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人類與癌症130多年的抗爭史

2020-12-08 騰訊網

癌症是目前奪走人們生命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許多人談癌色變。而從 19 世紀中葉開始進行癌症手術,到 2017 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的第一個癌症基因治療,人類努力抗爭癌症的腳步從未停止過。

今天我們就以一種編年體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人類與癌症 130 多年的抗爭史。

我們知道,手術是治療絕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手段,而在全身麻醉出現之前,人類對手術的開展極其有限。畢竟,能承受「刮骨療毒」之痛的人只是極少數。自從全身麻醉出現並廣泛推廣應用後,外科手術領域才真正是打開了發展的大門,本文就從這之後講起。

1884 年,腫瘤根治手術的誕生

在先前單純切除腫瘤組織的嘗試中,醫學研究者發現,腫瘤患者術後很快就復發了,這令當時的人很費解,直到美國巴爾的摩的外科醫生 William Halsted 開創了一種新的手術方式來切除乳腺癌——乳腺癌根治術。

他第一次提出了根治手術的概念: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切除一定的周圍組織,有助於減少疾病復發。這一概念仍然是今天很多癌症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1903 年,腫瘤放射治療的出現

在居裡夫人發現鐳五年後,俄羅斯的醫生們首次使用這种放射性元素成功治療了兩名皮膚癌患者。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放射治療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癌症,包括宮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其他腫瘤。

在最初的幾十年裡,醫生們採用了一種被稱為近距離放射療法的方法,將小塊的放射性物質植入腫瘤內部或旁邊,近距離向癌細胞傳遞放射。近距離放射治療仍然是當今癌症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已經可以更精確地靶向腫瘤細胞,同時使健康組織不受傷害。

1943 年,巴氏試驗用於宮頸癌篩查,可顯著降低宮頸癌死亡率

巴氏試驗以其發明者 George Papanicolaou 命名。這種篩查方法可以使醫生能夠發現宮頸癌癌前病變並早期治療。

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巴氏試驗的廣泛使用將宮頸癌死亡率降低近 70%。

1947 年,小兒白血病首次獲得緩解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醫生 Sidney Farber 使用氨基蝶呤在一名 4 歲女孩中實現了小兒白血病的第一次部分緩解。

在此之前,急性白血病患兒通常在被診斷幾周內死亡。雖然這種緩解到後來被證明是暫時的,但它們為數十年來治癒數千名患者的療法鋪平了道路,使大多數兒童癌症患者能夠過上健康的生活。

1949 年,第一種化療藥物被批准用於癌症

在進行臨床試驗之後,美國 FDA 批准將氮芥用於治療霍奇金淋巴瘤。氮芥,也被稱為芥子氣,原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生化武器。它通過稱為改變腫瘤 DNA 結構,從而殺死癌細胞。它的發現促使化療迅速進展,並且該藥物今天仍然在霍奇金淋巴瘤的聯合化療中有重要價值。

1958 年,開創性使用「聯合化療」治癒白血病

美國科學家發現聯合化療,即多種化療藥物同時使用,可以使兒童和成人急性白血病得到緩解。該發現為目前所有化療方案奠定了理論基礎。調整藥物組合、劑量和時間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同時將副作用降至最低。

1959 年,證實吸菸與癌症有關,戒菸運動開始

在 20 世紀 50 年代,研究發現吸菸是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肺癌。後來,吸菸也被確定為胰腺癌的主要原因,並且二手菸對非吸菸者的健康也會構成威脅。菸草控制和戒菸很快成為減少全球肺癌死亡率的最重要策略。

1960 年,「費城染色體」與第一個靶向藥物

美國費城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兩條染色體的一部分出現位置轉換時(費城染色體),會導致一種特定的白血病。它後來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癌症靶向治療藥物的靶點,即伊馬替尼,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其他癌症。

1970 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前列腺癌及其他癌症

研究表明,與手術切除前列腺和周圍組織相比,一種稱為近距離放療的方法延長了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命。在這種方法中,將微小的放射粒子直接植入前列腺中,高劑量的輻射直接遞送至腫瘤,同時使前列腺之外的健康組織相對不受影響。

前面講到,近距離放射治療自 20 世紀早期就已開始使用,但在廣泛採用外部光束輻射後不再普遍使用。而此時,憑藉精確定位,該方法再次成為前列腺癌、宮頸癌和其他癌症治療的核心部分。

1971 年,創傷更小的乳房切除術用於早期乳腺癌

雖然乳腺癌根治手術已被常規用於治療乳腺癌,但是創傷更小的乳房切除術(僅取出乳房組織,而不是取出乳房、胸壁肌肉和腋下淋巴結)被證實對早期乳腺癌患者同樣有效。

該手術減輕了手術後的疼痛並加速了患者的康復,並為未來保留乳房的手術鋪平了道路。

1967 年,結直腸癌篩查顯著降低死亡率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在 1967 年,大便隱血試驗(FOBT)被作為結直腸癌的篩查試驗。這種簡單而便宜的工具可以檢測出大便中是否存在血液,這是癌症或癌前病變(稱為息肉)可能存在的跡象。

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兩種新的篩查技術:乙狀結腸鏡和結腸鏡檢查使醫生能夠使用小型照相機檢查結腸。這些方法的廣泛應用,使得可通過手術治癒的癌前息肉和早期癌症發現率提高。

1974 年,CT 掃描提供了更清晰的腫瘤圖像

CT 掃描使醫生能夠評估許多其他類型腫瘤的大小、形狀和位置,並且仔細地靶向放射和手術以殺傷腫瘤而不傷害健康組織。

1975 年,輔助化療增加了早期乳腺癌的治癒率

術後化療,又稱輔助化療,延長了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命。到今天,約有 1/9 的早期乳腺癌女性在診斷 5 年後仍然活著。

1981 年,B肝疫苗的使用降低肝癌發生率

B肝是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1991 年,美國開始對所有B型肝炎患兒進行常規免疫接種。到 2007 年,15 歲以下兒童急性B型肝炎病例數下降 98%。隨著時間的推移,預計常規疫苗接種可以顯著降低全球成人肝癌發病率。

1990 年,腹腔鏡手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手術創傷和恢復時間

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腹腔鏡手術開始代替一些癌症的傳統開放手術,包括腎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直腸癌。這種新方法可以讓病人恢復得更快,體驗更少的痛苦,而不會犧牲有效性。

1997 年,預防性手術有助於預防高風險女性的乳腺癌和卵巢癌

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研究人員發現有特定基因突變的女性發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顯著增加。在有這種突變的女性中,切除卵巢和輸卵管可將乳腺癌的風險降低 51%,使卵巢癌和輸卵管癌的風險降低 79%。

1998 年,新輔助化療的誕生

新輔助化療,即在手術前進行化療,可以使 2/3 以上患有晚期乳腺腫瘤的女性接受保乳手術,而不是全乳房切除術。新輔助化療的目標是縮小腫瘤,以便手術切除。新輔助療法後來被證明有益於直腸癌和其他癌症患者。

2003 年,科學家解碼人類基因組

科學家們宣布已經成功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這標誌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這是全球科學家 13 年努力的結果,為研究促進癌症的遺傳缺陷以及篩選治療疾病的新方法鋪平了道路。

2013 年,CAR-T 療法治療腫瘤

CAR-T 療法通過對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進行基因修飾,回輸患者體內後靶向殺傷腫瘤細胞。

2014 年,FDA 批准免疫療法用於黑色素瘤

FDA 加速批准兩種免疫治療藥物用於晚期黑色素瘤患者,這類患者不能通過手術切除,且不再對其他治療產生反應。隨後的研究表明,這些治療方法可以使多達 40% 的患者的腫瘤縮小,並延長了生存期。

2017 年,FDA 批准 CAR-T 療法用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FDA 批准的第一個基因療法:CAR-T 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種「生物療法」只需給患者使用一次。因為 CAR-T 細胞繼續在患者體內繁殖,所以 CAR-T 細胞的抗癌效果持續存在,甚至可以隨著時間增加。

結語

130 多年來人類對癌症的認識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抗癌症的手段也從最初的無可奈何,到如今的手術、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多種有效措施。儘管目前許多癌症依然治療效果較差,但醫學的進步與發展速度令人震驚,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癌症一定能成為可徹底治癒的疾病。

來源:普外時間,作者:軒轅帝裔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導,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為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為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人類與癌症的不懈抗爭史
    人類與癌症的鬥爭持續數千年,每一次鬥爭的勝利和認識的深化都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1997年,FDA批准世界上第一個治療腫瘤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利妥昔單抗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人類對癌症的早期治療各個文明時期,都有用植物、礦物等藥物來治療癌症的記載,如在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體液學說廣為流傳的時期,醫生常根據患者的4種體液平衡狀態不同,採用飲食、放血、使用瀉藥等方法治療。
  • 百年抗癌史:人類從來就沒有停止對癌症探索的腳步
    人們又開始對健康、癌症與抗癌新一輪的關注和討論。 毫無疑問,癌症是目前奪走人們生命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許多人談癌色變。而從 19 世紀中葉開始進行癌症手術,到 2017 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的第一個癌症基因治療,大半個世紀(70 餘年)以來,人類努力抗爭癌症的腳步從未停止過。今天我們就以一種編年體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人類與癌症 130 多年的抗爭史。
  • 未來,人類能夠戰勝癌症嗎?回顧人類136年抗癌史
    作為當今人類的第一大殺手,癌症從被發現至今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人類對癌症也從最初的茫然無知、恐懼到如今的不斷挑戰突破,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在對抗癌症的路上一系列裡程碑式的進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下人類的抗癌史。
  • 【學術前沿】Science綜述 | 新的概念:系統回顧精確定時治療癌症
    【學術前沿】Science綜述 | 新的概念:系統回顧精確定時治療癌症 2021-01-0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防疫」好消息,德國科學家宣布治療癌症新突破,人類有望戰勝癌症
    文/娛樂AI剛剛,德國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成功研發出新的算法「deepmact」,可以看到全身所有的癌症轉移灶,包括單個癌細胞的轉移灶。眾所周知,癌症被稱為絕症。這不僅是因為癌細胞的強大生命力,還因為它可怕的生長和轉移。只要癌細胞脫落或粘在哪裡,就會產生新的腫瘤。更糟糕的是,這種轉移是不規則的,很難控制。因此,90%的癌症死亡是由於轉移導致的。而今天,人類將第一次看到全身所有的癌症轉移灶。
  • 130秒回顧「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布放全過程
    戳視頻,130秒回顧「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布放全過程。
  • 【經典回顧】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問題!
    發育良好的癌症就像一個不受歡迎的器官,從身體的其他部分竊取資源。腫瘤生長的周圍環境是腫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它的生存,這種想法迫使研究者們重新思考癌症的形成與發展。這個領域的先鋒者、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Mina Bissell指出:「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表明,即使強有力的癌基因也不足以形成腫瘤,只是在某些情況下。
  • 活了130多年的大龍蝦?被稱為「免死金牌」,活成了保護動物!
    活了130多年的大龍蝦?被稱為「免死金牌」,活成了保護動物!活了這麼久130多年的大龍蝦,你知道嗎?活了130多年被稱為免死金牌,活成了保護動物。說的小龍蝦,很少有人不喜歡。被養在酒店裡,還被說成吉祥物,他在這家酒店裡待了幾十年了,已經130多歲了。他的體型也比普通龍蝦要大好幾倍,身上1.22米,體重20公斤。這龍蝦可不少肉,但是大家不要想著吃它,當地政府發的免死金牌,除非是自然死亡否則沒有人可以傷害到他的性命。如今,這些龍蝦已經被放生了,還活成了保護動物也是很厲害了。
  • 德國科學家:人類永遠無法戰勝癌症
    儘管數十億居民寄希望於諸多醫學研究項目,但最新研究表明,人類「不可能」戰勝癌細胞,因為癌細胞具有較強的進化能力。這項發現意味著人們一旦患有癌症,將很難治療和康復的,人體細胞發展形成癌細胞是一種「固有特性」,已進化數百萬年。德國基爾大學和克羅埃西亞天主教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了解這種「敵人」將使科學家有更多的機會「戰勝它」。
  • 人類腫瘤中發現大量細菌,人類攻克癌症不遠了?
    癌症一直以來就是全人類所困擾的問題,有的晚期的癌症甚至都已經沒有治癒的希望。而治療癌症花費的錢就更多了,尤其在無論花多錢都治癒不了的情況下更加令人絕望。但近來,就有一項關於癌症方面研究的突破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被公布出來:人類的腫瘤中有細菌的存在,而且不同的腫瘤中,細菌的種類也不一樣。
  • 32年正大天晴肝疾攻堅路 半部中國B肝抗爭史
    甚至可以說,正大天晴所歷經32年肝病藥物開發攻堅戰,就是半部中國肝炎病毒的抗爭史。 從第一款肝藥強力寧到「爆款」產品潤眾,再到如今擁有豐富肝病藥物產品線、平均不到三年就能夠推出一個肝病治療藥物,正大天晴至今32年開發治療肝病藥物的攻堅路,可以說就是「半部中國肝炎病毒抗爭史」。 「以肝病藥物作為切入點,固然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但考慮到肝炎病毒致病機制之複雜,清除之難,這意味著肝病藥物的研發需要長久的堅持與不斷的創新。」
  • 3000多年都沒被打敗,癌細胞是怎麼躲過人類重重追捕的?
    人類與癌的鬥爭已經幾千年,至今人類仍然無法攻克癌症。說到底,還是癌細胞太聰明的緣故。今天帶大家看看癌細胞這個磨人的小妖精到底聰明在哪。一開始,我們體內的正常細胞按其功能分化組成一個個器官,進而形成了人體八大系統。
  • 人類找到癌症的解藥了嗎?
    21世紀第二個十年,人類對癌症的理解更深了一層,對抗武器也不斷升級換代,癌症篩查與治療的手段今非昔比。  一萌丨作者  普通醬丨編輯  人類抗癌簡史  迄今為止,手術、放療與化療仍是人類治療癌症的「三大件」。
  • 人類為什麼至今都無法攻克癌症,達到完全治癒癌症?
    有人問,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人們奇怪為什麼癌症依然難以攻克?完全治癒癌症呢?疾病是人類難以迴避的生存危機,人類5000年的文明史中就是與疾病的抗爭的歷史。天花、鼠疫、瘧疾、肺結核等烈性傳染病曾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人類終於依靠智慧,成功地控制了一輪又一輪傳染病的流行。
  • 人工智慧如何幫助人類戰勝癌症?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幫人類擺脫被癌症統治的恐懼呢?《深度醫療》這本書的作者,知名心臟病學家、基因組學教授,被稱為「世紀醫生」的埃裡克·託普,他就認為,人工智慧會幫助人類更有效地對抗癌症、戰勝癌症。而人工智慧的優勢就是能捕捉到被人類醫生忽略的信息,做出更精準的診斷。癌症診斷當中,很重要的就是看X光片、CT片、組織切片等等圖像資料,這樣的工作最需要的就是經驗,看過的片子越多,準確率就越高。
  • 別把人類當自然界的「癌症」
    這場葬禮在網絡上獲得熱捧,有人評價,這不是給冰川的葬禮,而是給不加節制的人類的。為一座冰川舉行「葬禮」,頗有些「行為藝術」的意味。保護環境當然沒有錯,冰川減小乃至消融,是自然環境向人類發出的信號。不只如此,堆集成山的垃圾、身體內塞滿垃圾的動物屍體、原本蔚藍的大海被染成黑色、北極熊因無處立足跌落水中等,無不在提醒人們,生存環境正在惡化,保護環境需要身體力行。
  • Nature:回顧人類基因組計劃的25年
    原標題:Nature:人類基因組計劃,回顧大生物學的25年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授權轉載。
  • 科學網—為人類最終戰勝癌症展現曙光
  • 人類一直在與傳染病博弈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科普展覽現場。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提供近期,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展覽備受關注,自9月底開展以來已經迎接了兩萬餘參觀者,線上宣傳內容的點擊量超過2500萬人次。該展覽講述了科技發展在人類傳染病抗爭史中的重要作用,為普通人理性認識傳染病和防疫提供了一個具有縱深感的視角。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席捲全球。
  • 人類的頭號殺手——癌症(預防篇)
    中國實踐營養師的搖籃 「東方均膳營養學院」癌症作為全世界人類的頭號殺手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重視。癌症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不少癌症的發生與膳食結構有密切關係,選擇合理的膳食有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影響癌症的主要膳食和營養因素脂肪並不是癌症的主要膳食危險因素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脂肪是癌症的主要膳食危險因素。