遍了古巴全國,採集了數以千計的土壤樣品,首次對古巴土壤地理工作進行系統總結,對該國土壤資源評價、土壤發生分類等提出新的建議,最後完成了1∶25萬古巴土壤圖及《古巴土壤》專著,這些均屬古巴科學院的開創性成果。過去古巴雖有美蘇學者進行過土壤研究,但其成果的學術觀點不清、綜合不足、資料不全。顯然,中國土壤科研人員這次完成的土壤研究成果,對古巴及中美洲今後的土壤科學研究具有深遠影響。
義無反顧奔東北
糧食問題一直是中國的大問題,吃飽肚皮是上世紀很多中國人的美好願望。197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曾親自部署向「北大荒」要糧的戰鬥,組織全國有關科技力量,在黑龍江省進行荒地資源考察,建立商品糧基地,力爭向國家提供25億公斤糧食。
接到上級通知後,趙其國很快就帶隊來到北大荒,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這場戰鬥,在近8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連續工作了8年。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荒原平坦,沼澤成片。在考察中,除徒步外,主要是乘坐「爬犁」(用拖拉機拖的木排),每日行程50--70公裡,所到之處,人跡罕至,一次出髮長達20餘天,成天吃住在「爬犁」上,有時不得不抓野獸、摘野菜充飢。東北出名的三害: 蝦蠓、蚊子和小咬成天形影不離,即使在白天,考察隊員還要頭戴「蚊帽」,頂著炎日進行調查。
有好多次,在渺無人煙的沼澤荒原中,爬犁陷入淤泥中,考察隊員只能步行數十裡回到宿營地。有一次,大家乘坐的兩駕爬犁都陷入了沼澤,這時已是傍晚,同志們只能摸黑穿行在沼澤地裡,忍著饑渴和疲憊,步行到天明才回到營地。在黑河總結時,趙其國患了腎臟炎,左腎下垂三指,疼痛難忍,硬是堅持了半個月,完成總結後才去醫院診治。
正是憑著這種毅力和信念,考察隊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最後,在40萬平方公裡範圍內選出了4000萬畝宜農荒地,指導當地開墾種植,不到5年,開墾荒地250萬畝,增產糧食10億公斤。
是黨培養了我
雖然出身在一個富裕家庭,但因家道敗落,父母離異,趙其國從小由姑媽撫養成人,所以考上大學以後一直要求上進,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工作中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業務知識,一步一個腳印,終於成長為我國土壤學科的領軍人才。
他把這一切歸結於黨和國家對他的培養,認為自己在政治與業務上的成長是與黨的教育培養分不開的。他說:「我上大學與參加工作的夢想和機會是黨給我的,我政治覺悟及科研水平的提高是黨教育培養我的,我工作的魄力與克服困難的勇氣是黨鼓勵我的。每當我面對成就與獎勵時,想起我是共產黨員,我會謙虛謹慎,每當我面對工作失敗與挫折時,想起我是黨員,我會鼓足勇氣加以克服。」
工作幾十年來,隨著國家社會形勢的變化,趙其國在工作上曾遇到很多困難,無論在祖國高山、荒原、溼地和叢林中考察,還是在援建古巴時攀登加勒比海2600米的「馬亞斯特拉」高山頂峰,一想到黨的教導,就會鼓足克服困難的勇氣。
1956年,趙其國在南京土壤所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成為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
趙其國簡介
趙其國,生於1930年2月,湖北武漢人。1953年華中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同年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1983年晉升為研究員,現任該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主任、江蘇省科協副主席;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鹽漬土委員會主席、國際土壤學會東亞和南亞土壤協會主席等職。是土壤地理與資源學科的帶頭人。對土壤資源評價、熱帶土壤發生等進行了系統的、創見性的研究。首次提出熱帶土壤有古風化和現代紅壤化兩種過程,指出紅壤化過程目前仍在進行;提出紅壤相對和絕對年齡的範圍依據及紅壤分類新指標;為在北緯18--24度發展橡膠等熱作提出土壤學依據。經系統總結,提出土壤分區整治、改良及土壤生態環境評價等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特別對東北、華南、華北等地土壤資源開發提出具體布局並取得突出成績。先後赴古巴、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工作和考察。主持或參加完成國家和地方重大任務11項,主編專著6本,撰寫論文130篇;主要論著有:《中國土壤資源》(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中國紅黃壤地區土壤改良利用區劃》(農業出版社,1985)、《古巴土壤及古巴1:25萬土壤圖集》(西班牙文,哈瓦那出版社,1970)等。先後獲國際道庫恰耶夫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部以上各種獎勵14次。1986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供稿: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