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故事|趙其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021-01-18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4月2日南京訊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如何使這短暫的一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名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趙其國院士用實際行動做了很好的詮釋。

二話不說去嶺南

天然橡膠在軍事工業等重工業上一直是人工合成橡膠無法替代的重要物資,解放前的舊中國沒有自己的橡膠種植業,完全依靠進口。新中國建立之初,為了打破封鎖,黨中央發出了「自力更生建設我國自己的橡膠基地」的號召,在全國動員了數以千計的知識分子和數以萬計的人民解放軍投入這場戰鬥。

1953年9月,趙其國剛大學畢業分配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即由組織決定,跟隨華南工作隊到華南一帶進行橡膠宜林地土壤調查工作。當時畢業分配很簡單,在學校裡大家根本不知道畢業動向,反正一顆紅心向著黨,黨叫幹啥就幹啥。畢業分配的前一天參加政治學習,主要內容就是服從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個時候沒有誰挑三撿四的,也根本沒有自己選擇的餘地。

趙其國大學學的農學專業,專業不對口不要緊,白天幹活,晚上學習,從最基礎的學起。下雨天或晚上,甚至工作之餘,都是培訓的好機會。幾乎每天晚上都要上課,講肥料、講化學,趙其國很喜歡聽,記了大量的筆記,每次考察一圈回來都會有一兩本的筆記。他自己在日記裡寫到:「當進所時,存在對工作與學習的急躁情緒,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同,什麼都感貧乏,因而對學習要求很迫切,拼命地爭取學習時間。」

在李慶逵等老一輩土壤科學家的帶領與指導下,趙其國與一大批熱血青年很快成長為土壤調查的骨幹,深入到雷州半島、海南島、西雙版納等深山密林中開展工作。

在藤蘿蔓延、蛇獸出沒、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區,考察隊員風餐露宿,吃的是乾糧,喝的是溪水,睡的是帳篷,即使在冬天,也常被蚊蟲、螞蟥咬得手腳紅腫淌血。有時遇到颱風,帳篷、草屋全被颳走,只能鑽進卡車過夜。

考察中不僅有奉獻,而且有犧牲。當時有一位剛從蘇聯留學回國的、植物所的趙世祥,在一次野外調查返回住地的途中,正遇山洪暴發,不幸被捲入洪流,獻出了他寶貴的青春,犧牲時才28歲。他留下的日記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我立志要為中國有自己的橡膠與熱作基地而發奮工作,中國應該是一個富強昌盛的中國,這就是我一回國就報名加入邊疆工作的唯一理由」。

通過長達10年之久的野外調查、研究,考察隊總結了以橡膠為主的熱帶作物開發利用與土壤分布及土壤性質的相互關係,提出了以熱量條件、土壤性質為標準的熱帶作物利用等級評價方案,為制定熱帶作物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2年,趙其國參加的「橡膠北移栽培」研究,榮獲國家科委頒發的一等發明獎。

受命援建古巴土壤研究所

根據中國援助古巴的計劃,1963年7月,趙其國隨南京土壤所所長馬溶之第一次到哈瓦那與古巴科學院商談援助計劃,並進行一般性考察。1964年9月,南京土壤所組成由地理、農化、物理、溫室等專業科研人員為骨幹的援古土壤專家組,由李慶逵帶隊到古巴正式開展工作。趙其國一開始負責地理小組的工作,1966年李慶逵回國後,又被任命為古巴專家組組長兼黨支部書記。在行政上,負責與古方共同協調全所任務,在業務上主要負責土壤所地理研究室的工作。

除1967年8月回南京探親一次外,直到1969年底完成任務後回國,趙其國一直堅持在古巴工作,前後近5年,孩子和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妻子一個人身上。古巴同事對中國科研人員多年長期在外工作的吃苦耐勞、團結友好、堅持不懈的國際主義奉獻精神表示十分敬佩。

在古巴期間,除領導創建古巴土壤所、培養幹部外,趙其國還負責進行古巴土壤性質、土壤地理及資源利用的深入研究。在4年多時間裡,幾乎跑遍了古巴全國,採集了數以千計的土壤樣品,首次對古巴土壤地理工作進行系統總結,對該國土壤資源評價、土壤發生分類等提出新的建議,最後完成了1∶25萬古巴土壤圖及《古巴土壤》專著,這些均屬古巴科學院的開創性成果。過去古巴雖有美蘇學者進行過土壤研究,但其成果的學術觀點不清、綜合不足、資料不全。顯然,中國土壤科研人員這次完成的土壤研究成果,對古巴及中美洲今後的土壤科學研究具有深遠影響。

義無反顧奔東北

糧食問題一直是中國的大問題,吃飽肚皮是上世紀很多中國人的美好願望。197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曾親自部署向「北大荒」要糧的戰鬥,組織全國有關科技力量,在黑龍江省進行荒地資源考察,建立商品糧基地,力爭向國家提供25億公斤糧食。

接到上級通知後,趙其國很快就帶隊來到北大荒,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這場戰鬥,在近8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連續工作了8年。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荒原平坦,沼澤成片。在考察中,除徒步外,主要是乘坐「爬犁」(用拖拉機拖的木排),每日行程50--70公裡,所到之處,人跡罕至,一次出髮長達20餘天,成天吃住在「爬犁」上,有時不得不抓野獸、摘野菜充飢。東北出名的三害: 蝦蠓、蚊子和小咬成天形影不離,即使在白天,考察隊員還要頭戴「蚊帽」,頂著炎日進行調查。

有好多次,在渺無人煙的沼澤荒原中,爬犁陷入淤泥中,考察隊員只能步行數十裡回到宿營地。有一次,大家乘坐的兩駕爬犁都陷入了沼澤,這時已是傍晚,同志們只能摸黑穿行在沼澤地裡,忍著饑渴和疲憊,步行到天明才回到營地。在黑河總結時,趙其國患了腎臟炎,左腎下垂三指,疼痛難忍,硬是堅持了半個月,完成總結後才去醫院診治。

正是憑著這種毅力和信念,考察隊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最後,在40萬平方公裡範圍內選出了4000萬畝宜農荒地,指導當地開墾種植,不到5年,開墾荒地250萬畝,增產糧食10億公斤。

是黨培養了我

雖然出身在一個富裕家庭,但因家道敗落,父母離異,趙其國從小由姑媽撫養成人,所以考上大學以後一直要求上進,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工作中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業務知識,一步一個腳印,終於成長為我國土壤學科的領軍人才。

他把這一切歸結於黨和國家對他的培養,認為自己在政治與業務上的成長是與黨的教育培養分不開的。他說:「我上大學與參加工作的夢想和機會是黨給我的,我政治覺悟及科研水平的提高是黨教育培養我的,我工作的魄力與克服困難的勇氣是黨鼓勵我的。每當我面對成就與獎勵時,想起我是共產黨員,我會謙虛謹慎,每當我面對工作失敗與挫折時,想起我是黨員,我會鼓足勇氣加以克服。」

工作幾十年來,隨著國家社會形勢的變化,趙其國在工作上曾遇到很多困難,無論在祖國高山、荒原、溼地和叢林中考察,還是在援建古巴時攀登加勒比海2600米的「馬亞斯特拉」高山頂峰,一想到黨的教導,就會鼓足克服困難的勇氣。

1956年,趙其國在南京土壤所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成為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

趙其國簡介

趙其國,生於1930年2月,湖北武漢人。1953年華中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同年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1983年晉升為研究員,現任該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主任、江蘇省科協副主席;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鹽漬土委員會主席、國際土壤學會東亞和南亞土壤協會主席等職。是土壤地理與資源學科的帶頭人。對土壤資源評價、熱帶土壤發生等進行了系統的、創見性的研究。首次提出熱帶土壤有古風化和現代紅壤化兩種過程,指出紅壤化過程目前仍在進行;提出紅壤相對和絕對年齡的範圍依據及紅壤分類新指標;為在北緯18--24度發展橡膠等熱作提出土壤學依據。經系統總結,提出土壤分區整治、改良及土壤生態環境評價等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特別對東北、華南、華北等地土壤資源開發提出具體布局並取得突出成績。先後赴古巴、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工作和考察。主持或參加完成國家和地方重大任務11項,主編專著6本,撰寫論文130篇;主要論著有:《中國土壤資源》(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中國紅黃壤地區土壤改良利用區劃》(農業出版社,1985)、《古巴土壤及古巴1:25萬土壤圖集》(西班牙文,哈瓦那出版社,1970)等。先後獲國際道庫恰耶夫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部以上各種獎勵14次。1986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供稿: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祖國》7個故事組成,白晝流星最有爭議,它最精彩的!
    對於《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是今年國慶的獻禮片之一。講述的就是建國70周年以來,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改編成這一部電影。在當時上映時,有很多人都去電影支持了,反響都還非常的好。
  • 我國細胞生物學專業創立者:既然回來就應該去最需要的地方
    ,沒有來得及拿到學位證書,就迫不及待地同妻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此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南開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和蘭州大學都向鄭國錩夫婦發出了就職邀請。鄭國錩說:「如果只是為了優越的條件,完全可以留在美國。既然選擇回來,就應該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鄭國錩夫婦毅然選擇了位於荒涼大西北的蘭州大學。
  • 「我們時刻準備著,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
    今年以來,國網新鄉供電公司團委以「青春光明行 奉獻新時代」為主題,組織團員青年奮戰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庭院小區等「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電力雷鋒」最美的一面展現給社會。助力疫情防控,到防控最危險的地方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 我和我的祖國:最好看的故事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的期間有這樣一部影片震撼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它就是我和我的祖國。電影通過7個小故事從側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相遇大背景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相遇通過講述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原子彈研究工作者為國家原子彈事業做出的巨大犧牲。原子彈研究者高遠因病離崗,偶遇曾經的戀人,想去問候,又想到自己無法自己給對方任何承諾,欲言又止。最終方敏在高遠犧牲後知道了高遠的工作,悲痛不已。影片中最經典最耐人尋味的就是張譯的深情款款的眼神。
  • 第一時間去看了《我和我的祖國》之後,我們整理了這份觀後感寫作...
    這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祖國,只是這笑容的背後有太多艱辛和苦澀,留待你親自去體會。英方堅持要到最後一刻7月1日0點0分0秒降旗,而中方堅持7月1日0點0分0秒必須是中國國旗的升旗時間。經過16輪的拉鋸式談判,中方最終掌握主導權。為此,中國派出最優秀的海陸空三軍儀仗隊,每一個流程都嚴絲合縫,精確到以秒為單位,就是為了確保象徵主權的國旗升旗儀式務必圓滿完成。
  • 陳凱歌《白晝流星》最差?劇透《我和我的祖國》,從故事找原因
    作為國慶檔最為備受矚目的三強之首《我和的我祖國》,其關注度和熱度遠遠超過了二弟和三弟,一度被觀眾稱為「國慶檔必看電影之一」在國慶檔開啟,《我和我的祖國》正式開畫之後,已經達到了2.58的票房,其排片更是給到了34.1%,上座率的高達45%,實打實的位居國慶檔票房榜首。
  • 401往事丨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都是有祖國的
    本欄目每日講述一個院史故事,儘管遠不足以反映全貌,卻可管窺原子能院的成長曆程。面對優渥的條件和光明的前景,始終心繫祖國的錢三強和何澤慧卻想回到貧窮落後、戰火紛飛的中國,因為他們深知:「雖然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都是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後,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我們當年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到歐洲留學,目的就是為了學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好回去報效祖國。我們怎能改變自己的初衷呢?
  • 心繫祖國,這位科學家曾任哈佛終身教授,如今毅然回國發展!
    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這樣一位心繫祖國的華人科學家,他是生物物理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擁有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多個頭銜,並且是哈佛大學聘請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他就是謝曉亮。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之子錢永剛,講述他父親報效祖國的故事
    錢永剛在慶陽賓館和隴東學院,作了題為《打造國之重器鑄造科技豐碑》的報告,滿懷深情地講述了父親錢學森在「彈」「箭」「星」「船」等研製過程發生的小故事,生動展示了父親為報效祖國而艱苦奮鬥的光輝歷程。  講述人簡介錢永剛,「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之子。
  • 去「最日本」的地方旅行,你需要的是一大堆Google
    此外,在你動身前,Google Maps 還將告訴你要去的地方是否人很多。具體而言,Google 為 Popular Times 功能引入了 高峰時刻表(Live Feed)。它是利用 Google 用戶的匿名位置數據和搜索查詢,去分析特定場所的實時擁擠情況。
  • 周光召: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為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北大新聞網特開設《初心•使命》專欄,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科學報國的故事,以激勵北大師生弘揚科學報國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時代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1959年9月的一天,周光召知道了蘇聯撕毀合同的消息,他立即把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的部分中國專家召集到一起進行討論:離開外國人的幫助,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製成原子彈?回答是肯定的。20多人聯名請纓:回國參戰。周光召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1960年代初,國內研製原子彈遇到難以逾越的難關。
  • 《我和我的祖國》在你的朋友圈刷屏了嗎?為何故事《白晝流星》口碑...
    國慶假期剛剛結束,我們的肉體雖然已經開始工作上班,但是精神卻依然在為親愛的祖國母親慶生。在這個盼了許久的假期裡,有沒有去電影院好好看一部電影來放鬆一下自己呢?
  • 《我和我的祖國》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愛國故事
    當他按縮小的比例進行升旗實驗時,他發現國旗升到最頂端時,「阻擋球」因老化而崩壞,需要一些稀有金屬和礦石熔鑄重做,這時他的助手尋求街坊鄰居的幫助,北京的老百姓無私地獻上了自己的寶貝,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地前來獻寶,清華大學老師甚至拿出了做實驗的礦石。這一幕真是令人感動。
  • 【科學向日葵】中國最帥科學家——王德民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氣象學家陶詩言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中國最帥的科學家王德民。臨近畢業時,從祖國的東北傳來了激動人心的喜訊:在大慶發現了特大油田!歡欣鼓舞的同學們,徹夜難眠。這時的王德民已暗下決心:一定要到大慶去,為祖國的石油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
  • 《我和我的祖國》7個小故事有哪些感人的情節?
    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終於上映咯,大家都去看了嗎?《我和我的祖國》是由7位知名導演分別執導的 7個 普通人與祖國大事件息息相關的小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小故事中有哪些感人的情節!在這個故事中,張譯不願承認自己就是任素汐要找的那個人後,任素汐對著他講述著他們從相遇到相知的故事 著實讓人動容!第三個故事是徐崢執導的《奪冠》講述了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 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期間的故事!
  • 高票房的《我和我的祖國》,還需要《白晝流星》來背鍋嗎?
    愛國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去電影院會看到一群群戴紅領巾的小朋友都舉著小紅旗集體觀看《我和我的祖國》。想當年橙子上小學的時候,學校也會組織看電影,只不過是在學校的電教室觀看而已,記得我們那會兒看的是《寶葫蘆的秘密》、《暖春》,當時看《暖春》,橙子和幾個女孩子抱成一團、哭得稀裡譁啦。七位著名導演,七個不同的故事,必然會形成比較,引起廣泛的討論:你最喜歡哪個故事?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有了他們,才有了祖國的繁榮富強
    而我們現在所享受的這一切,都與我們的老一輩科學家的無私奉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下面的這幾位科學家,可以說是我們老一輩科學家的代表。錢學森錢學森1911年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後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學習。
  • 王中林:從貧苦農村到頂級科學家,為祖國爭光,實現真正寒門逆襲
    從貧苦農村到頂級科學家,王中林為祖國爭光,實現了真正的寒門逆襲。「寒門難出貴子」的魔咒,在他的身上並沒有應驗,這段貧苦的經歷反倒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回首王中林的人生經歷,不難發現他的成功早就有跡可循。為了維持生計,他的父母不得不讓年幼的王中林參與到勞作上。每天的大半時間,他都要花費在田地之中。從初中到高中,都是這般度過。然而王中林的父母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用盡全力供孩子讀書。雖然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雖然老師的教學水平十分有限,但是王中林對於各種知識 極高的興趣,懂得舉一反三的道理。
  • 愛爾蘭紀錄片 最遠的地方.The Farthest.2017 重現了「旅行者」計劃探宇宙的故事,帶你去到宇宙盡頭
    該片描寫旅行者號太空探測器的故事,表現人類對於外太空的好奇,對於人類未來的思考與期盼,對於打破孤寂探索宇宙的勇氣。影片邏輯清晰,且給人一種壯闊感與詩意。片中大量來自宇宙深處的照片,令人不得不感嘆科學的偉大和迷人之處。
  •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的故事——劉東生
    科學家是個離我們有點遠的名稱,似乎是只有在被問及夢想的時候才被想到的一個詞兒。耳熟能詳的科學家有袁隆平、錢學森、屠呦呦等等,關於劉東生,之前根本不認識,因此對他的故事很好奇,看了《揭開黃土的奧秘——劉東生的故事》這本書之後,才知道他是從事黃土研究、致力黃河治理的人,那麼接下來就來講講書中關於他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