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張晶晶/文 劉鴻翔/圖
「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上世紀50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這樣對她的女兒說。
正如尼赫魯所言,在韓建周的甲骨文世界裡,漢字再也不是簡單的橫豎撇捺,它們是萬物的化身,有趣,有靈,還能帶著我們回到過去,領略自然奧秘、祖先的衣食住行。
60歲的韓建周,來自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是一名甲骨文研究者。他花了8年時間,自費編撰出版了《甲骨文字釋義》。今年他還編寫了一本《甲骨文日曆》,為的是讓甲骨文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2019年10月18日,在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河南商報記者採訪《甲骨文日曆》作者韓建周。
【一本日曆,讓這片古老的「甲骨」走進尋常百姓家】
近日,不少安陽市民家中都有了一本特殊的日曆。
這本巴掌大小的日曆,被精緻的深紅色絨布外衣包裹著。翻開內文,彩色的印刷紙摸起來細膩順滑,每一頁的日期都由甲骨文寫成,每一天都有一個甲骨文字的講解。
古老的甲骨文,搭配現代的數字日期,古今滄桑、時空召喚之感撲面而來。
《甲骨文日曆》。
「這本日曆是我專門買給孩子的。」安陽市民李女士稱,孩子今年上小學六年級,希望在漢字學習方面儘可能培養孩子的興趣,甲骨文演變飽含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對學生未來中學的學習也有幫助。
「我們保留了日曆原有的各項功能,加入了甲骨文元素,每天講解一個甲骨文字,同時附上該甲骨文字對應的成語或格言。」這本日曆的編寫者就是韓建周。
韓建周身材略有些瘦弱,他說是這十幾年來癌症纏身的緣故。不過,聊上幾句便會發現他的嚴肅專業,還透著些神採奕奕。
病癒後,原本140斤的他如今只有100斤左右。
「人們總覺得甲骨文是高高在上的,看不懂、學不會,這本日曆就是讓甲骨文走進大眾,讓大家都能愛上甲骨文。」提起編寫日曆的初衷,韓建周表示,「我的理念,或者說我的夢想就是讓甲骨文走進尋常百姓家。」
編寫出這樣一本日曆,成了韓建周「實現夢想」的途徑之一。
【一個微信群,匯集全國愛好者每天學習甲骨文】
韓建周今年60歲,剛退休。
退休前,他是安陽市政協常務委員、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更早之前,他還是安陽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安陽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主任。
2002年,任職安陽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後,韓建周的工作清閒了許多,這也讓他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甲骨文。
「工作之餘開始收集資料,研究書籍,一下子鑽進去,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有推廣價值。」
這十多年來,甲骨文被他傳播得多了,漸漸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前來拜訪請教,廣東的,陝西的,洛陽的,還有一些來自不知名的地方的。
有人來,他就盡力指點,和對方品茶論「甲骨」,送書寫寄語。
「濮陽有個小夥子,來安陽找過我。這本日曆編了以後,我就讓他建立了一個微信群。會在群裡發語音來教大家認甲骨文。湖北黃石有一個老師,會把這些內容編輯成一個可以轉發的文件,我每天在各個群裡轉發一下。」韓建周說,自己老了,微信不會用,就由年輕人來教大家認甲骨文。
與年輕人建立的微信群,常在群裡回答大家的疑問。
這名「濮陽的小夥子」杜慶奎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在群裡教過年紀最小的學員只有5歲,小朋友一直堅持學習,家長給他的反饋也不錯。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在韓建周的微信上,有不少甲骨文學習群,每天都有人在群裡講解甲骨文。群內,全國各地的甲骨文愛好者分別通過不同的渠道擁有了自己的《甲骨文日曆》,他們每天在群裡交流學習感受。
「我們安陽擁有甲骨文這樣獨一無二的文化精髓,確實應該把它發揚光大。」一名群友表示。
【寫書稿用壞4臺電腦,他自費出版甲骨文科普書籍】
韓建周書房的書架上,密密麻麻羅列著不同門類的書。令人驚奇的是,書架一角,整齊地疊著3臺筆記本電腦。
「是以前用淘汰了的電腦,這3臺筆記本電腦外加一個桌上型電腦,都不能用了,老死機。」見記者疑惑,韓建周解釋說,由於編輯書稿佔用內存不斷變大,電腦被他淘汰了4臺。
「用電腦寫甲骨文書稿和別的書稿還不太一樣。漢字可以打出來,甲骨文字怎麼辦?就需要一個一個在紙上寫好,拍成圖片傳入電腦。慢慢地佔用內存大了,電腦就死機,不能用了。」
為編書,韓建周還專門建立了自己的甲骨文「字庫」。他花了3年時間,收集拍攝自己寫的將近2000個甲骨文字,如今還在不斷更新。
「說是字庫,實際上是個甲骨文圖庫,都是我自己寫的。一開始不懂,拍的圖片像素低,效果不好,後來全部升級。這是第三次升級,更新了文件格式便於排版。下一步準備把金文、戰國文字、小篆等字體都編排進去。」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他曾經花了8年時間,自費編撰出版了集甲骨文字典、字帖於一體的《甲骨文字釋義》。
「我在接觸甲骨文時,通過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感到學習過程很困難,都是專家書籍,不適合大眾閱讀。」於是,2005年,韓建周和愛人牛海燕著手編撰《甲骨文字釋義》,用輕鬆易懂的語言解釋甲骨文,一寫就是8年。這期間,兩人經常閉門編書,一周不出門。
書房書櫃裡,有許多關於文字的書籍。
書稿完成後,他拿出自己2年的工資,自費出版。「你選擇了一個事之後,把它幹好,能夠體現你的價值。我覺得這是個高尚的事業,這事值得做。」
「甲骨文對我們學習漢字,理解漢字有極大的幫助。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甲骨文也能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等等。所以我做這件事情就不會覺得乏味,不會覺得疲倦。」韓建周的妻子牛海燕表示。
【與生活、教育、產業結合,甲骨文才能真正「活」起來】
編書期間,韓建周受賁門癌折磨十幾年之久。
「做了兩次大手術,鬼門關轉了好幾圈。兩次大手術,胸腔被打開兩次做切除,現在胃被切得快沒有了。」語氣平淡,他仿佛在敘述別人的病情。
這導致了什麼後果?吃飯不能吃太多,睡覺還不能平躺睡。「由於沒有賁門,平躺著睡的話,胃裡的胃酸會泛上來,非常難受。」
可是,他又放不下這些書稿,經常半夜睡不著就起來寫書。
有時候韓建周會想,如果自己走了,這些沒完成的書稿、甲骨文字庫怎麼辦?
值得欣慰的是,他一直在培養年輕人,也把自己全家都「忽悠」到了這項事業中來。
「其實並不是他忽悠,我作為中學老師,置身於甲骨文的研究中,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也是我們能堅持一周不出門在家中編書的原因。」牛海燕表示,「這件事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置身其中已經完全忘記了病魔,忘記了痛苦,這對他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且他把這個事情當作後半生最有意義、最大的一種追求。也許正因為這樣,他在十幾年間戰勝了病魔,保持到現在,精神狀態也還很好。」
除了與愛人牛海燕一起編撰書稿之外,本科為法學的女兒,碩博期間改為研究甲骨文。目前,女兒女婿都在從事甲骨文研究。
如何真正讓甲骨文「活」起來?韓建周精煉地表示,「進校園、進社區、進市場。」
「現在很多服裝印外文字母,為什麼不能印我們的甲骨文呢?它既是圖畫又是文字。對產業這一塊我沒有研究,如果對這個產業有研究的話,都可以思考和甲骨文的結合點。」
「最厲害的是進教材,這是普及甲骨文最好的抓手,現在可能有困難。但是去搞個講座,教中小學生甲骨文字不難。這些孩子幾年以後畢業,留在安陽的,就可以搞甲骨文文化產品開發嘛。但如果他不懂,不認識,那咋能和產業結合呢?」
在韓建周看來,甲骨文、殷墟、紅旗渠是安陽獨一無二的三條文旅主線,是安陽走向世界的名片,是世界走近安陽的燈塔。他的願望是,未來的某一天,中國人都認識甲骨文,安陽人都會寫甲骨文。
(實習編輯 張惟一 見習編輯 郭爽 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